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论坛(三)

 songsfj 2018-03-21


吴刚平:学科知识与学习方式

编者按:吴刚平教授是国内教育界知名学者,他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主持过多项国家及教育部课题,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他的许多调查与研究咨询报告(如《普通高中课程的功能定位与结构设计》等)都被教育部采用,代表作《学校课程管理实务》2010年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他的讲座从核心素养谈起,重点讨论核心素养生根落地的方法途径。本文着重评介学科知识类型与教与学的方式。

核心素养的相对意义与整合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吴刚平

吴教授说,基础教育各学科都有三种知识: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

针对这三种知识,分别有“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

记中学事实性知识,是指理解、记忆、再现、判断所学知识。

做中学方法性知识,是指阅读、观察、思考、运用等逻辑性批判性思维技能学习知识。

悟中学价值性知识,是指体验、反思、取舍、比较、借鉴、分享、创造所学知识。

事实性知识具有“学习起点、前提规定、正确结论”的特点,教授这一类知识只回答“是什么”,而不回答“为什么”,所以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应当理解它、记住它。也就是说,学习事实性知识,记忆是必要的,英语学习中适当记忆词汇、背诵课文也是必须的。但事实性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教授这类知识相对容易,只要考虑用什么样方法传递知识更有效。

教授方法性知识的方法则不同,它不是叫学生强记某些公式或规律,而是让学生在教材中根据专家提炼整理的知识体系,去发现它学会它。那么,怎么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知识呢?这里,要靠教的方式改变学的方式。易言之,指导学生用方法本身去学习知识系统,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说、自己思考,即会做会用所学知识。

方法性知识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即只教给学生方法论,如阅读技巧、提分攻略、学习方法。这种现象并非少见,教师下意识地把方法性知识“转化为”事实性知识。他们以为技巧、攻略、方法很管用,把自己“由内而外”的经验之谈传递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做得来。殊不知,学生课堂听明白了,也理解了,可是到了考试,还是做不出来。结果是,教师怪罪学生笨,学生埋怨教不得法,师生双方都很“委屈”。什么原因呢?

吴教授说“教师自己会做,不等于学生会做”。学生获得关于方法的正确结论,是“由外而内”的知识,仍然是事实性知识,没有经过“由内而外”的做中学训练,自然不可能“会学”,更不可能“会用”。“讲得好不是真的好,学得好才是真的好”。吴教授的“做中学”是对杜威思想的阐发与创新,对我们很有启发。

或许有人说,我们学生天天都在做呀、学呀,不就是做中学吗?窃以为,海量做题不是“做”中学,而是“以学代教”的翻版;把方法性知识讲给学生听,是功利思维的反映。如何开展有效的“做中学”教学,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这里,教师的“教”至为重要。

价值性知识是人的观念系统,“观念”不同于“观点”,观念系统即“三观系统”,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知识的最高形态。每一个学科都肩负着培养学生“三观”的责任。以下是讲座一个案例:

问:“为什么学数学呀?”

答:“高考呀!不高考,鬼才学呢!”

这个回答反映了应答者的价值观。学数学,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与人生,很有意思的。同样,学语文是为了看世界、看人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应然的人生观。如果我们无法让学生“悟”到学科学习的价值,理解学语文学英文的意义,我们就应当反思:学科教学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最后用吴教授一句话总结本文:

教学事实性知识,短期高效,长远无效。

教学方法性知识,短期中效,长远高效。

教学价值性知识,短期有效,长远强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