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祠庙 | 为何有两个“晋祠娘娘”?

 清风拂吾心 2018-03-20




 晋祠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现存古代皇家园林,秀丽的风景名胜区,依山傍水,古树参天,是集山水、人文、园林、古建、文物、壁画、雕塑、碑刻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晋祠整体布局建筑风格错落有致,以气势恢宏的圣母殿为主体建筑,亭、台、楼、榭、寺、庙、宫、堂,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人间仙境海外蓬莱,被誉为“北国江南”、“山西小江南”称号!是唐尧故地,晋水之源。但凡到过太原的游人基本都要去晋祠看看,有到太原不游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故而来过晋祠的游人都对晋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水母、圣母的关系更让游人扑朔迷离难以辩识,为此对两位尊神的记载与传说与大家聊聊自己的一点浅陋见解,与老师朋友们交流分享。



晋祠水母娘娘是晋祠庙院内与圣母殿供奉的圣母并列的两位女神,至于两位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只知圣母是周代武王之妻、成王之母、姜太公之女邑姜,故称圣母,供奉在面阔七间,重檐深远的殿堂之中;水母则是民间传说的水母娘娘,供奉在圣母殿右侧,并有重檐两层楼阁建筑,俗称“梳妆楼”,又称“水晶宫”,底下一层供奉的是水母柳氏坐瓮梳妆打扮的俗像,上面一层供奉的是柳氏坐瓮成仙之后的又一化身塑像。


在民间水母娘娘的传说是传的最响亮最广泛故事,都知水母是娘家大佛寺人,即金胜村人,姓柳名春英,与古城营九龙庙供奉的九龙奶奶,董茹村圣母庙奶奶是姐妹,姐妹九个,春英为长,嫁晋祠为媳,受婆婆虐待,到后山挑水路遇仙人点化,“马鞭提水”方便乡邻,但遭到婆婆不满忌恨,在媳妇回娘家之日,婆婆提鞭出缸造成大水泛滥,时值春英梳头之际,闻讯回家坐瓮止水,从此柳女坐化成仙,永远端坐水瓮之上,并从瓮底流出一股长年不竭的泉水,称晋水或晋泉,又称难老泉,传说农历六月十五是晋祠水母娘娘的生日,乡间百姓都要在这一天酬神唱戏祭祀朝拜,这个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要说圣母在老百姓心中并非知道其是武王之妻、成王之母。


早在三百多年以前,著名考据大师阎若璩先生未考证圣母真实身份之时,因殿中供奉的基本都是女性,曾一度称为“女郎祠”,故在阎若璩《四书释地》中记载:“晋水源有女郎祠,去吾家西寨村一十八里”,后经阎若璩在晋祠草丛中发现宋宣和五年“姜仲谦撰谢雨文”残碑,才知圣母原来是周代姜太公之女邑姜,武王之妻、成王之母。总之水母、圣母都统称“晋祠娘娘”,但六月十五河会传说是祭祀水母的日子,摆贡祭祀却在圣母殿前方献殿举行,就是本地人也对两个“晋祠娘娘”也有所搞不清,经常混肴,往往把圣母当作水母了。其实两人身份大有悬殊,一个是一国之母称为圣母,即成王之弟唐叔虞的母亲,因剪桐封弟叔虞受封唐地,叔虞子燮临晋水改国号唐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称“唐叔虞祠”,又称“晋王祠”,简称“晋祠”,晋祠之名也由此而来。一个是乡间民女,因坐瓮止水坐化,乡民建庙祀之称水母。圣母邑姜根据史书记载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而水母却只有传说而无确切年代记载,这两位特殊的女性都供奉在晋水之源,被父老们亲切地称呼“晋祠娘娘”!不管国母也好,民女也罢,这两尊女神在晋祠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见证着晋祠的沧桑变化,兴衰荣辱,同时也福佑着一方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圣母娘娘


 晋祠水母娘娘


有趣的是无独有偶,宁武县管涔山汾河源头也有一座水母楼,又称汾源阁或水母洞,水母也姓柳,端坐水瓮,泉水从瓮底流出汇入池中被称作“汾源灵沼”,据说与晋祠娘娘水母是孪生姐妹,汾源水母故事与晋祠水母传说同出一辙,情节基本相似。在大同浑源县永安镇神溪村,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村中有个律吕神祠,祠中供奉的“律吕娘娘”也是端坐水瓮,瓮下的泉水称为“神溪”,村名“神溪”也由此而来,更有趣的是律吕娘娘故事除与晋祠水母娘娘的名字不一样之外,故事情节内容几乎一个版本,都是受婆婆虐待,到山中挑水路遇神仙点化,马鞭提水,最终坐化成仙的经历。难不成律吕娘娘与晋祠水母娘娘也有姐妹之缘?其实类似“柳女坐瓮”的传说何止宁武、神溪两处,应该其它地方也有吧!就像晋祠有油锅里捞铜钱分水的典故,发生在宋代知县陈之白年代,为了南北两河争水之事,花塔村张郎舍身捞铜钱捞出七枚铜钱,争的七分水利,故留下了南三北七的分水人字石堰,当地人称“七窟窿八眼”或“七窟窿三眼”,实际是十个窟窿三七分,应“七窟窿三眼”比较符合实情,但不知为什么又叫“七窟窿八眼”呢?因张郎舍身为民,北河人在难老泉边建分水塔即张郎塔以示纪念。但同样的故事在洪洞广胜寺霍泉边,在清雍正年间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因洪洞县、赵城县两地百姓争霍泉水利,也是油锅里捞铜钱,赵城县一乡民舍身捞得铜钱七枚,为赵城县百姓争得七分水利,也是三分南七分北,铸铁栅为界永无争议,因捞铜钱赵城县乡民勇于舍身为民丧命,当地百姓也是在广胜寺入口处霍泉傍建“好汉庙”以资纪念!


晋祠水母娘娘


        不同的地方,一样的故事,不是谁学谁的,那儿效仿那的,而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认可,用正义与善良来诠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精神寄托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