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要用40年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吴以岭说,目的只有一个:回答“中医药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

 新用户03622436 2020-04-13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张广有

image.png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时代发展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中医药现代化向何处去?”与改革开放时代同行的吴以岭,在40年前就从络病研究的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当现代医学从分子医学迈入组学时代,在生命微观世界越走越深时,中医界一个备受诟病的短板愈发凸显:不能从微观角度解释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规律。以致于很多人至今仍不承认中医是科学,将之归为文化、哲学的范畴。发端于《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本已向世人构框起这一历史重任,遗憾的是,两千多年来,由于中医发展史上持续存在的重经轻络现象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医微观研究发展缓慢,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建立系统的体系。

如何传承和创新络病理论体系?如何将整体系统理论思维和实验分析微观研究相融合以创新发展络病理论?这成为吴以岭40年来孜孜不倦的唯一追求与梦想。

“四步走”构建络病理论体系

吴以岭院士介绍,络病理论研究40年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构建系统理论、验证临床疗效、研发创新药物、建立学会学科。第一阶段(1979-2000年)的成果主要是文献整理和临床研究,出版《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第二阶段(2000-2005年)的成果是首次形成“络病证治”,出版《络病学》专著、建立络病分会及各省市络病专委会;第三阶段(2006-2012年)的成果是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出版《脉络论》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的成果是出版《气络论》专著,获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支持。

通过整体思维及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首次建立起“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构建的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基于“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与中医营卫理论相结合,吴以岭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以及气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突出由“调”致“平”的干预策略与效应规律,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血管病变临床证治规律探讨提供了理论指导,属于中医重大理论创新。

络病学:助推中医药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吴以岭以脉络学说指导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提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血管病变的干预策略和有效处方,研制出一系列创新专利中药。其中,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7种药物均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基本药物目录。

此外,通络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循证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已经揭盲,为络病理论指导下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客观权威的验证,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中医络病学科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立了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从2004年络病分会成立至今,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络病专业委员会。吴以岭还指导建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创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专家学者,形成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推动了中医络病学科的繁荣发展。

吴以岭院士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积极开展现代化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为人类健康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