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传一刻】第175期:沈谦益-疾病之来源去路的现阶段思考(上)

 real寿元调养 2018-03-16

【真传一刻】第175期:沈谦益-疾病之来源去路的现阶段思考(上)

讲者简介

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中医家推荐

中医的病、证等概念是完全建立在理法方药之上的,但可惜的是,公诸于世的医籍大多讲的是医理、本草,方有流传,内核不载,法无明传,金针暗度。本文沈谦益老师将阐释乾坤一体、方圆合一之“方”与从容、规范之“法”,以道门三十三天演无极太乙太极之说,究人身之病以气脉关窍阴阳之两端,望有缘同道循此深入,细思其理以探病源。

温馨提示:本文约9124字,阅读大概需15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讲稿实录 ▽

中医疾病的概念——疾、病、患、恙

将疾病的概念和来龙去脉捋清楚,有助于帮助临床认识疾病,解决病人之疾苦。在中国的古典籍里,有许多与疾病相关的词,含义各有区别,不尽相同。

《说文》里谈到“病”就是“疾”,但在中医书籍里又要强调这两个字的区别。,是由外面的一些因素侵犯了人体而出现的不适;,则是由人体内部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状况。古文里疾病常常是合用,或单用一字来回涵盖,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疾和病的立意还是有区别的。

疾和病常常还和字联系在一起,患字大家都认识,但有些意义还不一定很明白。患在古文中是一种神兽的名字,这种兽喜忧伤,唯有喝酒才可以安抚治愈患,从这个含义上引申出患是一种忧伤、忧苦。

讲到患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宋朝有两个学子去京城科考,路上听说邵雍邵康节术数很厉害,就前去拜访,测问此次科考结果。邵雍请他们写字看一下,其中一个学子正好吃着糖葫芦,随手就拿过来说看这个字,邵雍恭喜他此番进京定能中榜,学子很高兴。另一位也拿过那个糖葫芦,说还是看这个,邵雍说很麻烦,此番进京恐有灾祸。学子纳闷,同样的字为何有两种不同的结果?邵雍解释,前者随手取了糖葫芦,无心之举为“串”字,而后者是有心而为,所以串字下有心为“患”字。最终前者如愿以偿考取功名,而后者因为文章言词犀利得罪官府而身陷囹圄。故事无可考证,目的是想说明患和串两个字,区别就是有心、无心,患本身也有担心、忧患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 字,人们常说别来无恙,恙也是一种小毒物,长的像臭虫。

疾——外加之病,病——内出之疾,患——提心吊胆,担心、担忧,恙——担心担忧(被毒虫咬)。所以从这几个字,尤其患字和恙字,看到了有这种担心、忧郁的情绪在。

病和证的关系

证和病有什么关系?临诊时面对病证,究竟面对的病还是证?现在所谓的症状和病又是什么关系?作为医者,应该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才便于对病患有一个更好的帮助。不管是《黄帝内经》还是《伤寒论》,到处谈的是病,但是也到处谈的是证,这也就告诉我们病和证是有区别的。

,指的是一组相关的症状群,它立足于症状来判断是什么证。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教科书上也一直讲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从《伤寒论》来看,张仲景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依据病、脉、证,如果它们是相同的,就不会写得这么复杂,因为古人惜字如金,当时的流通很不方便,刻在竹简上能少一个字就不会麻烦多刻一个。

现在都是洋学堂出来,对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接触的比较少,谈就是西医的概念,像气管炎、胆囊炎等等。但是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是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立足于中医的理法之下,也可以说病是证的根本,有了此病才有可能有此证。很多时候,人已经是病了,但症状还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就告诉我们临床上要从症状归纳为证候,在此之外,还有关注它的病,像太阳病、少阴病等等,因为只有把握住病的含义才能够根本解决症状的原发点,从而真正地解除这些症状。

