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阅读术》丨书评人每年700本的速度锤炼

 昵称8506127 2018-03-21

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好书,很想买。转念一想,家里一堆没拆封呢,看完再买吧,于是就彻底错过。

偶尔狠狠心买回家,却发现根本没时间看。便随手塞进包里,准备挤地铁等公交时,赶一回碎片化学习的时髦。

终于,个把月了,再看到包里的这本书,顿生厌倦,怎么还没看完!当初兴冲冲买回家,最终买到的只是一个决心:再也不随便买书了……

抑或是终于咬牙坚持,看完一本书,晒过朋友圈,便把内容全还给作者了。难道我们地球人,已经不能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了吗?

很多人知道读书是好事,却从未因读书而受益。也有很多人想读书,可生活的快节奏,偷走了我们太多时间和耐心。

这种窘境,甚至让一些人发现了商机,他们雇佣一些人,把嚼烂的二手知识说给你听。音频听书、读书笔记到处都是,更奇葩的还有人教“快速动眼”训练,以提高阅读速度。

然而,《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南敦史,来自日本的职业书评人,每年700本的阅读量,坚持了10年之后发现:现代人关于阅读问题,不在于眼球运动的速度,而是因为对读书有着错误的认知

《快速阅读术》

1

执着是你对读书最大的误会

读书慢,是因为太执着。回想一下,你是不是这样看书:从左到右,逐字逐句,一行一行,生怕自己错过了每句话。不小心走了神,还要退回去一下下。

可是你手里捧得那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如此仔细吗?作者说,现在的书,已经对不起在学校养成的阅读习惯了。老师教的那套方法,逐字逐句阅读,揣摩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用来读经典大家的经典之作固然是好方法。

问题是现在市面上90%以上的商业出版物,根本不值得你如此仔细。大多数作者也不是鲁迅、沈从文。我们真的不需要拿出读《朝花夕拾》和《边城》那样认真的派头。

然而一本再烂的书,也总归有它的可取之处。而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烂书”里的宝藏。所以,快速阅读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那些可以快速阅读书。市面上多数的经管类,商业类,观点类,非虚构类几乎都是可速读的书。

选到书之后,该如何读才能提速呢?以下是我总结的作者的方法,你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认真阅读序言和目录。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他写书的时候,花费精力最大的部分是序言。一般在序言里,作者会写为什么写这本书,主要为了表达什么,传递什么,以及正本书的概况,哪些是重点等等。这简直是跟作者对话的一次好机会,很多人却都直接跳过了。

另外一个精华部分,就是目录。大多人只把目录当索引,这真的是浪费。因为一本书的目录往往是编辑和作者花费了很大的心思编排的结果。他们要考虑用什么样的线性结构,层层递进引你入胜。

从目录可以看到作者的逻辑框架,用心的读者一眼就能识别: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哪里只需要了解一下,哪里需要重点停留。说白了,目录是一张阅读地图。

第二:章节内容跳读法

前面说到,很多人读书速度慢是因为不舍得丢下每个字。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行为,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动补漏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看到A…C,大脑就会自动推断出…是B。

自动补漏的大脑功能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很多书,根本就是用来跳读的。比如市面上的商业类书籍,一般都是这样的框架:理论——事例——结论。相信我,跳过那些事例,直接看结论,一点也不妨碍你理解,就算真的理解不了,就再跳回去看事例呗。

第三:搜索关键词。

这个方法仅限于你带着特定的问题,或者特定的目标时使用。比如你特别想搞懂小标题里的某个关键词,那就直接去找关键词吧,直到搞懂为止。

第四:只读5行。

每个章节只读前五行,和结尾5行。作者以为,这样也不会妨碍了解正本书的内容。不过就我而言,这个有点难。毕竟作者已经有了:每年700本,坚持了10年的阅读量。大家不妨试一下,不行就结合前面的方法,肯定比一行一行的快,且效率高。

2

写作也是一种读书方式

少年时代,我最最喜欢的一部侦探小说——《福尔摩斯全集》。印象最深的是:福尔摩斯经常强调“观察”和“看见”的区别。

有一次,华生问福尔摩斯,“你说,咱俩总是形影不离,为什么都是你先发现真相呢?”

