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川国画山水作品展

 泊木沐 2018-03-20

 

聂川简历

聂 川,男,1961年出生。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画院理事,艺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聂川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山水画、美术理论、书法、摄影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丰硕成果。形成了视野开阔、视点新颖、联想丰富、思维敏锐、说理透彻、文辞朴实、气势雄浑的学术研究风格和艺术表现特点。

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山水情怀

文/吴守明

最近去天津参加我的恩师孙其峰先生《仰望其峰——孙其峰诞辰百年师生作品展》,有几位著名山水画家老校友不约而同地问起我:“你们河北有一个叫聂川的年轻山水画家,写了一本《<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线装书局2017年出版)的书,最近在微信上每天发一章,写得很不错,后生可畏呀,你知道这个人吗?”

我真正比较全面了解山水画家聂川,是在去年他的《赤子心声 东方气派——聂川山水画作品展》上。山水巨制气势恢宏,山水小品温文尔雅,山水纪事意趣盎然,山水追问情深意切。置身展览之中,画家的音容笑貌和精神气质,便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你。自从上个世纪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傅抱石、李可染、贾又福的个人作品展览之后再一次享受到这种感觉。

《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专著配图34×136cm 2015年

有胆者聂川

有胆量全部以实验性和探索性作品示人,呈现出多种作品面貌的个人作品展,是我以前很少见过的。每一种画法,似乎都在探索山水画技法的源流与当代山水先进成果契合的交汇点。每一种表现形式,似乎都在追求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风貌。画的面貌虽然多种多样,审视山水的视点却高屋建瓴,追求艺术的独立精神却一以贯之。

为表现太行山脉既是中华文明演进的舞台,又是中华文明沧海桑田见证者的特有气质,聂川创造了一种强烈的不同于别人的焦墨重彩画法。从自然地理上讲,太行山是南北走向的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山脉,所以,日出东方的时候,险峻高耸的八百里太行金碧辉煌,若能从高空鸟瞰,当是中华大地上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太阳照在西柏坡上》(180cm×970cm 六尺 10 联幅 2011年创作),便是以这个自然景观的艺术想象为基本氛围而创作的。整幅作品以浓墨勾勒皴擦强调太行山苍茫、博大而深沉的岁月感。取《黄河颂》“我们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东去”的诗意;《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歌曲的英雄主义气概,同时,马家窑文化那个红陶罐上手拉手跳舞的图案,也深刻地影响了画家,那些柏树的拟人化表现,那棵坡顶迎着朝阳的柏树剪影,怎能不让人联想:毛泽东主席站在西柏坡上迎着初升的太阳,谋划着新中国未来的情形呢?著名山水画家李明久在此画前沉凝良久,不无激动地说:“说这张画是大师之作也不为过呀”!

《七彩云南的茶马往事》(1066cm×234cm 八尺屏20联幅 2015年创作)则是借助“七彩云南”概念创作的焦墨多彩山水画试验性作品。作品以“茶马古道”为主题故事,画面用长卷“叙事诗”般的表现方式,借助中国传统壁画的结构形式,将茶马故事的艰辛与浪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中国画院执行副理事长乔榆钧先生为《七彩云南的茶马往事》作赋:

苍古高远成天色,皑皑雪山环遒,怒江滚滚向南流。茶马互市,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绵延千年,络绎不休。一路经川入藏,一路遁走滇州,翻越千山,辗转万里。汇拉萨,出印度,泽亚润欧。古道经行处,普茶飘香留,中华厚德文脉展千秋。

康藏雪域云飞星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寒来暑往,走过几队马帮;沧桑流转,望断多少乡愁!茶马互市,连襟各族,惠及黎民,功在千秋。

时至盛世,登高而赋。蹄痕依稀,追思前贤之艰辛;驰目骋怀,抒发壮志之亦酬。搏击奋发,古道新舟,今复联诸国,万里走丝绸。

站在这两幅作品面前令人振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聂川造境有其独到之处。胸中沟壑不是自然山川,能够将雄浑与旷远有机地融合在一个画面里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独有的造境之法,它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人文情怀才能滋养出来。聂川无疑是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的,否则,他也写不出《<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这部前人没有写过的,用系统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阐述山水画的美学性质、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的著作来。

