分享

中庸启示录105:怎样理解尊德性而道问学

 新用户17779036 2022-11-10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中庸书中提到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到底该怎样理解?藕益大师和南怀瑾先生怎样解读?为什么说尊德性是本,道问学是末,但两者又是一体的?为什么理只有一个,教化众生却需要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普通人提升自我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中庸》第27章当中,概括一个君子的特征,用了一个排比句式。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我们看一下这个排比句式就很有意思,每一个特征都是两个看起来似乎对立矛盾的特征。
但是,在君子的身上都同时存在,能够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能够保持和谐与平衡。
我们今天花一点时间,重点来探讨一下,怎么去理解君子尊德性而道中庸?
01
我们还是先去看看大家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
先翻开明代高僧蕅益大师的《四书解》,他对“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解读是这样的。
性虽其德,由修方显,以修显性,名曰德性。无修则性何足贵,修则性而尊。故欲尊德性,必道问学。然欲道问学,必尊德性,不尊德性不明真问学矣。
老人家的话,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是古文,似乎不那么太好懂,但是,他讲的意思实际上非常简单。
我们修养自己,学习和提高自己,终极目的就是要体道悟道,要明心见性,能够明白这个世界上最本质的那个道理。
我们明心见性了,能够见到天理了,还要继续去修行和学习。这种修行和学习就是自己明心见性之后,在外在行为上体现出来。
《大学》书中的话就是“诚于中,形于外”。
要靠学习,要靠修行,去提升自我,体道悟道。体道悟道以后还要继续践行,去替天行道,去成就他人。
也就是,内在的智慧会在外在的行为上,待人接物上体现出来。
02
我们再去读一读当代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话,他在《话说中庸》一书中有这样一段阐述。
因此,须知君子之学需要先尊德性,也就是明心见性同时而道问学,也就是学问修养。由于道问学,才能达到致广大,也就是明白形而上的哲学领域。
由于尊德性而明心见性的体用,才能启发道智极尽精微的学识,也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
然后才能做到“从容中道”的“中和”境界,这样才是极其高明而道行中庸的修养。
其实,南怀瑾先生想要表达的,和蕅益大师说的,虽然语言文字不同,核心意思是一模一样的。
人要体道悟道,要明心见性,要见到这个世界上最本质的存在,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最本质的规律和法则,然后再把这些规律和法则从待人接物,做事、生活、工作上体现出来。
不仅仅是自己心里明白,还必须要在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句对别人说的话,每一个行为上,和自己心里明白的理,完全吻合,这不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吗?
体道悟道,明心见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尊德性,理解为知。修养自己,践行中道,去成就他人,帮助他人,我们可以理解为道问学,也可以理解为行。
03
我们读完了两位高人的解读,自己再联系一下生活和工作,再去观察一下这些修养比较好的人,就会发现:
尊德性是本,道问学是末。尊德性是根,道问学是枝叶,是花果。
两者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一体的,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互为条件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对立起来看。
学问修养的根本当然是能够体道、悟道、与道合一,能让自己从容中道,无过无不及,但是能够明心见性,能够体悟天道的过程,却是道问学。
要读经典,要拜师求教,要在实践中去参看和验证,这一切都是道问学的功夫。
04
就算是一个人的慧根很深厚,静修参悟能够明心见性,能够致良知。但是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一方面人都有无时以来顽固的习气,很难断除。就如同一个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戒不掉,因为吸烟的习气太顽固了。
一个人也知道早晨起来去晨跑,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但是他就是起不来,因为他睡懒觉的习气太强大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圣人也不例外,也都是用小刀子一点点把自己的习气修理掉的。
而明道以后的事上练,仍然是要道问学;仍然是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仍然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中渐渐完成的。
05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问题,一个真君子,一个大圣人,内在能够明心见性,能够证悟大道,他们会自己躲起来自我欣赏吗?
他们会眼睁睁地看着大众沉迷于贪欲、嗔恨、愚痴中而无动于衷吗?当然不能!如果他们无动于衷,那他们悟的道就是假的。
一个真正唤醒内在天良,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人,一定知道人即是我,我即是人,天下万物内在本质是一体的这样一个事实,就一定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一定要出手去救度和帮助天下苍生。
理只有一个,但众生却有万万千,每个人的禀赋习气都是不同的,用同一个理教化引导众生,却需要八万四千法门。
而这在现实中的应用,就更离不开和别人的互动,离不开道问学的功夫。
06
打一个比方,一只小鸡想要出壳,先要有老母鸡孵化。时间到了,老母鸡在外面啄蛋壳,小鸡在里面啄,是内外合力才让新生命诞生的。
同样的原理,一个君子圣人的诞生,也需要有他人的外力加持,才可能获得新生。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哪个圣人没有拜过师,没有求教过他人呢?
他们不也曾道问学吗?他们体道悟道以后不也去度众生吗?那不也是道问学吗?
我们还拿鸡来打比方,鸡生出来还要有人给饲料,长大了还要生蛋给人吃。
这不就像一个人自我修养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众人一样吗?
07
一个人体道之前,体道悟道之后都需要和他人去互动,这个过程都是道问学。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外力的加持,才能真正达到尊德性。
而真正明心见性以后又一定会去事上练,一定会去度众生,一定会在修好自我的基础上去齐家,去治国和平天下。
这明心见性的一前一后,都离不开和他人的互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就是道问学。
由此可见,由道问学而尊德性,再由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就是一个循环往复,一直进行的动态循环。
08
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借助外力和自我的内修完美的结合,把内明内圣和外明外王最有机的结合。
把自我成就和成就他人能够融于一处,做到一阴一阳的平衡,达到中庸的境界。
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要么顾此失彼,重彼轻此,要么孤芳自赏,要么迷失自己,不能形成内外合力,升华自我。有点心得以后又做不到知行合一。
其实,看明白了,尊德性和道问学就是采矿、炼钢、提纯、打磨再去成器以后利他的全过程。
循环往复,没有分别,也没有止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