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宾抗战记忆(六)抗战期间的宜宾“纸”造 钱子宁与中元造纸厂

 或是齋 2018-03-21

文章来源:《宜宾晚报》20170907期—B3版 记者 张新 编辑 兰东 主编 庞依依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国民政府为不可避免的对日抗战,开始秘密筹划工厂内迁。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为保存民族工业的血脉,许多爱国企业响应国家的号召,将工厂从一线城市逐渐迁到三线。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民族工业大迁徙中,中部与东部的许多重要工厂如电厂、中元纸厂、天原电化厂、中央电瓷厂等纷纷内迁至川南宜宾,它们支撑起战时中国的经济,为救亡图存、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资和军需保障。与此同时,它们也为宜宾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奠定了宜宾现代工业的基础。

中国现代造纸工业的开拓者、内迁宜宾的“中元造纸厂”总经理钱子宁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民族企业家。这位同济校友还为众多学术机构进驻李庄奔走斡旋,立下汗马功劳。在宜宾市档案馆的“宜宾记忆”展陈厅内,就陈列着一系列有关“中元造纸厂”与钱子宁的珍贵资料。

1947年时的中元造纸厂大门

■钱子宁与中元造纸厂

钱子宁1906年出生在山东,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读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7年升格为同济大学),1928年赴德留学,专攻造纸专业。1933年,学成归国的钱子宁和留德造纸专业的同学郭开始、朱尊民一起筹资2万元大洋,创办了一个集生产、科研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机构。因成立时正逢中秋,该机构取名“中元造纸试验所”,意为“中天灿烂,元月光明”。钱子宁被推举为所长。1936年,又成立了“中元造纸试验所股份有限公司”,钱子宁任总经理。

“八·一三”事变后,钱子宁响应国家号召,将工厂内迁。在烽火硝烟中,他带着技术骨干和约100吨重的苏、杭机器设备,投入到这场世所罕见的工业大迁徙滚滚洪流之中。他们先后经浙江、江西、湖南到广西桂林,又从桂林长途艰苦跋涉,最终落户宜宾。

■中元造纸厂缘定宜宾

钱子宁之所以慧眼选中宜宾,是因为宜宾有着丰富的造纸原料和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且有内迁的发电厂作为支持。在宜宾的时期,也是钱子宁的中元造纸厂发展最迅猛、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939年9月,宜宾中元造纸厂正式破土动工,第二年6月建成投产。钱子宁任总经理,朱宝筠任厂长。此后数年间,中元造纸厂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开始时只生产打字纸和道林纸,1941年,在全国首创制成碱性化学木浆造牛皮纸。年底,又先后试制出香烟纸、单面光道林纸、绘图纸、鸡皮纸、新闻纸等,产品由3种发展到18种。1942年1月,该厂生产的牛皮纸、绘图纸在迁川工厂联合会举办的产品展览会上,获得了特等奖。

在此期间,钱子宁作为同济大学校友,还为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学术机构迁至李庄积极奔走斡旋。2009年,钱子宁的女儿钱福熙专程从海外归来,寻根李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抗战后方需要的进口印钞纸和其它高级纸张的来源中断,在这种情况下,钱子宁接受中央信托局要求,生产印钞纸。经过全厂职工几个月的努力,1943年3月,终于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印钞纸,受到中央信托局的认可。

■两大造纸厂齐聚宜宾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信托局投资在宜宾上江北安阜镇修建“中国纸厂”。1945年6月建成投产,造出中国第一张机械木浆新闻纸。1945年6月1日,我国第一张用百分之百机械木浆抄出的新闻纸诞生于宜宾中国纸厂,标志着中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新闻纸局面的结束。

    中国纸厂与中元纸厂一同代表中国现代造纸水平,为国家提供包括新闻纸、钞票纸、打印纸、道林纸、电报盘纸、绘图纸等工业用纸,填补了当时国内造纸工业空白,成为当时中国四大包装纸生产基地之一,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也为宜宾长期保持造纸优势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