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姓|邢台隆尧系赵郡李氏祖籍所在地

 思明居士 2018-03-16

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是东汉以来的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说。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李氏“出赵郡、陇西二望”。

李牧开创赵郡李氏

贵姓|邢台隆尧系赵郡李氏祖籍所在地

李牧画像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房。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柏人侯李昙是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共同始祖

贵姓|邢台隆尧系赵郡李氏祖籍所在地

河北隆尧李唐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印林介绍,据史书记载,尧时所都柏人城在隆尧境内,已有4300多年的建城史,是远古时期的都城之一。隆尧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战国时期,柏人侯李昙在这里繁衍李氏后裔,成为衍派赵郡、陇西李氏的祖庭。

根据唐代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修国史的李延寿在其《北史》卷100及《序传》中所述可以看出,李氏的血缘师祖皋陶,早在史前的尧舜时期就活动在古隆尧一带。隆尧境内的尧山和柏人城是尧帝的始封之地。皋陶之26世孙理征为殷纣时期的冀隶中吴伯,后理征被诛,其妻携儿子利贞逃难,靠食木子得以活命,因以李为姓,被后人尊为受姓始祖。

李印林说,战国时期赵国柏人李昙官拜上大夫、司徒。后李昙封爵柏人侯,去世后葬在柏人城西900米处,其墓至今尚存。根据省、市文物勘测单位勘测,李昙墓前有墓道及墓区周围的28个族墓,即战国时期柏人李氏族墓群。柏人侯李昙是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的共同始祖,隆尧也就固然被称之为李氏的祖源。

据悉,赵郡李氏家族,是我国历史上自秦至唐有名的豪门望族,特别是北朝时期,与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南阳郑氏等世家大族并称于世。这些世家大族所占地域跨州连郡,经济上田连阡陌,政治上世代为官,并与封建统治者互为利用,豪门之间又相互攀引,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当时的政治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赵郡李氏显赫辉煌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的二儿子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赵郡李氏的鼻祖李牧是赵国宰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屡有战功,深得军心。关于赵郡李氏的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赵郡是现在河北的赵县,其实这种提法并不确切,因为历史上的赵郡废置盈缩时有变更,治所也不断有所变迁,赵郡的辖区基本包括现在的赵县、高邑、赞皇、临城、柏乡、宁晋、隆尧、栾城、元氏等县。

早在秦朝时,赵郡李氏就发展为较大的家族。从南北朝开始,赵郡李氏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北魏统治集团中做高官的越来越多。

据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称,“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李氏同族人每年要在一定时间内一起祭祀先人,宗族之间互相照顾。李氏一族利用血缘关系和地域纽带连接起来的盘根错节的宗族关系,不仅可以控制所在地方上的政治、经济,连地方官吏也要受到控制。据不完全统计,自两晋南北朝以后,赵郡李氏家族仅出任太守、刺史一级官职者有230多人。到唐代因为李氏为国姓,赵郡李氏几乎把持了朝野,先后出任宰相者17人。

据隆尧县城南王尹村现存的唐“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碑记载,唐代封建统治者李氏也出自赵郡李氏。

从盛到衰的历史缩影

唐王朝建立后,李氏一族把持朝政。随着阶级矛盾的深化,赵郡李氏也和唐王朝一起走向了衰败。

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给了唐王朝严重的打击,农民逃亡,农业经济严重被破坏。“安史之乱”后,各藩镇拥兵自重,成了独立王国,对于唐王朝及依托其存在的李氏家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说起李氏家族的衰落,不得不提历史上的“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牛李两党在政治上有着深刻的分歧,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

尽管两党纷争严重,但无论如何,科举制的实施是门阀士族失去其政治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也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了灭亡。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历时10年,打击了封建统治和豪门士族,镇压了一批官僚地主。经过这一系列打击,赵郡李氏家族和中原其他世家大家族一样,随着唐王朝的覆灭,从此走向了衰败。

北齐28年内李氏10位女性嫁给高姓皇族

说到和皇室联姻,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姓氏能像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姓氏一样那么频繁,这个姓氏就是有着中原五大高门士族之一的赵郡李氏。据不完全统计,在南北朝北齐一代短短的28年里,赵郡李氏一族就有十位女性嫁给了高姓皇族,其中的六位都是嫁给了各任皇帝。这样的联姻频率和数量怕是其他任何姓氏都不可比拟的。

赵郡李氏和北齐皇族的联姻要从我们熟知的李祖娥说起。李祖娥是上党太守李希宗的女儿,自幼聪慧过人、可爱伶俐,年龄稍大些的李祖娥更是美艳动人,成了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十几岁时,李祖娥被当时的丞相高欢选中嫁给了自己的儿子高洋。高洋对李祖娥疼爱有加,后来高洋建立了北齐政权,备受宠爱的李祖娥被册封为皇后。

李祖娥为高洋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的长子高殷在五岁时被高洋立为太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家族势力,李祖娥把哥哥李祖勋只有11岁的女儿李难胜嫁给了自己的儿子高殷。

李祖娥还有一个弟弟李祖钦,而这个李祖钦有两个女儿,他的两个女儿也都是嫁给了北齐高氏的皇族成员。史料记载说李祖钦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北齐后主高纬,先是被册封为左昭仪,后来又被加封为左皇后。而他的另一个女儿则嫁给了琅琊王高俨做王妃。

除了上边几个之外,史料中还记载:李孝贞的女儿嫁给了北齐后主高纬做夫人;李叔让有两个女儿,其中的大女儿嫁给了南安王高思好为王妃,而小女儿先是嫁给东魏孝静帝做嫔妃,孝静帝被废杀后,她又被武成帝高湛娶来做了夫人。同时,李祖娥的叔叔李骞有一个女儿也嫁给了安德王高延宗做王妃。

以上的这些联姻都是在有北齐一代的28年内发生的,由此看来,古代政治联姻在皇室成员和诸多高门士族中的多发性。能有如此辉煌的时代,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此李姓一家了。

(燕赵都市报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