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性学习、隐性学习与成长

 dinghj 2018-03-16

 心理学家托尔曼研究老鼠怎样在迷宫中活动。第一组实验,让老鼠在迷宫中奔跑找出口,避免进入死胡同,以便尽快到达出口,出口处放有食物。第一组老鼠每天都有进步,到达出口的时间越来越短,它们在16天的时间里即可以达到不走进死胡同。第二组实验,在10天时间里,托尔曼让老鼠在迷宫里自由行走,即使到达出口也没有食物奖励。根据条件反射的理论,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发生学习行为,因为没有任何鼓励。但是第11天开始,托尔曼在出口放了食物,在第12天,几乎所有老鼠都没有走进死胡同,都在最短时间到达出口。

托尔曼解释说,在没有得到鼓励的时候,老鼠也在学习迷宫的结构。在最初的10天里,第二组老鼠进行了隐性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起初是隐藏的、是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即前面的10天里就已经形成了知识,但是只在有助于解决问题时才能使用。

托尔曼解释说,这种隐性学习不仅在实验条件下发生,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甚至特别能发挥重要作用。人们每天都走同一条路,并且记得,哪家店在哪里,银行、停车场等在哪里,而这种学习也是隐性的,因为人们只在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才会用到这些早已获得的知识。

托尔曼进一步解释道,通过隐性学习,不能学会特殊的、每次都有结果的行为方式,而是能学会这个世界有怎样的秩序、哪条路通向什么地方,即形成了认知地图,通过认知地图,可以从任意一点出发到达目的地。

从托尔曼的实验结果看,隐性学习组比显性学习组的效果要好,因为用更短的时间实现了目的。但这就可以说隐性学习方法比显性学习方法好吗?不是的,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显性学习方法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如果要掌握一门知识、掌握一种技能、通过某个考试等,显性学习方法更有效。因为它目的明确、已经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有效的决策机制、具有纠偏策略,等等一整套达成目的的方法。

隐性学习方法适用于非紧迫的、无意识的、具有沉浸式环境的场合,去逐渐形成认知地图。比如熟悉某个环境、长时间深入某个行业/某类群体/场合、具有沉浸式环境的语言学习等。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可以根据显/隐性学习方法的特点,灵活运用,随学习目的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随时为自身成长积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