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曲谱为何会失传

 wenxuefeng360 2018-03-20

央视新推出的文化栏目《经典咏流传》眼下成为荧屏“爆款”,几乎每期节目,都会在播后刷爆众人朋友圈。这档节目的定位是: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虽然讲诗词,但却是通过唱的方式,也就是将经典诗词改编,请来一些歌手过来咏唱。

其实在古代,大部分诗词本来就是需要咏唱的,尤其是宋词。宋词是文体,也是曲调。古人作词,也不是依着格律随便填的,而是要考虑词作内容和曲调的和谐,因而有了词牌,可以说,词牌就是曲调。现代人评价一首词,往往只从文学角度,但在古代,文学性和音乐性曾经同样重要。

李清照曾作《词论》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人作的词: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意思是他们学问虽高,但填词只重意境,不重音律,断句方式和字音不对,导致很难唱出来。

那既然我国自古有灿烂的礼乐文化,音乐高度发达,而且宋词以词曲相和的形式流传,为何如今只有文字性的词流传下来,而曲调唱法失传了呢?

一部分原因归结为作词的文人。有人说苏轼不重格律是因为他根本不懂音律。其实不然,《历代诗余》引陆游的话评价苏轼: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陆游的这段话说得中肯,苏轼并不是不懂得音乐,他只是在抒情写意与遵守格律两者之中,比较注重前者,为了追求完美的内容,而忽略了形式,在词曲结合的道路上,比较强调词而已。苏轼的这种重词轻曲的做法对后来词调逐渐脱离音乐,词的音乐逐渐失传、消亡,曲子词成了只能读不能唱的词,有一定影响。

还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比如中国的记谱法比较复杂,不容易流传;而如今要去复原古曲,也难以破解古曲谱和已经变化了的古字音。两宋之交的战乱,对词谱的失传也造成了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姜夔几乎是最后一个可以自度曲的词人,其所作《白石道人歌曲》成了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作为宋代词坛的遗珠,姜夔的相关事迹且听下回分解。

在现代,诗词早已不可唱,几乎只存在于课本背诵,考试默写之中,沦为知识储备,丧失了原来的生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