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回答的人挺多。受邀过来觉得其实我可以不用再讲了。 但是想了一想,还是再说一些吧。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一:格式与内容 平水韵划分有“上平、下平、上、去、入”的声调区别,并在声调区别上划定韵部。 例如:上平韵部中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而中华新韵不同,中华新韵是先划分韵部,再在已经划分的韵部基础上再来区分声调。 例如:四开 ai ,uai 阴平/开哎哀埃娭唉欸掰猜偲钗差揣呆该陔垓荄赅乖揩腮毸鳃筛酾(又衣韵去声)衰(又微韵阴平)摔(又上声)苔(又阳平)台(又阳平)胎歪灾哉栽甾斋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拍摘拆塞伯 阳平/挨骏皑癌才财材裁侪柴豺还(又寒韵阳平)孩骸徊怀淮槐踝来莱崃徕涞埋霾俳排徘牌簰台(又阴平)邰苔(又阴平)抬骀炱鲐薹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白百宅翟(又衣韵入) 上声/嗳矮蔼霭捭摆采彩睬踩揣逮歹傣改海醢剀凯垲闿恺铠慨楷锴蒯买乃艿奶氖甩 派入上声的入声字:百佰柏 去声/艾(又衣韵去)爱僾隘碍嗳嗌瑷暧败拜稗呗采菜蔡縩趸瘥踹膪嘬大代岱迨绐骀玳带殆贷待怠埭袋逮叇戴黛丐芥钙盖溉概怪亥骇害坏忾会块快侩郐哙狯浍脍筷徕赉睐赖漱癞劢迈卖奈柰耐鼐褦派湃塞赛晒帅率(又乌韵去)太汰态泰钛外再在载债砦祭寨察拽 派人去声的人声字:麦脉塞霢 这种区别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一般来说有入声派入其他声调的韵书都会选择《中华新韵》的韵部划分法。反之则是选择《平水韵》那种划分法了。 比如元曲中北曲所用的韵书《中原音韵》也是和《中华新韵》一样。有兴趣的可以去多找几本韵书对照一下。 这样一来,也造成了韵部数目的极大差距。平水韵有107个韵部(清代汤文璐编纂了《诗韵合壁》,康熙年间,篆刻家刘维坊编出《佩文诗韵》,后人又编纂出《韵府群玉》,它们都将“平水韵”的107 韵部并为106 个韵部,当时人们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但是中华新韵只有14个韵部。 再者,对于声调的区分,平水韵用的平(上平、下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平下平中只有邻韵的存在,但是并不能无所禁忌地通押。 中华新韵则是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阴平阳平可以通押。 韵部数目的急剧减少、韵字数量的增加,以及更宽松的规则,导致了中华新韵比之平水韵更加容易入手。 区别二:读音和注音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文字音韵的发展史。 先秦时期的上古音,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域方言之中,楚音逐渐脱颖而出。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朝乐府,对于楚音有着充分的继承,并且吸取各地区的口音,包括北狄、西域等地方的新声。 后来齐梁时期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 而后逐渐打开了中古音的发展历程。 隋唐以后,就是切韵体系的天下了。说到切韵的话,那就再讲一下注音法吧。 古人常用的注音法一般有两种:直音法和反切法。 举个例子: 蒹:古甜切,音兼。 其中“古甜切”是反切法,读音是以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组成。 “音兼”则是直音法,是用一个字的读音注另外一个字的读音。 而现代,则是直接用汉语拼音注音法。近代还有类似于汉语拼音的注音法。那就是半音节文字注音法。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期间备有“记音字母”,凡三十八,声母二十四,韵母十四,临时用于审定“国音”,当时,以刂为ㄉ,丨为ㄍ,彡为ㄙ,为ㄟ,厶为ㄥ,并未立ㄦ。后将之正式通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布。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此字母为改良旧日反切而作,用以标注汉字读音,故曰“注音字母”。凡三十九,声母二十四,韵母十五(新增韵母ㄦ;“一”竖写作“一”,横写作“ㄧ”,以区别破折号“——”),其中,有十六个参考了章炳麟的“纽文韵文: “ㄌ”、“ㄋ”、“ㄇ”、“ㄈ”、“ㄗ”、“ㄘ”、“ㄙ”、“ㄕ”、“ㄏ”、“ㄧ”、“ㄩ”、“ㄛ”、“ㄟ”、“ㄠ”、“ㄢ”、“ㄥ” 再另取部分汉字得出其余二十三个字母,并造一字母“ㄦ”。 台湾等地区也依然还是使用这些注音字母来注音,并且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主管部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使之能够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但是内陆再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以后就不再使用注音字母了。 回归原来的话题。 蒹:古甜切(唐韵),音兼。 其中“古甜切”是反切法,读音是以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组成。 “音兼”则是直音法,是用一个字的读音注另外一个字的读音。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音差异。 这种发音差异造成的后果就是在韵书的编纂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异同。 遑论现代汉语与古音的差异了,就是明清与唐宋也有着一定的差别(这里的言论还仅仅是针对官话的)。 举个例子:清代科举写诗所用的韵书为《佩文诗韵》,宋人归纳出唐人写诗用韵的韵书为《平水韵》。