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子黄了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3-21

第10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

《获奖者说》系列(63)

武文祥(中国/甘肃平凉)

 

生活习俗类 记录奖

 

【获奖组照】《麦子黄了》

【拍摄民族】汉族

【拍摄时间】2016年6月15-20日

【拍摄地点】中国甘肃省平凉市

我的拙作《麦子黄了》获得了第10届国际民俗摄影年赛“人类贡献奖”之记录奖,我很高兴,在此由衷地感谢各位评委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

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拍摄呢?谁都知道,人是靠食物生存的,而小麦是人类食物的主要品种,人又是生产小麦的主体。我是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的,看到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为了生活和生存,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长年在田地里耕作,无比辛苦。我从小就想,怎么能够把农民辛勤劳作的场面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先辈们的艰辛与伟大,但苦于自己贫穷没有器材拍摄。十年前我有了照相机,于是开始圆我的摄影梦。

我熟悉农村生活,到了麦收季节,我骑上自行车,独自一人前往四、五十公里外的山村去拍摄,由于我所需要的场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我用了五年时间才拍摄全我希望得到的场景。这些场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逐渐被机械化取代,现在很难见到了,而且再也无法复制,我是抢救性拍摄。

通过这组照片,我想告诉人们,人离不开粮食,粮食靠农民生产,生产粮食真是粒粒皆辛苦,提醒人们时时刻刻要爱惜粮食,要养成节约用粮的好习惯,同时要尊重粮食的生产者农民,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通过拍摄这组照片,我深深的体会到,拍摄民俗摄影作品一定要深入生活,有感而拍,要把摄影人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样的作品真实纯朴,才能打动人。

我对自己的要求及对影友的两点建议:第一是要做到三多,即多思、多跑、多拍。多思是指拍摄前要有计划和目标,打好腹稿;多跑是指好景不会自己跑进摄影人的镜头里,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地勤跑路才能获得;多拍是指多拍各种场景,多中选优。第二是三不,即不浮躁、不造假、不嫉妒。不浮躁是指要刻苦学习文化及摄影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练好基本功,把作品落选当动力,把作品获奖作起点。不造假是指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弄虚作假,不欺世盗名,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嫉妒是指影友拍出好作品及获奖,要为其叫好,并虚心向其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

总之,我喜欢拍摄民俗题材的作品,它贴近百姓,是真实的人和事,有情节有故事,人们喜闻乐见,常拍常新,题材取之不尽,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1. 稍好走的路段驴架辕,坡大沟深的路段人架辕,以防翻车……

2. 特别难走的山路,全靠人力用架子车来回拉运麦捆。

3. 一架子车麦捆,需三四个人齐心合力,才能拉运到场上。

4. 拉运到场上的麦捆,要铺散开,用拖拉机带动石碾碾压脱粒。

5. 将碾压脱粒的麦子,借用风力吹去杂物,这就是扬场。

6. 将晾晒干的麦子袋装入库,麦收完成!

7. 六月如火,这个小山沟里的麦子黄了!

8. 将扬干净的麦子晾晒干。

9. 全家出动,抢收小麦!

10. 就连八十岁的老人也来挥镰割麦。

11. 小女孩给大人们送水到田间,看到大人们如此辛劳。

12. 割倒的麦子就地堆码,晾晒,待运。

13. 抢收麦子如龙口夺食,需争分夺秒,午饭只能送到地头吃。

14. 山路湾湾,崎岖窄陡,只适宜毛驴往回驮运麦捆。




麦子黄了

麦子黄了

作者| 方金华

选自散文集<陌生的家园>

北方种春小麦,南方种冬小麦。长江一带的冬小麦在冬季播种,农彦有农历“九(月)油(菜)十(月)麦”之说。小满(节)收割,有道(小满节)前三天割不得,后三天割不赢。地理位置不同,由南到北,收割时间大体是南早北迟,冬(小麦)早春(小麦)迟。

秋末的一天,天气晴朗但有一丝寒意生起,趁着天色麻亮,村人早早地背起装满麦子的麦子篓,到田间、山地里播种。自是要锄锄地,把沙土松软了,然后再勾出一条条浅沟,抓一把饱满的麦子在手心,手臂一扬,麦粒从手缝里均匀飞出去,躺在沟里的麦粒,淡黄淡黄,却耀眼,看见它,就看见明年麦子丰收时的麦浪,在山风吹拂下,一层一层从山脚往山腰推过去,一浪接一浪,成为金黄色的海洋。清香飘散在空气里,农人们先是闻着还有青草一般的香味,太阳一照,不几天,空气里就有了麦粉的醇香。第二天,整村的农人都会带上镰刀,背上柴冲,下地割麦。

还在上学,教室里也能闻到麦香味。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心已飞向卖地,那里蚂蚱蹦跳,山雀啾鸣。母亲正弯腰驼背把一丛丛麦子放倒,一堆一堆整齐排列。他瘦小的身子,还不能帮母亲割麦子,手小力微,怕麦刀割伤了稚嫩的手指。他只能在越来越空旷的麦地里,捡拾几根被母亲遗漏的麦穗,等手心捡满一小撮,翻腾着跑到母亲身边邀功。母亲对他笑了笑,他便全身温暖起来。他看见一只蚂蚱从麦地里飞起来,落到麦桩上,他轻轻地走过去,躲到它的后面,一把伸手抓住。蚂蚱的翅膀、双腿就在他手心里,他能感觉到蚂蚱双腿强力的挣扎。他从口袋抽出一根绳子,〖JP〗那是他来地里之前就准备好的细线,青青的,系在它的长腿上也不会疼。绳子的另一头系一块石头,手一松,蚂蚱就一会在天上绕飞,一会落到地上。他又去地里捡麦穗。母亲对他说,你多捡几根,就能多做几张饼。他就不放过半根在地上撒欢的麦子。