李可染说过:“可贵者胆”。站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不仅能体会到聂川有胆量,更能体会到聂川有苦心。“直追宋元”是山水画家们常说的一句话。聂川对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理念和文化观追问得更悠远,他追到了老子那个时代,《<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更像是他与老子油灯下的促膝长谈。当我仔细品味《文化图说系列之“鲜”字释源》(69cm×136cm 2010年创作)、《文化图说系列之“虎”字的故事》(69cm×68cm×3 2010年创作)的时候,感觉聂川笔下的情思又延伸到远古人们的情怀之中。聂川用哲学家的审视,探究山水画家笔下这一根线条的由来,这一片墨韵的出处。如果说“胆”是一个人固有的气质,那么,聂川的“胆”在他文化的追问、学识的滋养下变得更加可贵。

《山河无疆图说》 国画 236×53cm 2011年

有识者聂川

聂川画展给我留下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是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不仅体现在他用石鼓文篆书的“聂川五言题画诗”、用毛公鼎篆书的“善宝”等书法作品,用行草书写的西江月题四十岁生日:“人生四十虚度,壮心独困茅庐。残墨舔泪羞涩吟,写我江山胜处。乖儿酣睡轻抚,娇妻甜梦欲呼。吾心神往东岳顶,临涛静观日出。”的功力与才华上。更体现在他用山水画的形式诠释《道德经》、《文心雕龙》、《林泉高致》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经典、文艺理论经典和山水画论经典。从《道德经》到《林泉高致》恰似中华文明的彩虹,一头是历史凝结的精华,一头是未来憧憬的激情。聂川仿佛是彩虹之上的耕耘者,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阡陌上,收获着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的墨香。站在静谧的展厅里,在茉莉的芬芳中,在《<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四尺屏画作的陪伴下,读着自穹顶垂幔而下的《<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里的文章,让观画者感受到的是智者澄澈的胸怀和知识融会后的宁静安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达到相当高度后自然拥有和流露的一种气象,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聂川是一个中国文化学者似乎更加贴切。

聂川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系统的中国画美术理论学养,不仅体现在他写出了《<塔克拉玛干之魂>的当代美学意义》、《通过解读<秋风吹梦到太行>谈贾又福当代中国山水画美学探索问题》等长篇美术评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转化成了他探索当代中国山水画美术表现形式的文化自信。所以,聂川的艺术探索不是哗众取宠,不是别出心裁,不是瞎打误撞,是胸怀理想目标明确的艰辛艺术探索。

展览中一组两米乘两米的大画让我感触颇深。在2014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聂川文化成果专著,《影画心源》上部《聂川山水画集》中,有“太行颂歌”系列作品。《柏坡》、《朝晖》、《祝祖国生日快乐》、《赶考路上行》、《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两次伏击侵略者的地方》、《燕赵风骨》、《怀抱》等九幅作品有确定的作品名称,几乎每一幅作品的创作方法都迥然不同。《柏坡》和《朝晖》画面单纯幽古,用笔刚猛雄浑;《祝祖国生日快乐》画面辉煌壮丽,笔墨酣畅淋漓;《赶考路上行》取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进北京的历史时刻,山的画法尽显苍茫,绝尘而去的车队背影尽显燕赵慷慨悲歌的特有情怀;《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和《两次伏击侵略者的地方》则采用了拟人手法,太行大雪纷飞中,漫山遍野的松树犹如战士或欢呼雀跃胜利,或扼守险要痛击侵略者;《怀抱》用笔苍茫而细腻,用墨清澈而厚重,用色单纯而淡雅,画面是那样温馨安详:一颗古老的大树在雄浑大山的怀抱里,在叮咚的溪水旁自在地生长着,这种母亲的拟人化表现,让读懂他的观众,脸颊上流下两行无声的泪。

