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中的藏象学说(三)

 意净nheqa1eu3m 2018-03-19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宏观、整体的认识方法、思维模式指导下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宏观整体性、动态糊性等特征,偏重宏观整体认识健康与疾病,具有不精确性、不确定性,缺客观化,在微观领域中医存在着理论缺失,缺乏微观分析方法,因而成为当前中医发展缓慢的根源。究其原因,就是未能将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象”思维方法运用到微观领域中来,因此,对现代生物学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无从吸纳与提炼。因此,中医学要发展必须明确两点,即需要保留和发扬整体性辨证思维,又要充实准确、可控且易于与现代学科前沿交融的理念、方法和手段。

 

中医的哲学方法论若能有机地将现代生物学等最新成果相结合,进行中医理论在微观层面的创新,从而为中医的微观化、精确化和可量化提一高度,沿着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到更高层次。因此,笔者提出,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归属等理论,结合整体论、“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思维方法在细胞层面的运用,以细胞为整体单位构建中医“微观整体理论”,结合现代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理论与技术,建立中医细胞微观层面的脏腑、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从而为中医药在“隐证”、“潜证”、“伏邪”等病症的诊治,以及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在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机制阐明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笔者认为“微观整体理论”是通向宏观整体与微观整体的桥梁,是中医在细胞微观层面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医对细胞层面的病理生理的认识新途径,将为中医在微观领域的全面阐释建立科学基础,为中医药诊治疾病拓宽视野,为中医药治病作用机制的微观定性定量成为可能。

 

中医遵循的逻辑是《周易》“象数”逻辑,中医的思维模式即是《周易》的“象数”思维模式,中医也正是采用“象”思维方式,以宏观整体的方法认知生命与疾病,由宏观认识微观,以一般推论个别,从具体到抽象、进而抽象再到细微具体,实现了认识由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过渡和深化。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中医的“象”思维模式,对于把握中医理 论本质,发扬中医优势,指引当今中医药理论创新、科学研究,尤其在微观领域的理论构建,都将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坚信,“象”思维不但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医的形成与发展,也将指导中医微观领域的理论构建与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