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峰,赵京生|仓公“精气”思想解读———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文王病案说起

 XIEXINI 2018-03-16

作者简介:

杨峰,青年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京生,知名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摘要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文王病案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有关“精气”的运行及其与人体的关系的认识在当时是被普遍接受的知识背景,但在如何处理“精气”运行失常情形方面,当时社会上还存在不同的方式,仓公采取的是兼收并蓄的方式。本研究个案提示,早期医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医学思想、知识背景与医学实践方式之间的互动。

“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下简称《扁仓传》)所载的二十余个仓公医案一直是研究早期医学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齐文王病案中也涉及到“精气”。对仓公有关“精气”论述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精气”在早期医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有助于揭示早期医学思想的内涵。

{  1  }

《扁仓传》齐文王病案的分析

《扁仓传》[1]中仓公对齐文王病情的论述如下:

问臣意曰:“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臣意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故年二十,是谓‘易’。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


据上文可知,虽然文王的身体情况较为糟糕,但仓公却认为文王“非病”且“不当医治”,这难免令人费解。值得注意的是,仓公在这段论述的最后还提出了一些措施,如“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同时指出象文王这种情况“法不当砭灸”。由此可见,仓公所认为的“不当医治”应该就是指“砭灸”这样的方法,至于如“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等措施,在其看来并不属于“医治”类范畴。类似的情形在《扁仓传》齐章武里曹山跗病案中亦可见,如仓公所论“适其供养,此不当医治。……形弊者,不当关镵石及饮毒药也。”此外,《素问·汤液醪醴论》[2]亦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由此看来,文王的“非病”并非指健康,应是指不同于一般所谓之病,这种病用常规方法医治是无效的,应该运用一些较为特殊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在仓公看来不属于医学的范畴。那么仓公提出这些措施的依据是什么?他是以何种理论来解释文王的身体情况呢?

{  2  }

仓公的“精气”观及早期医学文献的相关认识

仓公是这样解释的:“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无独有偶,同是西汉早期文献的张家山汉简《脉书》[3]中有相似的论述:“君子肥而失其度,是胃筋骨不胜其任,其气乃多,其血乃淫,气血腐烂,百节皆沉,款廿末,反而走心,不此豫治,且闻哭音。”不难看出,这两者应属同一种认识。仓公所谓的“蓄精”应该就是《脉书》所描述的“其气乃多,其血乃淫”。


此外,仓公还引用了一段文献来补充论证,“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灵枢·天年》[4]中也有一段极其相似的论述如下: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不难理解,文王因“肥”引起“蓄精”,也就是“其气乃多,其血乃淫”,而气血又是在脉中运行的,这必然导致气血在脉中运行不畅,其在脉象上的反映就是“脉气徐”。其实,在古人看来,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性体现在哪里?《灵枢·逆顺》中的一段话简明扼要地表述了这种规律性,“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想来,仓公也持这种认识,因此他认为文王的脉气“不应天道四时”。

{  3  }

基于仓公“精气”观的相同的治疗原则与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实,无论是仓公所谓的“蓄精”还是《脉书》所载的“其气乃多,其血乃淫”的认识均由来已久,《吕氏春秋》[5]中已有相关思想的描述: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尽数》)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吕氏春秋·达郁》)


而且《吕氏春秋》还提出了解决“精气郁”的办法,即“动、行”。当然,这些观念在仓公所采取的措施中依然有所体现,如“车步”,而且仓公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种认识。如“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可见,其采取的手段较为多样,“泻”字更是体现了仓公在此问题上已然具有虚实的认识,而不像《吕氏春秋》那样仅以“动、行”来表达。我们注意到,仓公的观念在当时可能已是被某些人群较为接受、认同的知识背景。因为在同是西汉早期文献的马王堆《十问》[6]中有类似记载。如“治气有经,务在积精,精盈必泻,精出必补。”此处明确指出“精盈必泻”。


正如前文分析显示,仓公这段论述与《脉书》相关记载相似,《脉书》也提出了“泻”,具体参见下文:

夫留水不腐,户枢不橐,以其动,动则实四肢而虚五脏,五脏虚则玉体利矣,夫乘车食肉者,春秋必泻,不泻则脉烂而死。


显而易见,《脉书》对《吕氏春秋》的“动、行”与后来的“泻”兼收并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同样都是“泻”,仓公、《脉书》、《十问》各自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却不一样。仓公的方法是“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脉书》采用的是砭灸,而《十问》(黄帝与容成答问内容)则是通过呼吸的调整,如“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最……补泻之时,于卧为之”。


其实,相比而言,仓公的办法更多的是针对文王这类人群的特点而制定的,此类人正如《脉书》所谓的“乘车食肉者”,平素“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吕氏春秋·本生》),所以“肥而蓄精”(“肥而失其度”),针对这些因素,仓公采用“车步、调饮食”的方法。另外,当时此类人恐怕还有情志方面的困扰,正如与《脉书》同时出土的《引书》所载,“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喜则阳气多,怒则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呴,怒则急吹,以和之。”早在《吕氏春秋·孝行》中就提出“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与《吕氏春秋·孝行》的认识一致,仓公提出“广志”。至于仓公提出的“择晏日”则明显具有与时间配合的意味。而这一点在同时期的相关文献中均有所体现,如马王堆《十问》(黄帝与容成答问内容)“食气有禁,春避浊阳,春避汤风,秋避霜雾,冬避凌阴”,《引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关春夏秋冬方面的内容。

{  4  }

仓公及《脉书》对“气”的普遍重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仓公提出的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泻气”的含义如前分析,那么“适筋骨肉血脉”如何理解呢?还是《脉书》的记载提供了相关线索:

夫骨者柱也,筋者束也,血者濡也,脉者渎也,肉者附也,气者朐也。故骨痛如殹,筋痛如束,血痛如浞,脉痛如流,肉痛如浮,气动则忧。夫六痛皆存于身而莫智治。


可见,“筋骨肉血脉”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元素。仓公未将“气”与“筋骨肉血脉”一起论述,《脉书》的这段话中“气”也被安排在最后。此外,仓公还提到“所谓气者”,《脉书》也提及“气者、脉者”。可见,两者对“气”都相当重视,不同的是,《脉书》对“脉”也极为重视,认为“脉者,圣人之所贵也”,大概这与《脉书》认为“脉”是诊察、治疗疾病的部位有关。《脉书》上述这段有关论述之后紧接着就是“君子肥而失其度,是胃筋骨不胜其任……不此豫治,且闻哭音。”其实这也暗示着两段论述之间的关联密切,同时也与仓公的论述相符。“不此豫治,且闻哭音”提示此类情形较为严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有生命之忧,对此仓公直接认为“不当医治”。但反过来说,如果及早采取正确的措施,还是能够取效的。

{  5  }

 结 语 

按照上文分析,我们不禁要追问,齐文王的性命之忧能够解除吗?据《扁仓传》,仓公于汉文帝四年“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从而才有了仓公医案的一番记载。但有关仓公获罪的时间颇有争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为十三年。按理来说,后者因是帝王本纪,本纪是编年形式,史家在编纂时对时间敏感,一般不会出错。又,齐文王,汉文帝前元二年至十五年在位。由此看来,仓公获罪时间无论是四年还是十三年,齐文王的性命之忧最终解除了。至于如何解除的?史料阙如,不得而知。我们只能根据以上的分析,推测或许是采用了仓公提出的措施,抑或《脉书》、《引书》、《十问》的方法。


总而言之,仓公在文王病案中的相关论述所显示出的有关“精气”的思想在当时已然成为普遍的知识背景,但在如何恢复“精气”正常运行的问题上,却呈现不同的方式。本研究提示,研究早期医学思想时应注意把握当时相关的知识和社会背景,特别应探究那些拥有相同知识却呈现不同方式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494

[2]内经.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3

[3]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脉书》释文.文物,1989(7):74

[4]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2

[5]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0,168

[6]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14

本文原载于《江苏中医药》2008年第40卷第8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