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难以对接国外的专业学科?

 璇琮坑 2018-03-17

8228 次点击
58 个回复
 2018/3/16 11:54:50 
    (大学的英文单词是university,为什么叫这个词?就是因为它要求进入这个场所学习的人使用universals的思维方式,你没有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就永远是university的门外汉)

    中国大学是比较封闭的,这个封闭并不表现在围墙上,而是在于它的思维模式不是基于universals的。这它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对接国外大学同样的学科,因为思维模式相抵触。除了数理化这种完全按照国外的课本翻译且不能够有任何变更的科目之外,其它学科的大学生都很难与国际对接,最多在应用层面有所掌握,创造是不可能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思维基础与现代大学的思维基础完全相反。作为university的学科教育,它有一个共用的思维基础叫做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知识的基础,也是一切现代学科的基础。逻辑思维需要长期的训练,一般从中学就要开始训练,先打下一个基础,进入大学之后还要加以强化,才能够对接现代文明的知识。

    但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学是没有逻辑课程的,所以中国的中学生普遍没有受过系统的逻辑思维训。更麻烦的是,中国的大学也没有逻辑课程。不仅仅是文科生没有,工科生也没有,甚至连理科生都没有,比如物理学专业居然也没有逻辑课程。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学生整个缺乏了这个思维基础,所以无法对接任何现代的学科。这是中国的大学生在学习上感觉苦恼,工作以后也难以实践运用的原因。

    那么有人会问,中国的大学教育是以哪种思维模式作为基础的呢?那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完全相反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也来源于西方,其祖师爷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赫拉克利特。他的名言是“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我们无法对一个事物进行逻辑一致的定义和描述,任何事物都是流变的、矛盾的、不确定的。这种思维方式遭到了逻辑学之父巴门尼德的有力批判和更正。他说,当我们在使用一个词汇的时候,它所指向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思维中的观念,而观念是稳定不动的。观念才是“实体”。在巴门尼德之后,universals成为了语言概念的基础,知识才逐渐成为可能。

    柏拉图发展了巴门尼德的思想,他指出“流变的世界”中没有知识,知识必须获得一个“不变”的支点,那就是universals。现代大学研究一个东西,动不动就是先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这个传统就来自于柏拉图,因为物质现象是流变的,而数学模型是稳定的,所以数学模型就是universals。而中国的大学生就罕有这种能力,他们更习惯于用“变化的、矛盾的、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恨显然,这就是前苏格拉底的赫拉克里特斯的思维模式。

    结语:universals是语言概念的核心,也是逻辑学的核心。观念实体的单词叫“universals”,而大学的单词叫做“university”,可见二者的紧密性。你没有掌握基于universals的思维方法,怎么可能学习university学习呢?在巴门尼德之后,亚里斯多德建立了系统的逻辑学方法,从而奠定了理性文明的基础。但这个思维模式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从未出现过,这是中国大学生难以对接现代文明的重要原因。

    注:逻辑思维不是人天然就能掌握的思维能力,需要特别训练才能形成。特别是universals的观念,需要特别的学术训练。如果没有相关的训练,人天然形成的思维方式叫做原始思维,即不是使用概念进行思考,而是使用集体表象。原始思维会导致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独立人格和行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