当然,从古中医来讲,中医的证候、病,有其固定的含义在内,这些在古籍里到处可见,其概念完全是建立在中医传统的理法之上,中医称其为理法方药。

中医理法方药的传承特色

中医建立了自身的理法方药,但可惜的是,自古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一个既是缺点也是优势的特点,就是公开传承的东西都是掐头去尾,而中医正好相反,有头有尾,却没有中间,理、法、方、药,理是公开地讲,纯理论思辨的东西;药的部分也一样是公开讲的。然而理法方药是一理而贯之,必须分层次、分步骤,现在只谈到了理和药,看到的《黄帝内经》等历史大部头书,大部分谈的是道理、医理;再就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历朝历代或传承或收集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本草学也是公开的。那么这里就有了问题:理法方药只谈了理和药,法在哪里?方又如何?

当然,有人说古籍中方是含着药的。历朝历代记载了很多经方、时方、经验方等等,据统计现在可见到1949年之前写在书上的方子有几千万张之多,但这只是把过去的一些方子收集记载下来、流传下来,也可以说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死方子,因为其内核没有记载下来。当然,不管怎么说,方子还是见到了。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难经》,到后代《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直到当今的的中医书籍,都没有系统公开地论法。像《伤寒杂病论》虽然谈到了法,但是藏在条文里面的;《千金方》也是一样的,而且比《伤寒论》更不容易看出来,必须从整个原书的体例、编排方式等,才能汇总其一部分痕迹。

中药方,为什么叫方?现在很多人讲,方代表了方位、方向,但是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方子明明白白展示的是什么!按照我们的传承,方,坤也,坤字本身就涵载了方位的概念,怎么利用方位来解决问题,同时坤字还有承载、演化、变化等等意思在其中。既然有坤就有乾,乾坤一体!乾,无形无象,乾之理、乾之用以坤来呈现。所以坤土本身就包含着天理在里面,这样才形成乾坤一体,中药方必须含着乾这个法度在里面。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方中含圆”,写下来是方,写这个方子的那种思辨过程就是圆。如果不理解方子的思辨过程,只是抄了一个古人的方,那就是一个没有圆的死方,没有圆就不能通,没有通就谈不上变,更谈不上化。方中含圆就是要我们在开每一张方子,学每一张方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中的圆是什么,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方中隐含着的圆,那才是真正的方圆合一,乾坤一体。当然,说到方圆,还有天方地圆与天圆地方的不同。也就是时空转换中的全象展示与线性投射的不同。

过去古人讲“得诀回来好看书”,这个“诀”谈的就是“法”,知道了组方之法,法是从医理来。《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词——“从容”,对它忽略了很多年之后,我忽然明白了其真正的含义。内经中,像《四气调神大论》等多篇都谈到这个词,从,意思很明白,依从之意;容,查《尔雅》、《说文》:一个是“容者,纹也”,“纹者,迹也”;再一个“容者,范也”。所以,容就是纹、迹,天纹地纹,天地运行之迹;容也就是范,规范,法。从容就是要遵从天地运行的法则,这就是理法方药之法的意义。过去做陶罐等艺术品,用模具,模具就是范,在范之下做出来陶罐的花纹、纹理就是容,容表达的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数理逻辑关系,比范的含义更为精细,所以法在这里就直接体现出来了。

从容,遵从的是天地运行的法则,那么这个法则在哪里?《黄帝内经》谈到很多,但都偏于法中的理,很少出现法中的法(具体的规则没有谈,只是谈到了形成这种规则背后的道理)。这就告诉我们,看书的时候要去凝炼道理之下的法,容和范到底是什么。既然容是范,那就是不移的,不能够轻易的改变。很多人说中医没有标准,一个病人,十个中医开出十种处方,这里的关键是这十张方子是不是遵从同一个范?如果是,那就是一张方,当然,很可能不是。方从法来,方由药成,不能一味地看药而定方。

学界这几十年一直有一个说法:“药自方出,方由证定”。这是对的,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就像某些人已经生病,但是其症状还不太明显,证候还不是很丰富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证候、方药都是从范规划出来的,只要符合这个规范,则都是传统古中医理法的体现。医院里写医案,都要求前面有四诊,后面要去分析判别属什么证,给出治则。现在很多人都把治则看成是理法方药的法,用滋肾阴、补肝血这样一些词,而实际上治则还是在理的范围,它不是法。在这里想提醒诸位,临证或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个法的学习,法的临证表现。