后面九幅作品的名称则是“关于《太行颂歌》主题的思考之一到之九”。这一组作品既有用宋元古法完成的《我与荆浩共山河》(在个展画签上标注的作品名称),又有以河南郭亮村为对象的写生写实风格。其中《关于<太行颂歌>主题的思考之一》与《关于<太行颂歌>主题的思考之六》两张画风格迥然,题款却是一样的:“昔闻可染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言,吾今有为祖国山河作颂志。志以实写,颂以情出,一字之差,追求迥异。中华恰逢盛世,其国渐强,其民渐富,大象当为升腾澎湃之势,此即时代气象矣!以中国山水守而承,感而发,拓而广,或可为穷理尽性之正途。”从绘画的方法上,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在提炼关于“太行颂歌”主题的准确表现方法,从提款内容上又可以肯定地判断出,这种艺术探索的主观动机。在《关于<太行颂歌>主题的思考之三》上的题款内容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秦皇汉武何足论,风流人物是今朝。画要成颂倍觉难,皓首穷经化千山。英雄用武随势远,君子垂风守根难。海霞可染关山月,风眠悲鸿塞下烟”。由此可见聂川“画要成颂”的志向不虚。从《关于<太行颂歌>主题的思考之二》的题款中,又可以看出聂川勇于探索的感情基础:“林泉凭高致,万壑带松风。溪山无行旅,原非是早春。诘摩曾诗画,东坡赞交融。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精神寄山水,笔墨释豪情。数典难忘祖,寻脉时代风。痴心贵不改,功到自然成。志在华夏颂,图画赤子心”。

《文心雕龙》136×69cm 2013年

有情者聂川

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而言,情感的表达是含蓄内敛的,这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和创作主体的社会角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当代中国山水画,一方面主人翁意识激发了画家的情感表达,一方面以西方绘画教育体系、以写生为基本学习理念培养出来的当代山水画家,并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以李可染为代表的新山水精神。

山水情怀对于山水画家来讲是最难把握的一种创作状态。绘画技法不成熟、绘画修养不到位的时候,画家可能有这样的情怀,但是很难准确地表达在宣纸上;绘画技法成熟了、绘画修养也到位了,画家的情怀却又被笔墨的程式和表现的样式和风格束缚住了,这是中国山水画千百年来难以摆脱的宿命。

纵观聂川画展的作品,绘画技法、表现样式、艺术风格等于一般画家苦苦追求的这些东西,在他这里都退居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更靠后的位置,情在聂川的作品中是第一位的。

有情未必懂情,懂情未必善于表现情。聂川用作品给出了他有情、懂情、善于表现情的人生成长和艺术探索与实践的轨迹。

重情必定与人生际遇有直接的关系,聂川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悲喜剧色彩。还在母亲的腹中,他的父亲就离他们母子而去,用中国传统的说法,聂川是个落地成孤的孩子。一方面因为单亲,聂川幼小的心灵承担了太多的社会歧视与同伴们的唏嘘。一方面他又得到了外婆、舅舅和妈妈,以及左邻右舍众多亲人的格外呵护,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聂川几乎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正是源于这样特殊的出身和成长经历,聂川于情特别敏感、特别执着。别人给予的馈赠,他总是存有万般的感恩之情;属于他的情感,他总是专注的精心呵护;他想要的情感,总是舍生忘死地不懈追求。

技法为主题服务,技法为情感服务,是聂川作品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为个展,在一千五百平方米的展厅里,展出了近一百二十件作品,没有单调、单薄的感觉。十几种风格迥异的作品簇拥在一个展览中,又不给人混乱迷离支离破碎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作品有超乎寻常的感召力。

从中国山水画的角度讲,情是一种博爱的艺术表达,所以,画家是否有博爱之心,这种博爱之心选择怎样一种情怀表达出来,是山水画作品气象高低、格局大小的关键。

聂川的博爱之心是以爱祖国为根本的大爱。在聂川看来爱祖国不是一句泛泛的口号,而是一种生命的自觉。这种自觉是通过爱祖国的文化、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生活等,落实在爱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大好河山之上的。从《太行颂歌》系列作品不难看出,聂川谙熟太行山的每一种自然风貌和山水画表现方法,然而,他却没有沉浸在对自然风貌的美术刻画,他也没有热衷于美术技法上的追宗立派,而是将他所有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怎样表现他所认可的、他要讴歌的“太行精神”。这种落实在笔墨间,呼啸在宣纸上的天地之心、赤子之情,引发观者的共鸣是自然而然的。