两部韵书皆是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而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整理汇编。整编以后,前者比后者少了一个韵部,这样的结果对于韵书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佩文诗韵》里有: 去声一送 送梦凤洞(岩洞)众瓮贡弄冻痛栋仲中(射中,击中)粽讽恸鞚空(空缺)控 而《平水韵》同韵部的则是: 去声一送 送凇梦凤洞众瓮贡弄冻痛栋恸仲中[击中]粽讽空[空缺]控哄赣 (以上内容是经过近代大词家张珍怀,为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删去《词林正韵》中的一些僻字,将繁体改为简体,编出了《词韵简编》,再加上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依平水韵编排,以杜诗为准,此外酌收一些诗中未出现的常用字,编辑出《诗韵举要》之后才确定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发音的变化。清人选择了更加适应本朝人的发音标准(或许不是完全契合当时的官话发音,但是也是更加契合)。可想而知,再汉代汉语基础上编写的韵书和在唐朝官话基础上编写的韵书之中读音差异有多大。 而在2004年《中华新韵》出现以前还有没有现代新韵呢? 1941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告新韵,共列出十八个韵。 建国后: 1965年,:《新诗韵》,归纳为十八个韵部,只分平仄,不分四声,保留入声字,另编为八部。 1978年:《诗韵新编》,书中增添了《通押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分别于1978 年、1981 年和1984 年发行了第一版,于1989年10 月发行了第二版,《诗韵新编》是依据《新诗韵》归纳的十八韵部编写的。 1994 年1月:《新诗韵辞典》,分为十三辙; 1995 年12月:《中华新韵谱》,分为十二韵部。 至于其他的还有没有我不清楚。或许还有。但是近现代的我只知道这些了。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差异暂且讲到这里。 接下来说一说现代人写诗到底要不要坚持使用《平水韵》。 我先不说我的观点。先说一下现在最盛行的两种观点。 以中华诗词学会为代表,很多人坚持音韵改革。这里的音韵的改革是说对于《中华新韵》的推行和古音的坚持双轨道推进。而不是说废除《平水韵》,只用《中华新韵》。 这种观点通俗一点说就是,看古诗必须用古音,写诗的话可以用新韵。 注意,这里是可以用新韵,不是必须用新韵。包括诗词学会本身依然还是有极大一部分人在坚持使用古音。当然了,有些人是不习惯用新韵。这点千万不要奇怪,如果一开始学诗词就是学得古韵,久而久之,对于新韵是很难接受的。因为看到一个字就会下意识想到它的古音是平还是仄。拿我来说,读一首诗的时候看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字,第一个念头绝对是他们的古音平仄: 一(入声四质)、二(去声四寘)、三(下平十三覃)、四(去声四寘)、五(上声七麌 )、六(入声一屋)、七(入声四质)、八(去声十五翰)、九(上声廿五有)、十(入声十四缉)。 有时候习惯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对于古音熟悉了以后,会有很多人无法在短时间内一下子适用新韵的。再加上也不是强制必须写新韵,所以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去改。当然了,有人写多了新韵,也很有可能不会去尝试古韵。两个原因,首先新韵是一直在使用的,早就熟悉的不要不要的了,而古音还得再去了解学习;其次,新韵比古韵宽多了,押韵的选择也更多,写诗更加方便。 另外一种观点是说,写古诗必须用古韵,甚至说还得尽量用正体字(繁体字)。 首先《中华新韵》的内容编纂就和一般的诗用韵书有所区别:平声字和仄声字绝对不会混淆入一个韵部之中。 《中原音韵》里面为什么平仄声字混杂在一个韵部里面无人诟病呢?那是因为《中原音韵》是曲用韵书,而曲牌里面大量充斥着平仄韵混押的局面。不过诗里面绝对不会有平仄韵混押的情况。我们翻看一些古诗(非近体诗),会发现类似有平仄韵混押的情况,但是真实情况是叶韵或者换韵,甚至是间韵。 词里面也有少数平仄韵混押的情况,比如西江月。 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好梦枉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西江月就是少见的平仄韵混押的词牌之一。不过近体诗里面是不会有的。 再者,到了元朝,北方方言之中入声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了。所以才会有入声派入另外三声(平声分阴阳)的情况。但是这也只是针对于曲,不然到了清朝,诗韵就不会恢复成平上去入四声的体制。 并且,写诗的传统不可随意抛弃。清人在元朝之后还能回归平上去入,为何到了现代却要抛弃传统呢? 现在还有比赛会特意标明,只能使用“平水韵”。像海岳杯诗词大赛,更是会标注必须使用正体字(为什么坚持用繁体字我就不解释了。和这个问题无关,我懒得打字了)。 那么我的观点呢?第一个观点吧。 双轨道共同发展。写诗可以用新韵,但是研究古人诗作必须要学习古韵。不过我个人更加希望用古韵的人多一些。为啥呢?因为我读诗词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辨别它的古音是否合律,而不是现代汉语。 当然用古音,也不是说一定要用《平水韵》。 中华诗词学会中栖凤堂先生写诗习惯用《佩文诗韵》。据说毛泽东创作诗词常用《中原音韵》。而我个人,因为研究过一定时间的《广韵》有时候用韵也会受到广韵的限制。考虑一下十六摄、四等韵之类的。 最后再补充一句,创作需要与时俱进。我赞同使用现代意象,也不反对使用新韵,只是再怎么与时俱进,也不能忘本。不要到最后,看古人的作品也还是用新韵来看,对于古音一窍不通那就过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