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80年代的市中心吗? 就让这组照片唤回你的记忆吧!
这时,古彭广场还只是一个规划,在这些高楼和老房子里生活的人们,还没有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巨变。摄影师光线拍下的这张照片令人唏嘘。中山家具城,谁还记得? 几年后,从彭城饭店向西看去,彭城广场已经建好,广场里有座被徐州人戏称为“小板凳”的雕塑。光线说,那是因为雕塑的造型像一个倒着放的小板凳,上面四个角像四条腿……还是宜家款的。 那时的市中心,圆盘道还鲜艳着,没有红绿灯,没有地下通道,大楼上居然没有广告。徐州的两条大路在这里汇合,淮海路和中山路。地标百货大楼,自上世纪70年代的一座二层小楼,在这块寸土寸金之地,扩张到如今的局面,励精图志,着实不易。 1987年8月,徐州古彭商业大厦建成开业了,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大厦高九层,营业面积5.6万平方米,拥有2000多名员工。跟老牌商业百货大楼隔街相望。在市中心连着逛两个大商场,徐州人也是傲娇的没谁了。 古彭大厦建成的时候,它西隔壁的彭城剧场还在。80年代的彭城剧场▲ 80年代高楼开始生长的徐州市中心。轻工大楼▲ 文亭大楼▲ 副食品大楼▲ 中山南路与王陵路交叉口,这个圆盘道消失多久了?中山饭店、云龙电影院、大通道公交车,恍如昨日。 谁还记得云龙电影院旁边的中山果品商店?后来,我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看到相似的面貌,想来,那时,全国的水果店都是这样的。半人高的台子,打烊时围起铺子的一块块木板,上面还有墨汁标注的序号,按图索骥,到时候可别装错了哦! 这是淮海西路上的某个路口,拐角处的墙上还有徐州电影公司美工王非老先生手绘的海报《浪子燕青》。《浪子燕青》是一部内陆与香港合拍片,1984 年在公映时因出色的武打设计而广受欢迎。从1982年两地合拍《少林寺》大火之后,合拍成了一种潮流。 淮海西路,满目葱茏,那座黑顶的建筑是崇真堂。可能在中枢街生活了很久的人,都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这间教堂。 淮海西路上的人行护栏和交通岗亭。(谁能认出来这个两层的小楼?欢迎留言)
那些有味道的老街,在80年代,展现的活色生香。店铺的门脸儿透着朴拙,自行车川流不息,铃铛清脆。想当年,车铃和气门芯都是最容易丢的,好像偷这东西的,不叫偷。 车子后座夹着双卡录音机,小刘同志不敢骑,这么贵重的东西,摔了可不得了。再走几步就到彭城路北端的老机关大院了,彭城路1号。 三民街上的国营菜店。三民街后来成了解放路的一段。 俯瞰三民街南口。 那年,奶奶从初夏的三民街上走过,背后是一片属于年轻人的喧闹。爷爷奶奶们后来搬进了楼房,却始终怀念着家住三民街时,被绿树,老屋和石板路环绕的日子。楼房是很干净,但是,缺了点儿地气。 云龙山北大门对面,洗照片的商店生意兴隆。外拍风景照,最好用的要数富士胶卷,现在,胶卷这东西,小孩子可能都不认识了。 日子就从流水里过去了,不知不觉春尽,不知不觉冬来。那时十块钱买一本影集都嫌肉疼,现在那些泛黄的照片张张珍贵。说到底,千金不换的,是年轻的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