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全淡水鱼图集大赏

 晴耕雨读天 2023-04-29 发布于广西

淡水鱼类是指生活在淡水体系中的鱼类,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复杂,气候变化多端,造成了中国淡水鱼种类繁多,形态种类各异。今天小编在这里分步骤为大家介绍中国常见淡水鱼类名称。

中华鲟

俗称:鳇鱼、腊子

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28。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

文章图片1

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亲鲟在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分布于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鲥鱼

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为体高的2.60~3.06倍,为头长的3.25~3.56倍,头长为吻长的4.03~4.28倍,为眼径的4.29~4.75倍,为眼间隔的4.46~4.75倍。体背部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幼鱼期体侧有斑点。吻部乳白色。吻背方淡灰色。鳍淡黄色,且背、尾鳍边缘灰黑色。

文章图片2

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作生殖洄游;幼鱼在江湖内生长,一般长到150毫米左右入海,在海中发育成长。分布于中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

鲤鱼

是鲤科、鲤属鱼类。体延长而侧扁,肥厚而略呈纺缍形,背部略隆起,腹缘呈浅弧形。头中大,头顶宽闻。吻钝圆,上颌包着下颌。口略小,下位,斜裂,呈圆弧形。咽头齿3列。须两对,吻须较短,颌须较长。鳃耙短而呈三角形。体被圆鳞,侧线完全,略为弧形。背鳍硬棘Ⅲ;臀鳍硬棘Ⅲ,分枝软条5;尾鳍叉形。背鳍与臀鳍第Ⅲ条硬棘后缘有锯齿。体背部暗灰色或黄褐色,侧面略带黄绿色,腹面浅灰色或银白色。背鳍和尾鳍基部微黑色;胸鳍和腹鳍微金黄色。

文章图片3

鲤为淡水中下层鱼类,杂食。对生存环境适应性很强,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温和,生命力旺盛,既耐寒耐缺氧,又较耐盐碱,在小于7克/升的咸水中生长良好,最适宜含盐量为1~4克/升。最适宜的水温在20~32℃之间,最适宜繁殖的水温22~28℃。最适宜生长的pH值是7.5~8.5。鲤鱼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轮虫、甲壳类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鳙鱼

是鲤科、鳙属鱼类。体延长而侧扁,腹部肉棱起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前。头大而圆畔。吻宽钝。眼位于头侧中轴之下方。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突出。鳃耙狭长而细密,但不相连,400枚以上。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91~108。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3(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12~13(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8(分枝软条)。咽头齿仅一列,齿式4~4,平扁,齿面宽大而有细粒状突起。体背侧灰黑而稍具金黄光泽,腹侧银白色;体侧具许多不规则的黑色小点。各鳍呈灰白色,上有许多黑色微细小点。

文章图片4

生活于江河干流、平缓的河湾、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鱼苗到成鱼阶段都是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分布极广,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流域的中国东部各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但在黄河以北各水体的数量较少,东北和西部地区均为人工迁入的养殖种类。

鲢鱼

是鲤科、鲢属鱼类。体侧扁,稍高,腹部扁薄,从胸鳍基部前下方至肛门间有发达的腹棱。头较鳙小。吻短而钝圆。口宽大,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鼻孔的位置很高,在眼前缘的上方。眼较小,位于头侧中轴的下方。下咽齿阔而平扁,呈构状。鳃耙彼此连合呈多孔的膜质片。左右鳃盖膜彼此连接而不与峡部相连。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前段弯向腹侧,后延至尾柄中轴。背鳍基部短,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软条。胸鳍较长,但不达或伸达腹鳍基部。腹鳍较短,伸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3/5处,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近。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尖。鳔大,分两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锥形,末端小。肠长约为体长的6倍。腹腔大,腹腔膜黑色。成熟雄鱼在胸鳍第1鳍条有明显的骨质细栉齿,雌性则较光滑。

文章图片5

鲢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幼鱼能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索饵。冬季,湖水降落,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但是鱼苗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食,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

草鱼

是鲤科、草鱼属鱼类。体长形,吻略钝。背鳍无硬刺,鳃耙短小。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边缘灰黑色,胸鳍、腹鳍灰黄色,其它鳍浅色。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分布广,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至云南元江(西藏、新疆地区除外)。已移殖到欧、美、非等各洲。

文章图片6

草鱼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它和鲢、鳙、青鱼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四大家鱼