母亲带他来,不是让他帮她做事。麦子黄时,赶上说雨就雨的天气,淋雨的麦子,耽误几天,生花长霉,谁都心疼。趁好天气赶抢,让儿子在地里看管,她来回多跑几趟,也不怕割倒的麦子被人偷去。

一个人在麦地,也不惧怕,更不会寂寞。半山腰的麦地,四周都是青黄青黄的麦浪,远处有人影闪动,山脚是平坦的田,田尽头连接着村子,依稀有鸡鸣传来。他把心思放在蚂蚱身上,已经抓了一只,又在自家的麦地抓了两只,系在同一根绳上。三只蚂蚱都想逃跑,一会跳,一会腾空飞起,不多时,相互搅在一起,解不开。他感无趣,见一群山雀呼呼地飞来,躲在麦林里不见踪影,便不假思索抓起一块石头,扔过去,山雀惊起,呼呼一阵声响,躲到邻家的那片麦地里。母亲还没有回来,他不敢离开。他便拾起母亲放在地上的麦刀,试着帮着割点麦子,母亲回来一定会大加夸奖。他抓住一丛麦秆,麦刀在他的手里变成一把小锯子,麦子一根一根分离,心想割麦也不是难事,就加快速度,不想一阵剧痛,食指被割破,鲜血涌出来,滴到麦地上。他大声哭喊起来,另一只手死死捂住伤口,眼睛望向母亲走过的路。这时,母亲焦虑的声音从坡下的路上传来,他告诉说,手指割掉了。母亲便急急地跑上去,查看伤口无大碍,用茶壶里的水冲洗,然后,用手帕包扎起来。

母亲说,小祖宗,你不要帮倒忙就谢天谢地了。他知道母亲在怪他。她让他先回家,她算算时间,割了第二担麦子回去,也该吃中午饭了。他不忘一串蚂蚱,牵在手里,见它们时而扑闪着翅膀,四处乱飞,时而相互缠绕在一起,抓抓咬咬,忘记了疼痛,一回村就显摆,他身边围满看热闹的小伙伴。

他那么卖力,其实有另一种想法,麦子熟了的时节,也是枇杷最甜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卖枇杷的小贩,就大声吆喝:枇杷唻,刚下树的枇杷唻,又甜水又多唠——一阵大忙以后,母亲往往会大方起来,他就抓住时机,伸手向母亲讨几分钱,跑到村路上围满孩子们的箩筐前,要了半斤,跑到没人的地方,来不及搽洗,连毛带皮,整个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起来。此时的枇杷水多甜心,越吃越贪,越吃越难自控,一个接一个,不多时,两手空空。他真想把口袋里的那几分钱,再去换一些枇杷,他还是忍住。母亲是不会每天都会给钱,他想留到眼馋嘴馋熬不住的时候,再用。母亲见了,问,买了?嗯。吃了?嗯。我嗯了两声,发现显得疲惫的母亲,眼睛里闪过一丝难以觉察的失望,他心里一个咯噔,泼了凉水一般紧缩。母亲何尝不想解解馋,尝尝这份甜蜜!他一个转身出去,把留下的那几个钱,全部卖了枇杷,跑回家,放在母亲的手里。母亲很开心,笑了。孩子懂事了!

村前的晒坦里,人来人往,打麦声此起彼伏,晒坦的四周,渐渐多了一堆堆金黄的麦秸垛,麦秸垛的阴凉处,小孩子们正在玩编织麦秆的游戏。天正中,烈日焚火,火焰扑扑地掉落地面上,地面就不住地升腾着扑不灭的火苗,远远望去,村人们戴着草帽,在火苗里忙碌着,似有烧着的样子,越发觉得酷热难当。

母亲回家没见到受伤的儿子,也不管,就去晒坦晒麦子,午饭后她要开始打麦。村人把当天割来的麦子,全部要颗粒归仓,放在天底下的麦子,晚上无人看管,保不准第二天一早,麦子就不见了。不见了的麦子,与村人所有的麦子一模一样,无处寻找。归仓的麦子,第二天一早,晒在自己的晒坦里,胆子再大,也不敢青天白日下手。

起初,只三三两两村人在晒坦里忙乎,就过一两天,整个村子热火朝天,满山地割麦子,一路拥挤着来回挑麦子的人影,满晒坦架起电线打麦子,风舞麦粒,落袋为安。随后的日子,紧盯哪天天晴,抢几个日头,晒出去,一直到干透为止。

这个时节,大人们汗流浃背,小孩们摊上几天学校放假,帮一点小忙,看看家,烧烧饭,在火炉里炖点好菜。他听母亲的吩咐,在火炉边照看炖汤瓶,中午的汤瓶里,有火腿肉,有油沸豆腐,还有水竹笋干。看来母亲今日下了狠心!

农忙的季节,也是他们享受嘴福的日子。火腿肉炒青椒,汤瓶炖猪脚笋干,或猪脚炖油豆腐、腌辣椒。这几样大菜,村人们一般都是过年过节拿出来。为犒劳自己,一年中的几个农忙,也不会少。

他的手割伤了,一直隐隐作痛,但有了这道平时不常吃的菜,他觉得值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