通过方药,我们把医理变成了临床。现在的问题是,经过久远的传承,针和药的理法虽然整体上还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在原理上已和过去不完全一样,很多时候是割裂的。就像孙真人所谈到的针灸方药的关系:只知方药而不知针灸,或只针不灸,只灸不针,都是偏颇的,因为在针药理法上都是完全统一的,思辨没有区别,理法之后用针灸还是用方药只是完成的手段不一样而已。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的医道、医术里有一个座次,第一为导引按摩,第二针灸,第三才是方药。导引按摩为医术之最高,方药相对较低。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所谓的最高是以什么定下来的,代表的就是水平的高低吗?就像琴棋书画分成四学,画,看得见,所以表现出来的就相对多一些,二维空间;书法,黑白轨迹,线条,相对可以说是一维空间;棋,黑白子,只是一个点的表现;古琴,连个点都没有,是不同节律的叠加表现出的一种意境。从这里看出所谓的高,就是不需要很多手法方式也可以完全把它表现出来,并不一定代表真正水平的高低。

古人说的服气、导引、按摩,大部分属于现在的保健养生范围,孙真人在《千金》也谈到人有病,第一类人可以不药而愈,像一些小的伤风感冒等等;第二类人有自愈能力,但是会很辛苦,时间也会长一些,而且有往深处转归的迹象,这就需要医药介入(截断往深处发展,让过程舒服一些);第三类已经明显的往深处走了,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重病大病,医药、针灸的手段在这里作用的表现不明显;第四种是针药无效,精气大亏,不足以应针应药,在普通的医疗范围内可以说是无药可救,古人慈悲,对第四类人就开通了一条路,用导引、按摩、服气,培补元气真气,慢慢的若有机会应针应药,再进一步治疗。当然这只是一种求(祈求)的方法,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治好。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人大部分还没有到不应针药的地步,但是一些重证虚损的情况已经接近其边缘,用针用药虽有效,但效果甚微,而且长期缠绵不愈,已经接近于第四种人。这时候就可以借鉴孙真人所谈,教会其导引、服气、按摩,想办法恢复自体的生气,增加临床针药治疗效果,也可以说是对病人的一种慈悲。

道门的三十三天和无极太乙太极说

借着今天是三月十三号,就从这里谈谈道门的三十三天,这是道门最原始的说法(其它有三十六天等说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很难去展开讲,在这里希望借此帮助拓展、完善一下思路,相互启发交流一下。医者面临疾病,谈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到了源头,出了这个就不是医家要考虑的问题了。

三十三天各有名称,且有各自的内涵。去年刘丰老师在温哥华讲课,借助现代物理量子力学的观点,谈到了多维空间的概念,突出的观点是:“低维空间是高维空间的投影,从0维到N维依次递进”。刘丰老师很慈悲地把这种高维低维的投影关系说了出来,使我们有迹可循,但是就有一个问题:道门讲三十三天和刘丰老师说的N维、N-1维,都是一些分层的概念,三十三和N又有什么关系、什么区别呢?在道门,三十三天每一天名称的含义只是一种表面的意义,它还有引申的含义,或是隐秘的含义。

三、十、三分开看(不是从顺序看),传统文化里有一种学说叫“浑天说”,其存世的东西已经不全了,但是在道门里处处可见。在浑天说的概念里,第一个“三”代表的是“无极”,就是老子《道德经》里所谈的道;第二个“三”对应“太极”,《道德经》里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第一个三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先天状态”,第二个就是所谓“后天状态”。从名词的对应可以看出来,后天状态的理法是太极学说,人体气脉也好,关窍也好,都是后天之物,从属于太极学说的讨论范围。《易经》里谈到无极生太极,就是先天生后天,最关键的就是中间这个“十”字,这在大部分的经典里都忽略了,因为这是秘而不宣的东西。有些道门经典里谈到了这个,但大部分也没谈。在医家经典里,《灵枢经》谈的就是这个十字,十字说的是先天和后天,无极和太极之间是怎么转化的,在道门中代表的是“太乙”。