聂川大量的艺术实践作品告诉我们,他关于情感表达的艺术探索和成长故事,无论作品的成与败、好与坏,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得是他的每一幅作品中都充满着激情,都充满着爱,都充满着眷恋。这样的作品就不是没有灵魂的僵尸画,这样的作品就不是玩弄笔墨的假斯文。

纵观展出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技法特别丰富,但是,没有一幅作品是在炫技,所有的技法都是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所有主题都是聂川充满真情实感的时代讴歌。

《太行颂歌系列之清丽》200×200cm 2012年

有义者聂川

聂川画展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他为观者欣赏作品作了很多无微不至的工作。例如,每一幅作品旁的画签,除一般的作品介绍以外,还专门介绍了创作背景、动机,有时还会把他的艺术见解也简约地写在上面。在《<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里,聂川认为“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文明的图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学术观点。为了引发社会大众和同道者的重视,他煞费苦心地强调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成果对山水画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贡献。记得我曾给他提过对《<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德经》原文增加一些注释的建议,聂川却说:“如果观众读了我的书,发现《道德经》原来具有这样巨大的现实意义,从而去研读它是更有意义的事情”。这种舍小利取大义,推崇中国文化经典的决心何等可贵。

义于社会而言就是责任与担当。当这种不计名利成败的文化艺术担当,无时不刻默默无闻地践行在山水画的艺术创作之中,便足可以称之为高尚了。《时代记忆》、《文化图说》、《道德经》、《文心雕龙》、《林泉高致》等系列的作品,都在强调山水画与我们的生活、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聂川这种义不容辞的自觉的文化担当,同时也激发了他更大的艺术创作动力,开阔了他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所以,整个展览不仅有内容、有真情,更有厚度、有高度。最后还是用一段没有留下名字的观众留言来印证我的评说吧:

聂老师:

你的画让人有一种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这也是一种震撼,我虽不懂画,但看到您的画后,所有的烦心事都忘记,只有宁静、大气磅礴的山水画,闲来无事的“小作”…… 都让我感受到您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看到这一幅幅精美的画,我在想,您画一幅画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和心血,普通人真的很难坚持。我佩服您,佩服你的追求。我想,您应该是享受这个过程的,像我这样急躁的人,在看到您的画之后,心里充满了敬畏和宁静。

谢谢老师的画展,您的画带给我一种新的对生活的认识。

不急躁、转注、欣喜地对待生活,从忧虑中走出来。

最后,祝聂老师的画为更多人喜欢,也祝愿聂老师身体健康,带着对生活的热爱继续创作。

聂川作品欣赏

《太行颂歌系列之大岳晨辉》 200cm×200cm 青绿纸本 2013年创作

我特别喜欢晨辉,无论是在泰山之巅感受到的辉煌,还是在喜马拉雅感受到的孤冷,都不如我冬日里在太行锦山之巅,感受到的那次惨淡的晨辉,给我留下的印象来的深刻,他让我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太行精神”。在深邃而昏暗的背景中,在朦胧而寂静旷野中,山头那一抹惨淡的晨辉,似乎告诉了我们恪守与忍耐的意义。所以,在关于晨辉的表达时,无论辉煌,或者孤冷,我更愿意强调大山恪守和忍耐的意义。

《太行颂歌系列之铁血山河》 200cm×200cm 彩墨纸本 2016年创作

这是一幅旧画上完成的创作。原本是想画一幅细密的太行山作品的,大概完成了五成左右的时候,因画《道德经》系列便搁下了,在2016年集中整理《<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文稿的时候,便拿这幅作品当成了一种休息的方式,不断地用墨,不断地皴擦,最后愣是把一个活脱脱的娇娘子变成了莽张飞。这大概便是画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自在吧。

