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让孩子们多亲近自然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3-17

春天的脚步近了。刚过去的植树节,很多幼儿园开展了认识自然的活动,培育自然角的小花草,养一只小动物,到外面找找春天,动手去浇浇小树……


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自然变成特殊的、片断式的活动,存在于自然界的这些东西:树木、花草、动物、土地、河流、季节、天气……对孩子来说变成了奢侈?




孩子们多久没有亲近自然了?


在人口密集、自然物稀缺的城市,孩子越来越和自然脱节,生活主要都在室内,在现代科技的包围中:空调、汽车、电灯、电视;课业、玩具、特长班、游乐场……舒适的设施,丰富的玩物,沉重的学业,基本组成了孩子大部分日常。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玩具、零食、电子产品,什么都不缺,可他们又是有缺憾的,很多孩子没见过森林,没享受过鸟语花香,没体验过玩泥巴、爬树之乐,甚至城市里的优渥生活,已经让孩子很少能感受黄昏、黎明、雨雪、寒冷……很少能接触到真实的自然了。


十多年前,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他的一本书《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个概念。他认为,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几乎完全割裂了。他们被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吸引,更喜欢宅在室内玩乐,有时在自然环境中反而手足无措,感到无聊,已经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本能。


这种“自然缺失症”带来的问题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断裂,导致孩子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症状,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创造力下降等等。



在上海,曾有人做过实验,分别组织了50个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到一个郊区,他们选了一块山地,在山地能隐隐约约看到城市的灯光。实验结果是,城里的孩子过多被强光刺激,视觉敏感力下降,完全看不到远处的灯光,而来自农村的孩子,却能轻易看到远处城市发出隐约的光。


我国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和孩子们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关系很大。一项针对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国近视率调查发现,在用眼情况大致相同情况下,澳洲7岁左右孩子近视几率1.3%,而新加坡则为30%,澳洲孩子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新加坡为30分钟。这两年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多晒太阳,多户外活动,可以有效减少近视几率。


不仅视力,现在孩子生活得太干净了,触觉刺激也在变少,很少有孩子光脚接触土地了,在泥土中摸爬滚打的机会变少,孩子的触觉也慢慢退化。


不知道食物的来源:吃米饭,分不清五谷花草;爱吃肉,却没见过猪跑;也很少知道自然物的来龙去脉:看到桌子,知道是木头做的,但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拧开水龙头,水就有了,至于从哪儿来,并不在乎;垃圾扔出去,就没了,至于去哪里了,也不知道。


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与自然的隔离,以致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割裂的、碎片化的,不了解世界如何运行,更不用说内心建立起真正的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了。




大自然能带给孩子什么?


热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热爱游戏也是,在自然中自由嬉戏,就是最贴近人性,让人最快乐的事。


丹麦妈妈艾拉·法拉陶全职带自己两个学龄前的孩子,有时会和邻居孩子一起同行到森林去散步,妈妈们发现,天天在户外活动的孩子要比一般孩子更乐于互动交流,也更身心平衡,体能好,很少生病。于是在1950年代,这群幼儿的父母联合起来,成立了世界第一所森林幼儿园。


目前森林教育风行德国,发展到北美、日韩,也传到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流派,倡导的就是“让孩子回归自然”。



森林幼儿园没有教室,孩子们几乎一整天都在森林里度过,他们爬树,生火,玩泥巴;用木头、树枝做各装饰和工具;遇到雨雪天气,孩子们自己决定是否外出,走什么路线,怎么吃午餐……一年四季孩子们都待在森林里,活动,唱歌,讲故事,吃东西,随心所欲地玩,还观察森林里发生的一切变化……


英国有句俗语说:“树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


在森林里,环境更具复杂性,孩子有更多机会接受丰富的感观教育,看、听、闻、触摸、品尝;


对生活和游戏的深度投入,让孩子变得更主动、更敏锐,也更专注、更有耐心;


森林里所有东西,都可以变成孩子游戏的道具,这种初级的材料,意味着学到更多,简单反而造就了孩子思维的复杂和无穷的创意;



更多的户外玩耍,让孩子不仅体质好,平衡能力、协调性、触觉灵敏度和深度感知力也变得更强;

孩子学会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他们独立自信,又充满灵性;懂得抵抗物欲,能够享受单纯质朴的快乐……


自然能带给孩子的,远多于我们的想象。孩子们在自然中,一直在探究:


“我们是谁?”

“世界如何运行?”

“我们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这些很多人终其一生思考的问题,也许在自然里孩子已经有了答案。




没有森林幼儿园,怎么给孩子自然教育?