前面谈到“范”——规则,无极生太极是有机可求的,有规则在里面,当然从我们来讲,一般的方药不需要考虑这些范。所以在《黄帝内经·素问》部分,很少涉及这个问题,《素问》主要考虑的是太极,但《灵枢经》不一样,《灵枢经》自从高丽迎回来到现在,注解者有限,真正通读的人也不多,其中的很多东西和古书不符,需要重新编排才能有可能把其体系展现出来。

“十”,大家都不陌生,天主教、基督教里的十字架,佛教里的万字符,中国文化的太极图(S线和鱼眼的那种线),都是它!几大宗教都是以它作为标志性的图腾出现,说明它是这个世间最本源的东西。在佛教密法里它还有一个名词叫“万象轮”,藏密三脉七轮(或五轮)都有这么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在古代儒门经典《大学》用的是“格致”一词(当然《大学》本身就是一部道经,因为《道德经》原文就有“大为道”之说,所以现在不那么强调它纯粹为儒门了)。格物致知,也叫格致之学,格物,就是以此“十”字为范来格,看是范了哪个“三”。格物致知是整部《大学》的重中之重,格致之后讲“亲民”,然后才到了完全后天的太极,是为了完全通透才格致,所以格致就是这个十字。道门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思维呢?“太乙”!当然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却又很少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十”,就是太乙学,太乙学无形无象,表现出来的是“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就谈到了“灵枢”,枢在中间,枢机、门栓,只有动之势,没有动之形,更无动之果。

三十三天各有名称(刘丰老师也出来了每一维的变化),比方第三十三天最高,又名为离恨天 ,这也就明文地说出了每一层天是什么意思,如果能够离恨,已经是在三十三天上。在我们这个宇宙中既有多维之说又有不同的天,所以所谓多维空间说只是一种方便慈悲的说法,从说理上让大家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一点点地去改变、完善之。古学的宣夜说、浑天说都谈到一个词叫混元,混元一气。混元就是道!就没有一维二维三维,多维的概念,只要“去障”,就进到那面一点,所谓的天就是境界。个人如果感兴趣,可以把这三十三天名字都找出来。第三十三天也叫离恨天,永远不知道恨的时候已经是在第三十三天上了,当然道经上讲三十三天为太上所居,是老子的道场,如果心里压根没有恨的念头和感觉了,那就和他的境界一样了。

人学体系——诊所、公所、寺庙

从三十三天的含义——无极太乙太极说,还可以看到另一个问题,过去在民间都有一个所谓人学体系。中国也好西方也好,考察一下社会发展的结构,与人相关的是生、老、病、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健康。解决健康问题在西方社会有三大机构,第一个是诊所,现在扩大为医院;第二个是心理医生,这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心理医生(因为现在社会上的心理医生大多是弗洛伊德之后出来的,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医生概念有所不同);第三个机构是教堂,别管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这三个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西式医院进入之前,中医诊所也是遍布城乡,当时不叫中医(有了西医才有中医一词出现);相应的第三个是遍布城乡的寺庙,或道观或佛庙或是民间宗教的道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都是有的);关键是第二个——公所,可惜的是从五二年之后在中国大陆消失了,被政府一次性的取缔。在此之前公所到处都是,按照老辈的说法比现在的储蓄所还要多。据说在台湾也是六几年被取缔,很多年轻人对这个词已经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比较起来,中医的诊所和西医的诊所医院可以等同化,教堂和寺庙可以等同化,公所和心理医生也可以等同化,不管中、西,这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诊所”的概念容易理解,头疼脑热身体出了状况都是去诊所找医生,解决的是人体身体的问题。从古学来讲,人体的身心灵三位一体,身的病找诊所;灵的病,在西方找心理医生(这里专指现今通行的心理医生之前的行业内涵),在东方就去找公所;若是心的寄托和偏差,则需要教堂和寺庙的大德们来解决,这样身心灵的疾病就各有所属。

