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真经正义》第三章(5)

 rongma 2018-03-19

常使民无知无欲。

 

译文:

使人民始终保持在没有邪智、清心寡欲的状态。

 

正义:

今天一些人,比如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对道家思想望文生义的、以西方理论乱解国学的、甚至什么都不懂而人云亦云的,这么一些人,他们对老子的这句话痛恨不已,大加鞭挞,以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认为道家推崇的是“愚民政治”。可以说,这是天大的误解!道祖此处所言的“无知”,并非头脑简单、闭塞不通的“愚昧无知”。而是剔除了后天妄心所产生的邪思、妄想、贪婪、利欲、偏见等种种不正之念,复归于清静素朴的先天纯净之本心,此为“无知”之本意。曲解此意者,可谓谬以千里也。

 

再言“无欲”,无欲并非如泥人木偶般毫无欲望。人以血肉之躯,食五谷而生,有父母兄弟之亲,朋友故交之情、师生同窗之谊、婚娶丧葬之事,若是全然无情无欲,何以自处?如何为人!故“无欲”者,实非毫无欲望,而应理解为“清心寡欲”。老子倡导寡欲,盖因世人多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由此产生许多罪恶之行。又如铺张浪费、为富不仁、沽名钓誉等行为,虽未直接害人,却也有违良知,不合天理。如此种种,究其根本,皆因心被欲望所操控,自己做不得自己主人。道家所反对的,正是这种过度膨胀的、有违天道人心的欲望,而非人类基本、正常的合理欲望。《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曰:“少私寡欲”。此为“无欲”之本意。

 

细观《道德经》,乃至道家一切经典,皆有一条主意,便是“正己化人”。所谓的度化群生,有一至关重要的前提,便是自己要首先立得正。黄元吉在《道德经讲义》中有云:“圣人以此修身,即以此治世,在己无知无欲,使民亦无知无欲。”因此,经中的“无知无欲”,不是用来麻痹思想、愚昧民众的统治术,而是有道之君以身作则,自己首先清净内心、离知去欲,以此表率,然后由近及远、化行天下的。一国之人,从君主到民众,皆怀有平淡朴素之真心,自然一片祥和,天下无事矣。此为老子救世之深切,道家度人之本心也!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