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彩光唇鱼(Acrossocheillus iridescens) 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俗称:五杠鲮,火烧鲮,花榄鱼,花鱼,疴肚鱼。 体长,侧扁,尾柄较细,背部在背鳍前呈弧形,腹圆而平直。头尖,头长小于体高;吻突出,稍短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吻皮稍下垂,止于上唇基部,不与上唇相连,其边缘完整。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肉质,上下唇宽度约一致,下唇分左右两侧瓣,相距颇宽,约为口宽的1/3或超过。下颌外露,具角质边缘。须2对,吻须短于颌须,颌须约等于眼径或稍短。背鳍刺粗壮,后缘具强锯齿;尾鳍大,分叉甚深,末端尖长。体侧有5条橙黄色横带。雄性成熟个体的吻部及臀鳍第4、5分枝鳍条出现珠星;体长超过15厘米的雄性个体,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及第1分枝鳍条延长呈丝状,其长度超过头长。 虹彩光唇鱼为江河中下层鱼类,生活于石砾底质、水质清澈的溪流中。性杂食,以着生藻类、水草为主食。体长约10厘米的个体即达性成熟,每年2-5月为其繁殖季节;6月以后,性腺退化,体内大量积累脂肪,以备越冬。 虹彩光唇鱼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元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江河。中型个体,常见体长为12-20厘米,大者可达30厘米,分布广,产量相当可观,为产区的常见经济鱼类。鱼卵有毒,误食之会引起中毒,轻则腹泻,重则恶心、呕吐、头晕等,须及时治疗。 厚唇光唇鱼 鲤科 学名Acrossocheilus labiatus (Regan) 体长,侧扁,背部弧形,腹部圆。头侧扁,其长约与体高相等。吻钝,突出。口下位。下颌弧形,前缘露于唇外。唇厚,下唇分两侧瓣,在颏部中央互相接角虫。须2对,颌须稍大于眼径。背鳍刺极细,后缘光滑,末端柔软.雌体体侧有6条垂直黑狭条;雄体中轴具纵纹,垂直条纹在侧线之上。 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小型鱼类。常栖息于砾石底的急流处。 分布于台湾、浙江、福建和广西等地水系。 半刺光唇鱼 鲤科英文名字: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 (NiChols) 俗名:石斑鱼体侧扁,背部隆起。头锥形,头长小于体高。吻尖突。口下位。唇较厚,下唇侧瓣相接处有一小沟。下颌稍外露。须2对,颌须与眼径约相等。背鳍刺基部较粗,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鳃盖和尾基各有一黑斑。 生活在山区溪流,喜栖息在底层多砾石的流水环境。常集群。以着生藻类为食。个体不大,常见体长100~200mm。2~3月产卵,卵巢有毒。分布于闽江、珠江等水系。 温州光唇鱼 鲤科 学名Acrossocheilus wencho wensis Wang 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尖。吻较长,一般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唇厚,下唇侧瓣肥厚,在中央互相接触。下颌前端为侧瓣遮盖,不外露。须2对,较长,颌须长略大于眼径。背鳍刺稍粗壮,后缘具细锯齿。体侧有6条垂直黑斑条。 生活于石砾底质的溪流。以刮食着生藻类或苔藓为生。个体中等大,一般体长150~00 mm。卵巢有毒。 分布于福建和浙江南部各水系。 长鳍光唇鱼 鲤科 学名: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 俗名:花榄鱼、五杠鲮、火烧鲮、阿肚鲮 体高,侧扁。背、腹缘均隆起。吻较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下唇侧瓣间隔颇宽。下颌外露,具锐利角质。须2对。背鳍外缘内凹,硬刺后缘具强锯齿,生殖季节,雄鱼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和第一根分枝鳍条均延长呈丝状。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主食着生藻类和水草。3~5月产卵。体中小型,体长100mm已成熟,大者超过1kg。肉肥多脂,但卵巢有毒。 分布于珠江水系。 |
|
来自: 昵称10744611 > 《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