说到这里,就提醒我们,作为医者,考虑的是身的病,可能会涉猎一些到心和灵的问题,但那不是我们的本职,这就需要我们“恪守本分”!因为在不同的范围之下有不同的规则,不是在自己的领域冒然进入,一旦违背了规则,其代价是很残酷的。当然,过去传统的道医是三个一肩挑,但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作为中医师面对的就只是身体的病。

公所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家公所,常常是道门中某一个修行门派自己的公所,做事的都是他们中间学而有成的人,按他们的说法,就是进到公所来做功德。做一段时间,就又去了别处,可能进山也可能做别的什么;还有一种就是社会上的一些大善人当家组建一个公所,选择性的把各个门派中想在尘世间做事的高人请来,短时间的工作,也许三年五年,也许只有几个月。一些所谓的十方公所,水平可能更高一些,家公所在某个小范围的技巧性可能会更妙一些。 当然大陆现在也有,但不是以公所的形式出现,也没有达到过去公所的技术水平。虽然公所这个词有些陌生,但是这个事儿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这就是中国民间所谓的一些巫婆神汉做的一些事情,过去所说的附体等等事情都是公所要做的。当然这和祝由还不一样,祝由是一个学术词,公所是一个行业区分范围,主要解决心灵疾患。

公所在我们这个年龄段都没有亲自见过,台湾的朋友可能会好一点,至少在台湾实施取消法令的时候,没有搞得这么严苛。大陆前些年气功热的时期,实际上就有当时被发配的会道门弟子们重新出来,只是以某某某气功的名义出来。中国历史上常常有这种以宗教的名义聚众,如果这种聚众的势力不牵扯到政治相对会好一些,但往往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有政治需求,就会和当政者产生剧烈的冲突。所以为什么中国气功热没过多长时间以后也被取缔,实际就是这个原因。当时青阳教、红阳教的道徒被发配到大兴安岭,从那里陆陆续续出来好几个,都是以某某气功的名义重新组山,信众(所谓的练功者)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和他们的前辈一样提出了政治要求,所以也是必然的被取缔。

病之阴阳两端:健、康——气脉、关窍

身体的病无外乎两个原因导致的(除此之外都是这个病引发出来的症状),就是四个字:“气脉、关窍”,气脉和关窍有分工,往大里分出来两个字“阴、阳”。道经里谈到“阳为气脉之根,阴为关窍之枢”。现在一种“治未病”的概念在大陆炒的很热,连总理都几次发文谈到这个问题。什么叫未病呢?未病,就是气脉或者关窍已经生病,但是还没有显示出来症状。这时候去调气脉,通关窍,才是真正意义的治未病,如果把这个概念忽略掉,那只是叫养生保健,不叫治未病,因为跟病的概念没有关系。

从这里又出现一个词叫健康,“气脉者,健;关窍者,康”,气脉出了问题就是不健,关窍不利就是不康。所以我们经常说的健康,是有健和康的区分,因为疾病就基本上是起于阴阳两端,从阳就是气脉,从阴就是关窍。当然,从我们比较熟悉的,尤其以教科书为主的材料里,这些词不多见,尤其是像关窍这样的词基本上看不见。

一个病来了,阴病就去找关窍,阳病找气脉。气脉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否被传输到四肢百骸八万四千毛孔,是关窍的事情。局部能够达到或不能够达到,像偏瘫半身不遂或是肌无力,就是这儿的问题了。严格来说是健和康都出了问题,一个为主一个为辅,偏瘫主要是康先出了问题,局部关窍被封闭了,气脉没有办法通达,不能够周遍全身;重症肌无力、萎证,那是健出了问题,没有能量,就没有办法去滋养四肢百骸。所以,病之阴阳两端,简言之健康,细言之气脉、关窍。