“当柏林孩子们在市区1850块户外公共活动场地上玩高空溜索、堆沙子、垒木头、荡秋千、在草坪上打滚,尽情去探索、发现和挑战时,美国孩子都被“困”在橡胶制成的健身房(类似国内流行的美式早教机构)和地板上。”


这是一位美国妈妈在《纽约时报》一篇文章中的感叹,放到城市大多数父母身上也是如此。


我们的孩子把更多时间花在了早教中心、各种培训班、室内游乐场,教育的功利导向让我们更在意“有用”,家长更想知道:“到自然中体验有什么用?能获得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大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是其中一种。主要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论和分类的能力。突出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发现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


我们说,自然带给孩子更多的是隐含的、长远的价值:理解生命,认识自我,热爱生活;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同理心,创造力……


它会让孩子发展出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有自我驱动力、有理性思维、又有人性温度的终身学习者,这不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给孩子自然教育,最重要有两点:一要多带孩子走到户外,走进自然,形成惯例;二要把孩子交给自然,把信任交给孩子,由孩子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下面一些家庭自然教育的思路,一起来试试吧:


设计家庭自然教育计划


列一个家庭自然教育计划,写好每年、每月、每周、每天自然活动内容,贴到家里显著位置。


每年,在春天和孩子种下一棵树或其他植物


每季,在户外找个固定地点,和孩子进行季节写生,比如画同一棵树的四季


每月,和孩子去附近的郊野公园或山川河流做一次出游,并一起野餐


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结合图画书给孩子讲一个自然小主题


每天,和孩子一起关注天气、空气,看看天和云,找找日和月



列出亲子自然探险清单


和孩子一起列个自然探险清单,找时间逐一去实现


在雨中奔跑

看日出

看日落

种一种花等它开放

爬树

去海滩

收集贝壳

在公园野餐

去远足

喂动物

捡石头在上面画画

放风筝

观察星星

参观农场

到户外玩寻宝游戏

……


和孩子一起做自然观察笔记


为孩子准备一个结实耐用的本子,一起记录自然界感兴趣的各种现象。


孩子不会写字,可以先从画开始,画树叶、画花朵、画小虫,画一切感兴趣的自然物,也可以把叶子、种子、花瓣摘下来贴到本子上,家长可以把孩子的观察表述记录在图画旁,再标注好时间、地点、天气情况,一篇自然观察笔记就完成了。



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专心观察,细致比较,用心描画,长期持续下去,他们的专注力、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对美的欣赏都会提高。


养一只小动物,照顾它


和孩子商量养一只小动物,可以是小猫小狗,也可以是小龟小鱼,约定好怎么负责照顾它。


在孩子喂养它,陪伴它,保护它的过程中,能切切实实感受生命成长的惊喜。不需要更多的教育,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些还需大人照顾的孩子,很快就能学会照顾别人了。


试试建个一米菜园吧


美国大叔梅尔首创了“一米菜园”,发现这种种植方式打理方便,产量大,种的菜够一个人吃一年了。



种植箱占地约1米*1米,可分区隔种不同种蔬菜。只要光照充足,用心培育,就可以享受安心的有机蔬菜,也再不用为孩子挑食发愁了。


觉得工程太大?可以去买现成的种植箱和种植土,只要家里有地方,非常值得一试,和孩子体验种植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吧。


有趣的自然游戏玩起来


 宾果游戏


画个九宫格,每个格子写下一些形容词,比如’软的’、’绿的’、’香香的’、’刚刚出生的’,请孩子们跑到小树林寻找这些元素。这些形容词可以涉及触觉、视觉、听觉、嗅觉,让孩子在寻找中尝试调动员多感观与自然联结。


 蒙眼游戏 


在野外可以尝试的好玩游戏。两人一组选择一段路线,一个蒙上眼睛,一个领路,要注意水坑石头等障碍。蒙上眼睛走路会给孩子带来全新的体验,我们平时主要依赖视觉感知外界,一旦看不到了,身体就会平衡其他感官,充分用听、闻、触摸的方式来体验,这种体验会非常新鲜有趣,主孩子的感知力更敏锐,孩子也会有被唤醒的感觉。


 自然手工


自然手工有很多种。在外面玩时,可以收集一些自然物:落叶啦、石头啦、种子啦、树枝什么的,摆出各种有趣造型。



也可以带回来做成充满创意的自然手工作品。



每个孩子都想要的魔法棒



漂亮的树枝装饰创意


 制作标本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把植物夹在书中,过几天变干取出来,就成标本可以保存了。和孩子采集叶子、花朵做成标本,还可以把时间、名称记录下来,粘贴到自然笔记中。



也可以用拓印的方式,留住植物的葱笼的美




 树影画


孩子在树下拿着纸笔,画阳光照射大树投下的影子,体验大自然光影变幻的美妙。



趁着春光正好,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