《太行丰碑》200cm×600cm 彩墨纸本 2015年创作

这幅作品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12年画完《祝祖国生日快乐》后澎湃之心难以安宁,便有了画一幅关于“太行颂歌”主题的更大作品,然而,家中的画板不能同时展开三张纸,这样一来气难以一贯而出,只能暂时放下。画完《七彩云南的茶马往事》后,觉得有些诸如石绿的点色,概念化的白云等技术问题,便在这张画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同时这幅作品兼顾了在公共场合展出的观众心理适应问题。

《为了梦想留守》180cm×200cm彩墨纸本2014年创作

这是为十四届全国美展准备的作品,从主题、素材到表现方法都是极其理性的思考和践行结果,尽管没能入选全国美展,但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给我的收获是超出预期的,起码这幅作品成为我关于“太行颂歌”主题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作品。孩子们坐在梯田更上迎着日出晨读,是在赞皇嶂石岩小学的真实场景。后面的建筑是邢台县英谈村的砂岩红色石屋。

《祝祖国生日快乐》200cm×200cm 彩墨纸本2012年创作

这是我喜迁新居,在家中画室画的第一幅巨制作品。当天时值国庆节,在喜悦而激动心情的催动下,此画可谓一气呵成,所以笔墨灵动而气韵通达,取势自然而恢弘自信,设色单纯而意蕴悠远,是妙手天成之作。

题记:今天是新中国六十二岁之生日,谨以此画恭贺,并祝福自改革开放以来,吾欣慰于中华大地再无饥民,和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再兴,使吾有了追求高尚与纯粹的基础。聂川

《太行颂歌系列之柏坡》200cm×200cm 彩墨纸本2012年创作

这幅作品从主题提炼、创作理念和技术表现手段三方面将都是《太阳照在西柏坡上》继续。同时,也是墨线、墨色、墨块、墨气和红色、纸底色(白色)关系基本清晰后的第一幅作品,所以,各种技术手段的引用都非常肯定。我的主观追求是:观众看到这个画面,不仅可以联想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同时,还要能够感觉到他充满激情的双手击打键盘的酣畅。我在创作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题记:聂川制颂

《太行颂歌系列之秋艳》200cm×200cm 彩墨纸本2011年创作

太行山脉是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创作母体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同时,太行山又是从理念到技法最难以把握的一座山。一个山水画家如果选择了太行山,似乎已经注定了难以登上太行之巅的命运。太行从北向南绵延八百里,自然地理风貌差异极大;北抵京都饱孕皇家气象,南载殷墟梦留甲骨情怀,东环华北平原却恰是逐鹿的战场。太行啊太行,不能画小了,不能画弱了,不能画像了,不能画得不像了,不能画的太花哨了,不能画的太抽象或者太概念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太行精神”就是中国画的“山水精神”,但是怎样提炼属于太行的语言,似乎总也找不到最佳答案。

题记:昔闻可染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言,吾今有为祖国山河作颂志。传以实写,颂以情出。一字之差,追求迥异。中华恰逢盛世,其国渐强,其民渐富,大象当为升腾澎湃之势。此即时代气象矣。以中国山水守而承,感而发,拓而广,或可为穷理尽性之正途。

二零一十二年七七国难作有一图,后观多有病垢,又重为之,成于七月廿日 聂川制颂

《太行颂歌系列之拥翠》200cm×200cm 彩墨纸本2011年创作

这种感觉在太行山是比较少见的,我也只是在灵寿县五岳寨见过一次。大概是二十年前,那天是五月24日,正好是我的生日,头一天夜里下了不小的雨,所以,春色格外壮丽。不同树种的春装是数不清的绿,带着鹅黄的嫩绿,清澈而欲滴的翠绿,宛若脸蛋儿上擦了粉的小妮子似的粉绿,阴影中映衬在铁一般岩石上,偶尔有数段枝条如血管般缠绕着的墨绿团团……在晨辉的婆娑中,在云雾的缭绕下,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太行这莞尔的多情让人终身难忘。

题记:林泉凭高致,万壑带松风。溪山无行旅,原非是早春。诘摩曾诗画,东坡赞交融。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精神寄山水,笔墨择豪情。数典难忘祖,寻脉时代风。痴心贵不改,功到自然成。志在华夏颂,图画赤子心。

