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里描写的“接煞”究竟是什么?

 泊木沐 2018-03-19

一部《金瓶梅》,就是一部明代生活史,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当真是无所不包。

今天,咱就来看看《金瓶梅》里记载的丧俗之“接煞”!

先看两段描写:

“李瓶儿房中安灵已毕,徐先生前厅祭神洒扫,各门户皆贴辟非黄符。”

“阴阳洒扫已毕,打发众亲戚出门。”

按迷信说法,人死后有某种东西离体外出,叫做“煞”,或叫做“殃”,亦合称“殃煞”。

煞自体内而出叫做“出煞”,其后自外而还叫“回煞”。逢煞出入,人如被撞着,就要生病、倒霉,因此都要躲避。

关于“殃煞”的记载,《颜氏家训》算是早的了。其《风操云》:

“偏傍之书,死有归煞。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

唐太常博士吕才《百忌历》载《丧煞损害法》云:

“如巳日死者雄煞,四十七日回煞;十三四岁女雌煞,出南方第三家,煞白色,男子或姓郑、潘、孙、陈,至二十日及二十九日两次回家,故世相承。”

迷信的人说,煞出现的日子,甚至煞之高矮都是可以推算的。

小说《金瓶梅》官哥儿夭折,及李瓶儿、西门庆亡身的回目,都有关于“煞”的描写,可视为明代丧葬习俗的史料:

“徐先生……手掐丑更,说道:‘正当五更二点辙,还属丑时断气。’西门庆即令取笔砚,请徐先生批书。徐先生向灯下,问了姓氏,并生辰八字,批将下来:‘一故锦衣西门夫人李氏之丧。生于元枯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时,车于政和丁西九月十七日丑时。今日丙子,月令戊戌,犯天地往亡,煞高一丈,本家忌哭声,成服后无舫。入脸之时,忌龙、虎、鸡、蛇四生人,亲人不避。”

接煞,亦称“打扫”、“洒扫”,流行于浙江杭州。当地民间人殆后,须请阴阳生或道士来接煞。

接煞前,灵堂挂起白布慢。设灵位、灵桌上供神主,男女纸俑、杯筷、香烛、供糕饼素食。

两旁挂亲友送的挽联,子女均须穿孝服,站于灵桌旁。接煞时,死者房内,设一灵位,以临终换下的死者衣服,披于椅上。

桌上摆木盘一、镜一、点琉璃灯一盏,由阴阳生或道士一人,坐桌念《度人经》一卷。

念毕,打扫房间,送至街心。并以生鸡蛋一个、铁屑、赤豆掷于门外,说是煞神见之即去,也就是说死者的灵魂就被接去了。

接煞则因南北地域差异则不一。

虽目的均在于避凶趋吉,但在南方则是重在接死者本命之神返家,在北方则是重在驱逐不祥之气。

因而清人卢文粥在《颜氏家训》校订本中云“北人逃煞,南人接煞”。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海宁风俗记》载:

人死后立延阴阳生,将死者年庚及其家属生肖,推算书成一纸,斜贴于丧家门外,上写何时小殓,何时大殓,何日迎神即回煞,以及冲忌等,称为“批书”。

这里的“迎神”之举即指接煞。

接煞之俗亦较多出现在明清小说中,如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写道:

“齐韵叟向陶玉甫道:‘耐是单为子李漱芳接煞,要去一埭宛,明朝接过仔就来罢。’”

身为江苏华厅人的作者韩子云所写故事涉及上海、安徽、扬州等地,说明“接煞”之俗至迟在有清一代仍在江浙流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