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巢湖方言中的食物

 蓝博兔 2018-03-18



【泡子糖】用炒米或炸出的米泡子抆制的糖。



【蔌菜】读若“熟菜”,指蔬菜。蔬本为蔌,而蔌为早期蔬菜的总称。《尔雅·释器》:菜谓之蔌;郭注:蔌者,菜茹之总名。


【蔌菜饭】[ʂu⁴⁵ʦʰᴇ⁵³fæ̃⁵³]平时百姓的中晚餐。因旧时农民的菜肴基本上都是蔬菜而得名,亦谦指招待客人的饭菜。【皮糠】细糠。为鸡、鹅的辅助饲料,猪的主要精饲料。



【吃食】食物,有时指小孩零食。

【吃嘴】零食。

【千量】借音词。即千张。


【钱串子】指粉丝。又名“银链条”,为食物的吉祥叫法。

【切糖】交切。为花生与芝麻抆制后,切成的薄片。

【硬饭】水放得过少而煮成的米饭。也指平常的干饭(相对于老年人常食用的稀饭而言)。



【硬扎东西】同样体积但营养含量较高的食物。对于老年人或生病久食流质食物的人来说,也指普通的干饭。

【日月】生活(主要指饮食)。

【桑果子】桑椹。


【臊子】俗称“骚子”,指动物的睾丸、禽类的尾尖即法氏囊至泄殖腔部分。如猪~、鸭~等。而禽类臊子俗称“屁股”,如鸡屁股、鸭屁股等。

【生肠】禽类肠子,特指生殖部分的肠子。“生”读若sèn。

【随茶便饭】招待客人时,形容自己所备饭菜简陋的谦虚之辞。

【随茶淡饭】(谦称)便饭。


【山芋饭】在煮制米饭快收汤时放上山芋而烧成的饭。

注:这是旧时江淮人家最常见的主食,年长者对此饭都留有深刻记忆。山芋本来是用来喂猪的,但在粮食匮乏年代也是人的主食之一。烧煮时,锅内所放山芋和米的比例一般对半。家境好一点的,米多山芋少;而穷家锅底一般只煮一点点米饭,填饱全靠饭上的山芋。虽能抵饱,久食之胃泛酸水,因而农民对山芋是既感激又厌之。此处“山芋”亦发音“傻芋”。



【山芋面粑粑】将山芋干磨碎,用面篮(一种细筛)筛出极细的粉,和成面团,于盖饭锅(即煮饭过程中米汤快烧干时停止烧煮片刻再续烧的环节)时,用手抟成圆饼状,贴在锅边或放入箅子上蒸制而成。色棕灰晶莹,味微甜,口感细腻、软糯而有韧性,是旧时百姓用粗粮制作的美味家常食物之一。


【山芋楔】山芋干。或作“山芋屑”。初冬由鲜山芋削成3至5毫米厚芋片,撒在田头犁翻的干土上,或于门板、席子上晒干的片状食物。削薄片易晒干,但芋干不甜,且凸翘、易碎、占体积;切厚难晒易上霉,却能锁住糖分,煮饭粥加入口感面而甜。


【山芋楔饭】用稻米加山芋干或其碎屑煮成的饭。米和山芋干一同入锅,比例(按体积)大致在3:1左右。

【山芋楔面粥】用磨碎的山芋干加少量米煮成的稀粥。

【山芋楔粥】用稻米和山芋干熬煮的稀饭。有时将芋干捣碎再煮,以节省燃料。

【山芋粥】山芋与少量米一起煮的粥。这也是粮食短缺时期百姓常见的中晚餐主食。



【皮蒳】榨菜的瘤状根茎。

【潽蛋】近似蒸鸡蛋。

【丸药】读若wó-yuè,药品,特指呈片、粒、丸状的成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即令更服~,出入六日,病已。合肥该词乃为古音。


【碗底子】粘在碗边或碗里所剩的一点点饭菜。

【泡子】 爆米花之类的膨化食品。

【泡囊子】猪身上肥泡肉、淋巴腺体之类的东西。

【舌条】猪舌头。

【狮子头】一种半个拳头大小、表面有较深斜切褶皱、外酥里软味香的油炸面食。为地方名点之一,亦称“狮狮头”。



【喜蛋】昔时妇女坐月子期间,忌外人进房,友人来贺,通常于堂屋请吃红糖喜蛋,四只方为喜蛋。另指回赠送月子礼者的煮熟染红鸡蛋。

【死面】未加酵母的面团。

【松蜜】昆虫在马尾松针叶上所下的蜜,色白、碎米大小,粘附叶上,甘鲜如饴。


【素油】菜油(包括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

【糖熝蛋】]糖水荷包蛋。“熝”读若“跺”。

注:昔时老人常言:吃白水元宵、糖熝蛋能养人。类似的饮食经验还有:萝卜、大麦粥能通气;经常吃毫(点)腥气(鱼虾)可以长力气;小厮(男孩)要多吃点猪肝;吃菠菜不要把根去掉,菠菜根补血。



【糖果】以炒米、炒花生、芝麻、姜末等为原料,以山芋糖稀等为粘合剂和甜味剂,家庭自制的节日糕点。一般腊月抆制,切成方片,贮入密封容器。商店卖的带糖纸的糖果被称为“小糖”或“洋糖果子”。

