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出阳关觅故知

 为什么73 2018-03-20

西出阳关觅故知

原创 2018-03-20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我妄想想写一本《中医学术思想史》。

我认为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医学走上这条与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道路。可与临床医生的接触使我看到对于中医自身学术思想脉络的不了解,或知之不深,是影响中医学实践和中医个人成长的重要障碍。我从2009年开始,明确了这一想法,并利用工作之余投入这一工作。

整体工作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黄帝密码》,就是聚焦在《黄帝内经》,企图对内经文本进行系统的扒梳重建黄帝学派学术源流与学说特点,进而描绘出中医起源的形态;第二部分,我称为《内经风土》,在内经时代,并不仅仅只有内经派(或称黄帝学派)的观念的存在,我企图在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对内经时代各类医学思想进行探索,从而描绘出整个《内经》学术产生的思想风土;第三部分,我希望能够在前两个工作的基础上,以《伤寒论》为起点到《温病条辩》为终点,纵向考察中医学术思想的变迁,从而勾勒出整个中医思想史的脉络。

我曾经以为第一部分的完成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是事实上,我花了更多的时间,一直到今天,也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的工作。这一阶段的成果包括:

1、黄帝的身体观:身体观念是医学的前提,不同的身体观念产生不同的医学。重新勾勒《黄帝内经》的人体观念图景,则有助于重新建立人们对《黄帝内经》中确切的身体观念的了解和知识体系的把握。我认识到“黄帝的身体”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实证的身体”,这一部分来自于解剖实测,也来自于生活体验,以及早期医学实践;“术数的身体”,术数是早期中国全部学术思想的共同基础,术数入医学从而为中医学从实证经验上升到理论思考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指导临床,发展出生理学(人体结构、气血运行规律、脏腑功能等)、疾病学(病因、病机)、诊断学(辨别疾病阶段,预测疾病转归)提供了参考路径和方法;“医学的身体”,前二者必须能够解决或者满足医学实践的全部需要,从而为医学临床需要提供有力的体系支撑。医学身体是前两个身体观念的最终去处。在之前实证与术数的身体认识,以及为形成这些认识而必须具备的技术以及知识体系,无一不被一种力量牵引着引向一个特殊的去处,并最终融为一体。换言之,缺少了这个去处,一味在术数与实证之间的徘徊,并不能够当然的得出医学的理论来,这其中缺少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那个引领着方向的去处,也就是我所说的出于医学目的的观察与思考所得出的“医学的身体”。《内经》的本身恰好反映了中医学如何被建立这一最初过程,以及黄帝的身体如何由实证、术数、医学的身体相互结合,并脱胎而出的过程。这是我的第一个研究所得。

2、《黄帝内经》是如何完成构筑自身理论大厦的。这一阶段的研读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了《内经》体系当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灵枢》主要是以具有实证效果的“九针体系”作为研究标本,通过对针刺理论的探讨,借助新的知识体系,着重解决九针体系的理论问题,并以黄帝《针论》作为终结,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针道体系。

二是,在针道体系的基础上,对《内经》前的各种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整理,通过新的理论模型(主要是对将术数结构与医疗实践结合的新的研究成果),整齐血脉、脏腑、经络等主要知识结构,并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完成了所谓“经”的任务。既“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年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三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借助一个全新的“脉的知识体系”,而最终得以实现的。这个“脉的知识体系”既是诊断借以凭借的基础,也是病因病机解释的体系,更是治疗体系和治疗手段赖以切入的角度,它为后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的基石。

3、对于《内经》医学方法论的探索。我将其概括为三个部分:

一是比类。“比类”是内经时代非常重要的方法论。“类”的观念见诸先秦诸子百家,但把“比类”作为方法论探讨最多的是墨子,运用最妙的是《内经》。

二是,从容。容,是制作器物的模范。从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理论模型的概念。容的概念来自老子,韩非子解释说,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依靠一种理论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知识的体系化和帮助推演和分析。《内经》是最强调从容的方法的应用的。而《内经》建立的全过程就是依靠各种模型的演进而完成其自身理论构筑,并借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内经》中使用的容,包括:阴阳容、四时阴阳容、五行容等。

