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27章读书心得经典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参考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至真至诚之道。洋洋洒洒,发展培育万物,象天一样崇高。如此伟大啊,制定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需要圣人来实施。所以说:如果没有至高的德性,就不能使至高的道得以凝炼和实施。 所以说:君子尊崇德性,不断对道探问学习,以达到即广大又精微、极高明又符合中庸的境界。通过学习往圣先贤而推知符合当下新的做法,秉持真诚来修定礼仪。所以说:君子在上位也不会骄傲,在下位也不会悖逆。国家有道时,其政治主张就会被采纳及应用;国家无道时,其退藏隐身足以能够保全自己。 《诗经》上说:“即明智又通达,便能够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读书随笔 关键词: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易经》上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没有足够的德性修养,是难以承载更高级别的道的,也是难以应用更高级别的道的。所以《中庸》前文讲“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上天只是结合每个人成材情况而加以使用。而对于圣人来说,也正是因为得到“至德”,方能实行“至道”。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个君子如果想行道,当然需要先修养自己的德性,所谓“德者,得也”,培养德性的过程也便是“得道”的过程。而这个“道”到最高的境界便是“致中和”,便是中庸之道。而其中关键的方法是“尊、问、学、致、尽”,也便是内心保持虔诚、不断探问学习、然后格物致知。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世俗理解“明哲保身”往往会变成一种小人的政治谋略,认为“明哲”的目的仅仅是“保身”,这便是大大世俗化了圣人君子。对于圣人君子来说,“保身”只是手段,“行道”才是目的,因为自己“明哲”而发现外在环境时机不适宜,知道强求行道非但无益,还会使自己陨身从而让道有损伤,所以需要退隐“保身”以等待新的天时,保身便是保道,保道是为了将来更好行道。(而谋略小人往往本末道置) 当然儒家也推崇“谭嗣同、文天祥”这样为行道而从容赴死的君子,这样的君子或许看起来不“明哲保身”,但对他们来说,从容就义便是“行道”,从容就义便是他们内心的“至诚”,便是中庸之道的“中节”,便是最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因此他们用从容就义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行道”的理想。明哲保身也好,从容赴死也好,关键在于圣人君子内心的真诚,以及他们是否知晓自己的天命,他们是否是从容的,是坦然的,是以“行道”为目的的。 一点读书笔记,与诸君共勉。——心善渊孙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