【糖稀】用山芋等原料熬制的膏状原糖,是制作其它糖果及含糖糕点的主要成分和黏合剂。



【溏心元宵】有糖馅的糯米元宵。一般以白糖或红糖为馅。

【烫饭】将剩饭加水煮开即成,是一种最省燃料的做饭方式。类似泡饭。大致分两种,一种不加油盐,食之需佐以小菜;另一种放油盐,还可加入小白菜等。


【忘蛋】未孵化成小鸡的蛋,指毈蛋。喻指记性差或不成器的人。

【下饭小菜】①佐餐小菜。②他人的出气筒或取乐、奚落、戏谑的对象。

【下水】动物体内可食的内脏。也叫杂碎,如猪心肺、肚肠、腰子等。

注:旧时农户所养的家畜请人屠宰,下水一般归屠户所有。

【香头】 少量增加香味的菜肴配头。多指葱蒜、芫荽等具有强烈起香、祛腥效果的蔬菜。



【香油】菜油。包括菜籽油、花生油。偶指麻油。

【浇之】借音词。读若“消直”,稀薄、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各种糊糊等。

【小菜】咸菜。

【小菜饭】(谦称)便饭。通“蔌菜饭”。

【小炒】炒菜。一般含有肉丝、肉片。

【小麦粥】用小麦面熬煮的糊状食物。旧时农村小麦粥原料一般为二次臼碾的小麦粉,含少量麸质。



【小米】籼米、早稻米。

【小糖】在商店里购买的工业品糖果。

【小煠】读若“小哲”,一种用薄面皮折叠成小方块经油炸而成的,具有香、脆、酥特点的小食。

【心】馅。



【心肺汤】猪肺炖制的汤。味鲜,传可下心火(降火)。

【心裹子】动物的心脏,如:猪~、鸡~。“裹”俗作“果”。《玉篇》:裹,包也。《韵会》:指所包之物。故用“心裹”,亦用“心包”。合肥方言,凡可食用的动物心脏均称“心裹子”。


【鮏气】俗称“腥气”,泛指鱼、虾等水产品的腥臭气味,方言也可引申指鱼虾等水产品。《说文》释鮏:鱼臭也,从鱼生声。



【咸货】冬天腌晒的肉类、鱼类。咸肉类合肥地区一般以腌肋条、腌猪后座臀为上品;少数人家还将猪肝、肚肠、排骨、蹄爪等加以腌制。禽类主要是咸鸡(主要是腌镟鸡)、咸鸭(一般为公鸭)、咸肫,偶见咸鹅。鱼类的咸货多为腌家鱼(鲢鱼),腌混子(青鱼)是较高级的品种。鲫鱼、鲹鲦、茅草鱼等小杂鱼平时一般鲜吃,春夏吃不完时也多腌晒。



【血衁】一种菜肴原料,用动物血烃制而成的、成半凝固状的血块。“衁”读作“晃”。

【镟鸡】阉割过的公鸡。较一般鸡只味鲜,多于除夕日炖食或冬日腌制。一作“线鸡”。

【腰脢肉】脢肉、里脊。今人多用“梅”,实为“脢”。《说文》:脢,背肉也。《易》:咸其脢。

【腰臊】猪腰子。


【腌菜】亦称“小菜”。多用芥菜腌制,亦可以白菜、萝卜秧为原料。历来是穷人家常菜谱,也为人喝粥、下饭之佐餐小菜。

【一小嘴】很少的一点饭菜,比“一小叨”多,比“小半碗”少。如:“我喝之不少酒,盛~饭就够之。”

【营汤】粥上面的浓汁米汤。

注:“营”有滋补、保养之义,故取此名。此地传说有孝女,将锅内的厚稀饭留给母亲吃,自己只喝营汤。久之,母亲瘦,自己却越发白胖,邻以为其虐母。真相大白后,有了营汤比米更有营养的说法。



【油荤】动物类食品。特指动物油,偶泛指包括植物油在内的油脂。

【油水】读若“油税”。①本指食物中的脂肪量,泛指营养含量。②喻指收入、外快。


【油香】油炸的稀软糯米面饼,偶带萝卜丝馅等。

【鱼冻子】呈果冻状的冷冻鱼汤。偶指冷冻了的、含少量鱼汤的剩鱼。食用时一般不加热。

【圆子】重要场合餐席上必备的,用肉、糯米、生姜等原料,经混合搋剁、抟搓、煠制而制成的丸子。可用豆腐、山芋、藕、萝卜等原料取代部分糯米分别制做豆腐圆子、山芋圆子、藕圆子、萝卜圆子等。

【元宵】用糯米粉搓制的、置水中煮食的丸形食品。偶读若“油宵”。



【鲊面】用磨碎的炒米制成的鲊粉。用以蒸鲊肉块、排骨等。与现今店卖袋装鲊粉不同,过去鲊菜,姜末、五香、八角、酱等配料是鲊制前才放入原料里的,最后再抆上纯鲊粉。

【鲊茄子】将蒸熟于饭锅上的茄子捣烂,加盐、炼猪油,拌上蒜泥即成。

【鲊肉】蒸鲊的猪肉块。

【鲊蔌菜】鲊制的蔬菜。主要是鲊茄子。

【胀锅饭】新筑锅台煮的第一顿饭。这顿饭以尽量多煮、多吃为善,以祈求来日食物丰盛。



【扭果子】麻花。“扭”方言读若“肘”。

【猪头领】猪前肩以上、剔除猪头骨的猪脸、猪耳朵部分。一般用来做卤菜,其中肉厚的部分又称“猪头肉”。亦称“猪头脸”、“猪领巴子”。

【猪下跩】猪下腹肉。

【猪心肺】猪肺。



【粥糊子】剩余的少许粥渣、溅在衣物上已干的粥汤印迹。

【机面】筒子面。

【鸡鹅鸭只】主要家禽的总称。

【衣子】果实等外壳内壁或果仁外包的薄皮,如“花生衣子”。偶指部分野果的萼。

【座子】猪的腿部肉。分座臀(“臀”读若dēn,又称后座)、前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