三是,物理。韩非子说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制。凡是知识体系,都离不开其同时代的基本物理知识。所谓物理不仅是生活中的经验和常识的应用,还包括一些非常重大的事物运行规律的总结。比如气构成万物,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即自然的共有法则;气的基本运动是交感,当时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依靠一种及其简单的方式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着,就是“感应”。感应的工作机制是“同气相求”,这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一个大的物理原则,那么这个原则既是天人相感的理论基础,也是产生五味所走的原则;再比如,“临深决水”和“循掘决冲”这样的生活经验,同样可以成为刺法的实践灵感。

    这一部分还在整理之中,没有完全形成体系。

4、《内经》的这些基础性的观念,来自于先秦诸子百家漫长的思考归纳和总结。中国的学术,有其独有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只有回到这样的体系和方法中,才能全面地继承和研究这些观念,克服后世的曲解与附会,找寻到中医思想的基石。这个研究方法,我称为经学的方法。后世往往把经学等同于儒学,其实,汉代确立经学是在继承前人方法的研究基础上的,故此,经学有作为方法之经学,这是古今中国学术的总根本。历来对于经学方法的末枝总结较多,即训诂等小学,而对经学治学的基本规律总结较少。经学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究天人之道,也即人类一切问题的总根本,是不分中西的,我称之为天下的经学,而后世则只看到其与政治的关联,而目为政治的经学,为此弃之如履,而古今之别,中西之分,又使故有之学问体系,失其大道,而焕然消解为材料,若视大厦而不见,拆解为砖泥土块,其价值也自然消解,此文献研究的弊病。无方法无灵魂,乃取西学之观念,以入自有学问的研究,符合西学之观念,则取,不符合要么曲解以谋沟通,要么另解以求新,则断其血脉,使固有之学问无发展之根本也。只有回到经学的体系中去,以经学的方法,治天下之经学,方能恢复其本身固有之活力,与其生存之必要,乃有汲取新知之力量,方能立足于未来而可日新。为此,系统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从大的命题研讨出发,借助固有的研究方法,加以梳理,使中国学术的基本得以明晰,使古人之卓见重新归位,方能找到经学本身之督脉。所以我从《内经》出发,而寻诸于《庄子》、《老子》、《论语》、《春秋》以至既往一切。甚难!故此知一人之力,也弱,不能尽也!穷残生以求,只能窥门径尔!因此,只称自己为述者,用极其微弱的努力,期望得以略尽责任。

互联网时代,使知识的传播和互动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我借腔调中医求同气相求。或不可得?也不再挂念。

一路走来,渐行渐远,若西出阳关,只有大漠荒原。

只是越来越能听到内心的呼唤,其他的,也就不重要了。个人不过沧海一尘罢了。




回看前文:

恒一|《老子》——道的诗(一)

恒二|《老子》——道的诗(二)

不上贤|《老子》——道的诗(三)

象帝之先|《老子——道的诗》(四)

天地不仁|《老子——道的诗》(五)

谷神不死|《老子——道的诗》(六)

天长地久|《老子——道的诗》(七)

上善若水|《老子——道的诗》(八)

功遂身退|《老子——道的诗》(九)

玄德|《老子——道的诗》(十)

有无|《老子——道的诗》(十一)

五色|《老子——道的诗》(十二)

宠辱若惊|《老子——道的诗》(十三)

道纪|《老子——道的诗》(十四)

善为道者|《老子——道的诗》(十五)

知常容|《老子——道的诗》(十六)

信不足|《老子——道的诗》(十七)

大道废|《老子——道的诗》(十八)

见素抱朴|《老子》——道的诗(十九)

绝学无忧|《老子》——道的诗(二十)

孔德之容|《老子》——道的诗(二十一)

炊者不立|《老子》——道的诗(二十二)

曲则全|老子--道的诗(二十三)

希言自然|老子——道的诗(二十四)

道法自然|老子——道的诗(二十五)

重为轻根|老子——道的诗(二十六)

圣人恒善㤹|老子——道的诗(二十七)

朴散为器|老子——道的诗(二十八)

天下神器|老子——道的诗(二十九)

善者果而已|老子——道的诗(三十)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道的诗(三十一)

道恒无名|老子——道的诗(三十二)

死而不忘|老子——道的诗(三十三)

道氾|老子——道的诗(三十四)

执大象|老子——道的诗(三十五)

柔弱胜强|老子——道的诗(三十六)

无名之朴|老子——道的诗(三十七)

郭店楚简本《老子》的性质

郭店楚简本《老子》探究

多个老子与一个老子

一个大命题一个大系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