福尔摩斯说:“因为我在观察”。

“我也在观察啊”,华生很不解。

“那好吧,门口的楼梯你也每天走,一共有几级”,福尔摩斯显然有点不耐烦。

“我不知道,不过这跟办案有关系吗?”。

“17级。你只是看见,我这才是观察”,福尔摩斯答。

读书也是一样的,很多人的阅读行为只是输入信息,而真正有效的阅读,是将看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最好的方法,就是像福尔摩斯那样,看到之后输出一次:楼梯是什么形状,有几级台阶。对于读书而言,最好的输出方式,就是写作。

作者在这本《快速阅读术》当中提到的呼吸式阅读法,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就像吸气,写作是呼气,只吸气不呼气,很快便吸不进任何气体了。写书评、记笔记并不是书评人的专利。作者推荐了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推荐你借鉴一下。

三个“一行”策略

一行采集:作者建议,用一张A4纸,像下图一样,先记录页码,在页码之后写下触动自己的精彩内容,记住,只能写一行。

由于是手抄,你会非常珍惜写下的每个字,在构思怎么写字数最少的过程,就是一次信息再加工。更美妙的是,比起电子版的笔记,纸写的东西,我们更愿意时而翻看一下,而且积累多了更有成就感。

一行精华:摘抄的过程,就是淘金的过程,你只能写下一行最精华的部分。这种取舍的过程,就是发现宝藏的过程。

一行评论:很多人喜欢边读书边划线,这样做的人,你有没有发现,等你看第二遍的时候,会经验为啥自己这句也划了线,当初打动的你原因,你都忘了。所以,一行评论的作用是记录感受,写下受到触动的原因。

我自己也试了一下,这种笔记方法,效果还不错,确实会加深理解,对写书评和笔记都有很帮助。

三个“一行”笔记法

3

定期断舍离,治疗“只买不看”

大家都知道,近几年国内流行的“断舍离”风潮,实际上是源于日本。作者作为一名日本土著,说日本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一种叫做“不拥有”的生活方式。

就是努力减少物品的数量,把不需要的东西都扔掉。如果你看过《断舍离》这本书,就会发现,其实扔东西是一个治愈系的,甚至有点禅修的过程。通过观察自己对物品的态度,可以发现未知的自己。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我也写过笔记,待会附在文章底部,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书架做断舍离,其实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不是有句这样的鸡汤嘛:“判断一个人,先看他交什么样的朋友,再看他读什么样的书”。

其实这事自己做,也会有同样的效果。你可以总结一下,近三个月看的书,都是什么类型,哪些让你着迷,哪些让你厌倦。我就发现,我最近看得写作类书特多,看来我还是纠结自己的写作功底啊。

本人书架上跟写作相关的书

而对于那些“只买不看”的朋友,断舍离也是个好方法。别觉得心疼,一本新书,放三个月之后就不再是新书了,可读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就是放在那里,你可能再也不会看,干脆扔掉给新书腾地方。

就像作者说的,“不拥有的智慧”。很多时候,买书或者读书都不是为了把自己搞成一个收藏癖,而是为了让知识像音乐一样流入我们心底,那些真正触动我们的,自然会留下印记,而那些无感的部分,扔掉又有什么可惜。

除此之外呢,作者建议啊,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天。战线拉得越长越疲惫,越厌倦。当你看到一本书,第一想到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读完。那就失去了读书本来的意义了。

与其拖拖拉拉地赶什么“碎片化学习”的时髦,还不如抽一个周末,一口气读完。而且越是时间久,就越不容易理解一本书的全貌,经常是看到了结尾忘记了开头,读完一本书,只记得刚读得那几页,这样的读书,纯属浪费时间。

写在结尾

很多人以为速度的代价,是牺牲读书的质量。其实不然,反而拉长战线钻进细节的方式,更不利于了解全貌。《快速阅读术》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即读得快,又读得好。

第一,选那些可以速度的书,非虚构类的书,9成以上都是。

第二,借用跳读法,抓取关键信息,找到一本书的宝藏是最高效的方式。

第三,定期断舍离,发现不足和爱好。

第四,趁热打铁,一口气读完比拖拖拉拉吸收更好。

每年700本这个数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我们大可不必定这样的目标,大字不识的人也可以享受生活,更何况掌握了速读利器的我们。

假如读书带来的压力甚于享受,不读也罢。

喜欢就点个赞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