前几天和一位医生探讨病例,半身不遂或者骨折之后出现的某个肢体障碍怎么去治疗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应该很明白:这首先是以某些关窍不利出现的问题,这就是需要去找关窍,左手、右手,或左足、右足,是由不同的关窍所主,那么打开关窍将其通利,剩下的如果是不够健,再从健去做。这在临床上很有意义,如果是健出了问题,就是气脉的能量出了问题,那是不可能速效的,因为能量必须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哪怕完全停止消耗去补充能量也是这样。但关窍不是这样,至少没有到能量绝对不行的时候,关窍的问题一旦解决,出来的效果会很吓人,可谓匪夷所思,因为关窍只是关和开的区别,就是一个机巧而已。

关、窍——推拿封闭

关窍的部位在哪里?这个只能大概的说一下,具体的需要查阅一些典籍才能够看到。小的实用的关窍,大部分没有公开,需要在临床(尤其是针灸)的时候把它体现出来。大的关窍有几个:前三三,后三三,加上中间一个中三三,三三见九,九个人体最大的关窍(主要在推拿点穴的时候用)。九个关窍的外围还有三十六个二等关窍,是最早推拿用到的东西(注意推拿和按摩不是一个概念。推拿是在关窍上作用,按摩则是在气脉上用功。)。过去讲推拿封闭,推拿的词就是从这里来的,以三十六个二等关窍为主要核心,推、拿、封、闭,四个技术作用于这些关窍上。三等关窍就更多了,有一百零八个。“推”,就是关窍不通,推过去,推通它;“拿”,窍开、窍闭,拿住憋住,把其它的关窍憋开打通;“封”,是武林界所说的点穴,某个关窍开的太大了,封住它;“闭”,点住关窍,把脉络闭上。

前三三,后三三,这个词在道经里是公开的,所以没有必要多加解释。三三指的就是一个关窍,前面三个关窍,后面三个关窍,中间三个关窍,具体感兴趣可以看任何一部道经,都会谈到这个词(是公开的东西)。

所以推拿是从这里来的,不是随便揉揉。揉揉不能叫推拿,也不能叫过去的中国的按摩。现在市面上流传的所谓推拿按摩都是法国的手法,用中国的经络穴位,和关窍没有关系,更没有一点中国传统推拿和按摩的样子。如果对这块感兴趣,可以查八十年代末,台湾出的一本书,书名好像叫“伤科什么什么推拿”,主要是把三十六个二等关窍一一的标出来,同时说明怎么运用在推拿封闭。作者是武医派推拿的正宗传人,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歌诀形式:三十六、一百零八关窍,适用于什么证,然后用推拿封闭怎么解决等等。当然这里的推拿封闭不只是用于医疗,在古代的兵器时代还用于战争,就是所谓的点穴、封穴,只是用的方向性有一定的区别。临床中如果碰到无意的磕着碰着正好封闭穴位的时候,不懂这个,解决起来就会麻烦;知道的话,就是窍开窍闭,很容易解决问题。

说到百日筑基,那就是一个泛泛的名词,也不一定就要是百日。百日筑基的时候会用到前三三后三三,百日筑基的结束就是这两个三三的通畅,六个关窍打通就叫做百日筑基,这在任何道门丹经里都能看得到,而且应该说的都很详细。如果用推拿封闭和针刺技巧来恢复关窍通畅,百日筑基的过程是否要连续完成就有所区分。最早的针灸文献是《灵枢》,枢机就是门轴,开和闭的问题,该开的闭住了就把它开开,所以针灸就是用来通关窍的,只是所用的关窍不是以这三三见九的大关窍为主,而往往是以四等五等级的小关窍为主。比较高级一点的传承中医师会用到三十六个二等关窍,但是一般情况下九大关窍很难用到了,如果要用,针灸师必须是百日筑基成功的,或者专门修炼过三光周天等道法有成。不然的话很难去打通关窍,就是打通了也是假通,很容易再闭上。

【真传一刻】第175期:沈谦益-疾病之来源去路的现阶段思考(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