公元二零一十二年,岁次壬辰,暑期制同一制式山水五幅,旨在归纳两年来探研方画法。画虽不多,却思路渐明矣。教师节记于家中。聂川制颂

《太行颂歌系列之俊秀》200cm×200cm 彩墨纸本2011年创作

河南境内的南太行陡绝险峻,岩石也多棱角,置身其中确有森森然的感觉,然而,我更喜欢坐在郭亮村的村头,回头俯瞰这绝壁,并遥想着补天归来的女娲,在空中看到这晨辉中峻拔的太行的情景。女娲是否也会留下少女般青涩的微笑呢?否则,我怎样解释南太行这别样而多情的红呢?

题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秦皇汉武何足论,风流人物是今朝。画要成颂倍觉难,皓首穷经化千山。英雄用武随势远,君子垂风守根难。海霞可染关山月,风眠悲鸿塞下烟。

二零一十二年七月三十日 聂川心声

注释:海霞指画家何海霞;可染指画家李可染;关山月指画家关山月;风眠指画家林风眠;悲鸿指画家徐悲鸿;塞下烟指文宋第一词,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太行颂歌系列之我与荆浩共山河》200cm×200cm 青绿纸本2011年创作

这幅画的画法并不是荆浩的,而是用比较传统的方法,欲表现一种宋画意象。荆浩曾久居太行之中,并著有《笔法记》,故有此名。

题记:云浩观此画有宋人气象,便谈及程朱理学与宋画之关系。吾以《三养》视之,讥吾文满纸穷酸,“穷理尽性”而已。吾所言者,何为理,怎养性,乃递进之作。此成语出自《十翼》之《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此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量)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壬辰春月 聂川

《太行颂歌系列之五岳寨》200cm×200cm 水墨纸本2011年创作

五岳寨是我最熟悉的一段太行,因其一山包含五月特色而得名。其民风和民居在2005年以前都保持着原生态,从1996年到2007年先后去过不下三十次,累计住过的日子可能要超过三个月,所以,从草房到驼沟几个村子的百姓和孩子都认识我。在河北境内的太行山终年不断流唯有此处,所以,山顶的高山草甸和红松的原始次生林、桦木林及常年有水的瀑布,都会让人有错以为身在江南的感觉。我的很多山水画技法,都是通过对五岳寨观察而参悟到的,例如,山石、杂木、瀑布和溪水等莫不如此。然而,以五岳寨为母体的山水画创作却很少,这幅作品也不过是“五岳寨印象”而已。

题记:聂川制颂

《太行颂歌系列之怀抱》180cm×1800cm水墨淡彩纸本2011年创作

这实际上是画了一个生命在子宫中孕育的场景,这是我心中太行的核心内涵,她的雄浑和苍茫是大自然和岁月留给她的歌,而她的博爱和包容是我们华夏儿女能够切身体会到的母亲情怀。所以,这是我少有的用“温柔”和“安静”理念表达的对“太行”的爱。

题记:太行颂歌系列之怀抱篇:前年底到太行腹地七亘写生,见八路军二次伏击日寇之古战场,东口之河套上有一株老柿子树,硕果累枝,迎风飒爽,近腊月而木未凋,,乃太行孕育之大德也。 癸巳深秋 聂川制颂

《七彩云南的茶马往事》1066cm×234cm焦墨重彩纸本2014-2015年创作

这是借助“七彩云南”概念进行的一次焦墨多彩的山水画试验性作品,之所以选择了“茶马古道”作为主题故事,是因为“叙事诗”般的表现方式,画面可以借助一些中国传统壁画的结构形式。

题记:上苍赐予云南这方宝地,红色的土壤,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与之共舞的是,四季如春的气候,和多情的山山水水。于是有了色彩缤纷的花,和神(奇)的东方树叶。在马蹄的碎碎声中,七彩云南的故事传遍了四方。在完成了《<塔克拉玛干之魂>的当代美学意义》文章后,在京都香山脚下之中国画院成此夙愿,当有此跋。此画初成于2014年最后一天,完成于2015年二月八日,历时四十日夜。款于甲午腊月立春后五日。 聂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