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复习】专题5 人口相关知识串联 高考真题

 恶猪王520 2018-03-16



[双基能力测评]


一、选择题

读四川省和广东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回答1~2题。

四川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年份

常住人口

/万人

人口性

别比

0~14

岁/%

15~64

岁/%

≥65

岁/%

城镇人

口比重/%

2000年

8 329.10

106.98

22.65

69.90

7.45

26.69

2010年

8 041.82

103.14

16.97

72.08

10.95

40.18

 

广东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年份

常住人口

/万人

人口性

别比

0~14

岁/%

15~64

岁/%

≥65

岁/%

城镇人

口比重/%

2000年

8 642

103.82

24.17

69.78

6.05

55.02

2010年

10 430

109.00

16.90

76.30

6.80

66.20

 

1.与广东省相比,对四川省2000年至2010年人口变化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显著增加,城市化进程快

B.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

C.65岁及以上人口及城镇人口增速较快,老龄化程度较重

D.15~64岁人口增速更快


2.广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明显低于四川省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广东省人口迁入量大,且迁入人口年龄以15~64岁为主

B.四川省人口出生率显著升高

C.广东省人口出生率明显升高

D.四川省气候条件优越,死亡率低


解析:1.C 2.A 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知,四川省2000年到2010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城镇人口比重增加,A项错误。四川省人口性别比由106.98降为103.14,变得更为合理,B项错误。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45%变为10.95%,而广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6.05%变为6.80%,四川省城镇人口比重由26.69%变为40.18%,而广东省城镇人口比重由55.02%变为66.20%,由此看出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及城镇人口比重增速较快,老龄化程度较重,C项对。对比两省15~64岁人口比重变化可知,广东省该年龄段人口增速更快,D项错误。

第2题,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迁入量大,且迁入人口年龄以15~64岁为主,A项正确。


“空巢老人”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四国中“空巢老人”现象最严重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惠民政策  B.家庭原因

C.自然空巢  D.个人原因


解析:3.D 4.A 第3题,“空巢老人”现象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四国中,丁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大,人口老龄化最严重,因此可能出现严重的“空巢老人”现象。

第4题,由于近年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数量增多,且工薪较高,不愿返乡,造成“空巢老人”增多。


如图示意我国浙江、安徽、西藏三省区2005~2010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完成5~7题。

5.据图推断(  )

A.①②省区迁入人口数量相当

B.①省区经济较③省区发达

C.人口迁移加剧①省区人口老龄化

D.人口迁移导致①省区就业压力增大


6.②省区迁出、迁入人口比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独特  B.人口数量少

C.城市化水平低  D.经济较落后


7.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发现某地区某年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区(  )

A.人口增长模式一定是原始型

B.人口增长模式一定是现代型

C.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D.人口老龄化严重


解析:5.C 6.A 7.C 第5题,①②省区迁入人口比重接近,但材料中未给出两省区人口数量,因此无法比较两省区迁入人口数量,A项错误。①省区迁出人口比重较③省区大,说明经济相对落后,B项错误。①省区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加剧了当地老龄化,C项对。人口迁出会使该省区就业压力减小,D项错误。

第6题,②省区迁入、迁出人口比重小且相当,可推断其为西藏地区,地理环境独特导致人口迁移率低

。第7题,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人口增长模式可能是原始型也可能是现代型,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为负值。


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总抚养比≤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如图示意我国沿海某省区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该省区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的时间在(  )

A.2000年与2002年之间  B.2004年与2006年之间

C.2006年与2008年之间  D.2008年与2010年之间


9.由图可知,该省区(  )

A.人口出生率上升  B.养老保障负担加重

C.工业化水平降低  D.企业“用工荒”加剧


解析:8.C 9.B 第8题,非劳动年龄人口包括少儿和老年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当总抚养比下降至50%时,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6年与2008年之间。

第9题,图中显示该市老年抚养比增大,说明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保障负担加重。


如图为我国某市某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中(  )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11.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A.使该市的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解析:10.C 11.D 第10题,读图可知,流入人口的人口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说明流入人口中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第11题,流入人口使该市总人口增加,加大了该市的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基础设施的压力。流入人口不会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也不会使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复活节岛是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如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3.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解析:12.B 13.D 第12题,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而做出的估计数值,不是在纯自然状态下的数值;t2时期,该地实际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接近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

第13题,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如图是2017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

A.甲、乙  B.甲、丙 C.丙、乙 D.乙、甲


15.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  )

A.人口快速增加  B.产业快速转移

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  D.城市之间距离扩大


解析:14.A 15.C 第14题,人口变动值=(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市区总人口,读图计算可得出,甲城市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乙城市市区人口数量最少。

第15题,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人口快速增加与人口流动没有必然联系;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发展周期,“城—城”流动不会太快,且对人口“城—城”流动影响不显著;城市之间距离扩大,不利于人口“城—城”流动。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武汉市城区略图。

材料二 下面两图分别示意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及武汉市迁入人口就业结构。

材料三 如图为主要人口迁出省区迁往武汉市的人口统计图。


(1)简述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特点。

(3)分析四川比浙江迁入武汉人口多的原因。


解析:第(1)题,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第(2)题,由图文材料可知来自本省的迁入人口比重大,省外迁入人口以附近省区为主。第(3)题,从人口总数、经济状况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铁路枢纽,交通便利。

(2)特点:迁入人口以本省人口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附近省区为主。

(3)四川省人口总量较浙江省大;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更低。


17.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地区

 

年份 

东北

地区

北部

沿海

地区

大西

北地

黄河

中游

地区

大西

南地

长江

中游

地区

东部

沿海

地区

南部

沿海

地区

2005年

6.95

11.97

3.13

7.98

10.98

9.71

20.58

28.70

2010年

6.20

13.22

4.13

11.14

13.53

11.01

19.86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说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中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整体变化特点和分时段变化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中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大量的人口流入南部沿海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等;不利影响主要是带来城市化问题,即带来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居住问题以及就业、治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

第(3)题,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和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加;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带来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居住问题以及就业、治安等社会问题。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