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寂寞余花落旧红

 慢时光咖啡馆 2018-03-21
一直想去北京的法源寺看看。它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一书,就以这座法源寺作为空间的背景。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空间来观察时间的流逝呢?正如书中所说,“时间年复一年的在前进,风俗周而复始的在重演”,法源寺作为时间的检阅者,无言地见证了忠诚与背叛,见证了太多忠诚者的血,革新者的血。
相比较而言,法源寺的原名仿佛更能体现本书的主旨:“悯忠寺”。矛盾的是,纪念忠诚的寺庙里却曾经矗立着两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反叛者用于彰显作为的高塔。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历史在这里上演的是讽刺的默剧。
与其他喜庆的寺庙不同,法源寺“一开始就表露了阴郁与苍茫”,千百年来,凡与此寺有关联的,往往结局悲惨,如宋钦宗、谢枋得。“事往前朝人自老,魂来沧海鬼为雄。只怜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旧红。”就连为它所做的诗句都是那样的哀婉。几百年前老人心怀伤感所作,几百年后再次一语成谶。
1734年,悯忠寺改名为法源寺,意为“法海真源”,但何为真源?
中国的近代出现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先于自己的同胞觉醒,为了中国的富强,在黑暗中探索、寻找、思考,他们曾经一度触及了真源,但又仿佛从来不曾接近。
我小的时候曾翻看《中国近代故事》,喜欢《太平天国》那一章,因为威风、壮观。而对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我只想大段大段的略过,那段历史对于小时的我过于晦涩过于灰暗。那时的法源寺已经成了律宗的寺庙,“成为人们生死线上的一个过渡”,忠诚与背叛的过渡,去与留,生存与毁灭。历史在转变的关键时刻总是不缺少投机者,袁世凯的抉择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在这法源寺会见了谭嗣同,又随即将维新派打入万劫不复。
谭嗣同在本书的中段以一个伟男子的形象出场,性格刚烈、爱憎分明,全然愤青形象,只是此愤青格调高当代无知无识之愤青多矣。他对《法严经》理解深刻且贯彻于行,将舍身、殉道视为自己的归宿。父亲是湖北巡抚,自己是江苏候补知府,俨然世家子弟的谭嗣同全无同辈的骄娇之气,取而代之的是挽狂澜于既扫、扶大厦于将倾的,对于中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
小时家里有个书箱,上面用黄漆写着毛主席的语录:“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纵然是如此刚烈的谭嗣同,在变法与革命之间,还是选择了不流血少流血的变法。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教科书所说,印证了其所属阶级的妥协性呢?这已经不是本书所能解释得清的了。
至于谭嗣同最后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我也不能确定,甚至于无法确定他的死会比他的生更有价值。李敖先生个人对其是赞誉有加的,甚至于将其牺牲与袁崇焕相提并论。不必将康梁讥笑为仓皇贪生,更不可将复生小觑为愚忠枉死,留者有机会获得新生,去者也有机会令他人觉醒从而获得新生,留者与去者都应如巍巍昆仑般让后人仰视。我尚算年轻不应妄谈生死,但我仍认为,生存下来的人承载得怕是更多。
第二章中康有为与佘和尚针对“善”的真伪的不同判定标准展开了讨论,即是行为决定论还是动机决定论。我认为,佘和尚的观点(包括对善因善行间区别的看法)更加客观,更为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他注意到了是非两个极端中间的灰色地带的区域之广。康有为的“丁香论”让人拍案叫绝,但其关于民族内部矛盾的论断仿佛思想过于超前了,有点像国产烧钱大片《英雄》中秦始皇的论调,而历史证明这种观点往往成为倚强凌弱的借口。
康有为与佘和尚的对话中,阐述了很多李敖对于是非曲直的个人看法,包括前文说的善因善行、群体个人、忠奸论、家国论,李先生几欲将自己在牢狱之中思考数年所得倾囊赠与读者,应该说其中大部分观点我是赞成的,因为很是符合辩证与历史这两条唯物主义标准,但看得多了不免聒噪,脑海中隐隐出传来王朔与老侠熟悉声音……或者应该说,本书中只要两个人遇上了,肯定是书袋掉一地,比较不可思议的就是谭嗣同给王五讲中国民族格局的演变。这是作品令人遗憾之处。
《北京法源寺》最吸引我的一点,便是它并非是稗官野史的堆砌,以古喻今的过程中努力还历史本来面目。我们随便哪天打开新浪读书,都会看到满眼的糟粕、戏说新语,康有为是大毒草,岳飞是极端民族分子,刘备曾几何时又成了陷害结义兄弟的幕后黑手,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再是比辨证和历史,而是比刁钻;作学问的重心不再是是否有价值而是是否能吸引眼球。6、7年前“身体写作”还是先锋,现今俨然已经成了卫道者了,大家直接来“器官写作”了~《北京法源寺》虽完成于十多年前,但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本书如以影视为载体,理应是一部大男人戏,切不可如《太平天国》一般,在大导演大手笔下让男女之情成了主旋律。
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当代的部分作家,太急于、执着于在自己的作品中呐喊了,清谈误国!知识分子应负重行远,原地踏步不对,施施然地空手来去也无意义。在空间的坐标上将知识传播出去,在时间的坐标上推动时代的发展,“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这才是作为知识分子责任。
《北京法源寺》虽是历史小说,却非波澜壮阔似大河奔流那种,李敖先生的作品自有其魅力,议论的篇幅虽大却止步于个人的抒发,不同于填鸭似的说教,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每位读者都有自己去思考的空间。或许有人怀古伤今泪湿青衫,但我认为本书的主旋律虽然是悲怆的,但却不是那种令人怆然泣下的悲怆。历史总要用人的生命去书写,小小的法源寺已经承载了太多的鲜血与悲哀,维新派的,革命党人的,共产党人的……盛开的芬芳在看客的视线中寂寞的凋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向着它该去的方向转动了。
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就如同那段历史一样,我只能取沧海一粟妄加评议,权当一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