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实核心素养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

 沁园chun 2019-07-08

         落实核心素养

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本文发表于《天津教育》2018年12期,作者国赫孚。国赫孚,天津市天津中学原校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特聘教授,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校长认为,国家公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成为很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学科核心素养是高度凝练的,必须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再加工。”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其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谈到的“逆向设计”,对研究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具有借鉴意义。

01

为理解而教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明确地提出了“为理解而教”的教学价值取向。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理解,这样的提法虽然朴实,但意义深刻。

教师每天都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教学过程,但是否思考过教学是为了什么?

我听课时发现了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教师对定义、定理这种蕴含学科思想、方法的内容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通常只是以告诉的方式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然后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做题,每堂课必会让学生做高考题。

这道破了他们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为考试而教”。

事实上,数学公式中蕴含着生动的数学思想“从不同中把握相同”,这样的思想才是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设计的课,要让学生思考、探究,感悟公式的证明思路,获得数学智慧,这样的课是追求理解的。

史宁中教授说过:“学习数学的要义,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东西,甚至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会计算’‘会证明’的技巧,而是能够‘感悟’数学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理解’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思考,最终形成数学的直觉和数学的思维。”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出“逆向设计”的教学设计模式。

逆向设计就是指教学设计以始为终,从学习结果开始思考。

这样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目标设计;第二阶段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就是评价设计;第三阶段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就是教学过程设计。三个阶段将完成八个要素的设计。

“逆向设计”与我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具有一致性,而且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与途径。

02

什么是理解

“为理解而教”需要特别理解其中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知道”“理解”是一回事,其实,对学习者来说二者并不一样。

1.理解注重意义与联系。

知道一个事实,但未必知道其意义;知道多个事实,但未必知道这些事实之间关联的意义;理解不仅要知道事实,要知道其中蕴含的意义,还要对事实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

所以,意义、联系是达到理解的两个重要指标

如,学生都会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做题,但很多只是知道而已,想达到理解的水平,必须领悟公式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以下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一道题,如下表所示(该案例选自《从“数学理解”走向“核心素养”》)。

如果只是求括号中的三个数字,就是训练三个零散的知识,是关于“知道”的教学。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继续追问:这道题中,大家想想“原有”的个数、“运走”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原有的个数-运走的个数=剩下的个数

原有的个数-剩下的个数=运走的个数

运走的个数+剩下的个数=原有的个数

掌握“关系”是理解的核心,数量关系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掌握的重点。

2.知道是理解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美国加州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

“牛顿定律,可以预测大多数物体的运动,学生理解这个概念的基础是:

A.学生知道如何解决匀速或平均速率的问题;

B.学生知道二力平衡时,没有加速度产生,因此,物体继续保持匀速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C.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公式F=ma解决恒力作用下的单项运动问题(牛顿第二定律);

D.学生知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会受到相反方向、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知道”与“理解”的关系,知道一些事实性知识,是理解的必要条件。正如《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到的“理解通过事实来说话,理解是人们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的结论”

3.理解注重迁移。

迁移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

帕金斯说过,理解是“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学生如果不能实现迁移,则没有获得理解。

怀特海也说过,“没有迁移的学习只是呆滞的思想”。

以下是对两组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该案例选自《人是如何学习的》)。

其中,一组教师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告诉学生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图1;二组教师实行理解性教学,揭示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特征:将三角形移向另一边,补成一个矩形,如图2。

实施教学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对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求面积的问题,两组学生没有差别,但当他们遇到如下两个图形时,就显示出了差别。

对图3,两组学生都不会;对图4,接受死记硬背教学的学生不会,但接受理解性教学的学生立即得出答案:面积=底×高。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实施理解性教学,学生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4.知道、理解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知道”所涉及的知识是事实性知识,可以用告知的方式教学;“理解”所涉及的知识必须用探究的方式教学

当然,上述结论不能绝对化,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定,因为任何事实性知识中都含有方法、原理、价值的因素。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探究的方式是理解性教学不可逾越的门槛。

教师经常抱怨学生:“我讲了这么多遍,你怎么还不会?”

原因其实很简单,需要理解的内容,教师是用灌输的方式讲的。

布鲁纳很早以前就对这样的方式提出过批评:

一是这样的方式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堆死记硬背的材料,不能给学生增加智力的快感。

二是割断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任何知识结论都是学科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知识结论的产生必须基于以前的知识,也要为以后知识结论的产生留下伏笔。

意义与联系是理解的两个标志,在灌输式教学中生动的联系被淹没了,可正是联系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

三是没有联系的知识容易被遗忘。

艾宾浩斯曾经做过人对无意义音节记忆的实验,得出了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这样蕴含着丰富思想和方法的知识,如果用灌输的方式教学,学生接受这样的知识就像接受无意义的音节一样,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不会超过遗忘曲线。

(有删改)

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逆向教学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