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带来意想不到的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王学山律师典藏 2018-03-21

网约工到底“网”住了谁?互联网带来意想不到的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2016-10-20 17:05

随着网约车司机、网络直播主播、家政保洁等职业大量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业务经营,新的互联网用工管理问题也冲击着我们对传统劳动关系的考量。网络服务平台运营方与提供服务的劳动者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在保证行业和劳动者利益的前提下,该怎样理顺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呢?

今天我们节目邀请到了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法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唐毅律师事务所律师邵敏杰来与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WIFI?没有关系,快来看看文字版吧!

新型劳动关系下你会做网约工吗?

劳动报此前对网约工展开调查,39%的网友选择“不会做网约工”,网友“美眉”就表示出对网约车身份的疑虑:“目前,相关的办法尚未正式执行,最担心的就是网约工身份不明。

除了身份不明之外,网约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通过本报调查,65%的网友认为社保缴纳是他们最为担忧的问题

虽然有着各种困扰,但并不妨碍一些网友想要“尝新”的想法。在本报发布的调查中,39%的网友选择“愿意做网约工”。不少人认为,网约工的出现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一种挑战。

网约工的劳动关系的判定标准在互联网时代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此前7名厨师在北京将“好厨师”APP所属的上海乐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被申请人申请了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主张劳动权益受侵害的赔偿。

该案也被冠以“网约工劳动争议第一案”,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终仲裁委员会并未支持7名厨师的仲裁请求,而后7名厨师又向朝阳区人民法院起诉,现该案处于等待判决阶段。

该案虽为“网约工劳动争议第一案”,但在此之前与“网约工”相类似的“e代驾”从业人员多次提起劳动争议要求确认与“e代驾“所属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但最终法院均判决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劳动法理论来对“网约工”与平台间的关系做简单认定。

目前,实践中对于劳动关系的确认主要还是沿用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双方主体资格、劳动者是否服从单位管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否属于单位业务组成部分三个方面来认定劳动关系。

但在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约工”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认定,不能再完全照搬上述三要件。还是应当从双方之间的人身从属性及经济从属性等多方面综合认定双方之间属于何种关系。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关系统一认定为劳动关系或统一认定为非劳动关系。

自带劳动工具的劳动者,是公司的合作伙伴吗?

在“互联网+”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新兴行业。新型用工方式随之产生,其中参与人数最多,牵涉面最广的无疑是“专车服务”。

在美国,加州Uber专车司机提起了集体诉讼,要求确认与Uber之间的劳动关系。此前,Uber一直将专车司机定义为商业合作伙伴,称自己只是信息提供者,并非运输服务提供方。在我国,滴滴、优步、易到等互联网平台,观点与Uber相同,将专车司机定义为商业合作伙伴,而非自己员工。

其实不能简单以是否自带工具来区别劳动关系或商业合作关系。现实中,存在大量使用自带工具却是劳动关系的情形,也存在大量使用单位工具却是非劳动关系的情形,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工作时间自主,能算作劳动关系吗?

“网约工”与平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目前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争议的热点。

既有认为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也有认为双方之间属于业务合作关系,还有观点认为双方之间的关系介于劳动关系与业务合作关系之间的“非典型劳动关系”。

我们认为存在的各种观点都合理,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劳动法理论来对“网约工”与平台间的关系做简单认定。

目前,实践中对于劳动关系的确认主要还是沿用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双方主体资格、劳动者是否服从单位管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否属于单位业务组成部分三个方面来认定劳动关系。

但在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约工”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认定,不能再完全照搬上述三要件,还是应当从双方之间的人身从属性及经济从属性等多方面综合认定双方之间属于何种关系。

因此,不能简单以提供服务者的工作时间是否具有自主性来认定双方之间是否具有劳动关系。

如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意外,能否算作工伤?

工伤首先需要以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但实践过程中,平台与“网约工”既有存在劳动关系的,也有存在民事合作关系的。

以网约车的暂行办法为例,2016年7月14日,7部委联合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

平台与司机双方可根据工作时长、服务频次等特点,签订多种形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可以看出,暂行办法中并未将双方之间的关系限定为劳动关系。

因此,如果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劳动者受到伤害属于工伤,可享受工伤保险理赔待遇;如果双方之间是民事合作关系,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其受伤只能根据《侵权责任法》,根据双方过错责任享受民事赔偿。

所以,我们建议无论是平台公司还是司机个人,可以购买一份意外伤害险来转嫁风险,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