鲫鱼

是鲤科、鲫属鱼类,体长46.9-255毫米。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缘窄而无皮棱;眼侧中位,后缘距吻端较近。眼间隔宽凸。前、后鼻孔相邻,位于眼稍前方。口前位,斜形,下颌较上颌略短。唇发达。无须。鳃孔大,侧位,下端达前鳃盖骨角下方。鳃盖膜相连且连鳃峡。鳃耙外行发达,有许多小突起;内行宽短。螺分2室。肛门位于臀鳍始点略前方。背鳍始于体正中央的稍前方;臀鳍短,始于倒数第6-7背鳍条基下方;最后硬刺似背鳍硬刺;胸鳍侧位而低;腹鳍始于背储始点略前方;形似胸鳍;除少数小鱼外,均不达肛门。尾鳍深又状,叉钝圆。

文章图片7

鲫为温水性鱼类。鲫喜在水的底层活动。鲫对低氧的适应能力很强,是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食性与成鱼相似。鲫的成鱼主要食有机碎屑、水草、植物种子,另有相当数量的摇蚊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也食商品饲料。鲫为多次性产卵鱼类。

罗非鱼

原产非洲,属热带性鱼类,罗非鱼属包括亚种共有100多种。罗非鱼具有生成快、产量高、食性杂、疾病少、繁殖力强等特点。

罗非鱼(非洲鲫鱼)是我国主要养殖水产品。其肉质鲜美、少刺、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高。罗非鱼因以上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素有“白肉三文鱼”、“21世纪之鱼”之称,近年已成为养殖、加工、出口的热点之一。

文章图片8

罗非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温度较高的地区,以池塘精养为主。除了内销外,部分企业利用罗非鱼制作鱼片、鱼排等出口国外,为优良养殖品种。

黑鱼

(学名:Channa argus)是鳢科、鳢属鱼类。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有黑色斑纹;奇鳍有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头长,吻短圆钝,口大,牙细小。眼小,鼻孔两对。体背部及体侧暗黑色,腹部色较淡。体侧有许多青黑色不规则花斑,头侧自眼后有3条纵行黑色条纹。上侧一条起自吻端,经眼后延至鳃孔上角。下二条均起自眼下,沿头侧止于胸鳍基部。背鳍、臀鳍、尾鳍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腹鳍淡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文章图片9

乌鳢为底栖肉食凶猛性鱼类,平时喜生活在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有时在水的上层游动。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水生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成鱼则捕食其他鱼类。分布于中国各大小水系(新疆西藏未报导)、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远东。

武昌鱼

武昌鱼作为我国所特有的优良淡水鱼类,是易伯鲁教授在1955确定的新物种。一代伟人毛主席在畅游长江后,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样的流连佳句。让武昌鱼闻名海内外。

文章图片10

武昌鱼体形呈扁平状,背部隆起明显,头和口均较小,上下颌无角质物覆盖,大多分布于长江中游的几个大中型湖泊,主要产于湖北。武昌鱼具有能在池塘中产卵繁殖、成活率高、生长较快、容易饲养和捕搜、含肉率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味道鲜美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喜爱。

大红鱼

学名哲罗鲑(Huchotaimen),是在淡水中生活的凶猛的冷水性名贵鱼种,是世界第六大凶猛淡水鱼,它以鱼类水鼠,野鸭,及同类为食,成年时体重可达70公斤,体型很大,因其身体在一定条件下呈现红色而得名。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密林深处的喀纳斯湖环境幽静,景色秀丽,是一个物种资源丰富而独特的天然基因库。

文章图片11

青鱼

是鲤科、青鱼属鱼类。体长可达145厘米。体长为体高的3.3~4.1倍,为头长的3.5~4.4倍,体粗壮,近圆筒形,腹部圆,无腹棱。背鳍位于腹鳍的上方,无硬刺,外缘平直。体呈青灰色,背部较深,腹部灰白色,鳍均呈黑色。个体大,最大可达70余千克。

文章图片12

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生性不活泼。其主要的食物来源为螺蛳、蚌、蚬、蛤等,偶尔也捕食虾和昆虫幼虫。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越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保加利亚、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匈牙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马来西亚、墨西哥、摩尔多瓦、 摩洛哥、巴拿马、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美国、乌兹别克斯坦。

巨魾

又称老鹰坦克、坦克鸭嘴、老鹰鸭嘴、木瓜鱼,为鲇形目,鮡科,魾属一种热带淡水鱼类。巨魾分布于中国的澜沧江及下游的湄公河、印度的恒河等流域,体型巨大,外貌奇特,原产地为著名的游钓鱼类及食用鱼,同时可作为观赏鱼。

文章图片13

赤眼鳟

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地方称红眼鱼、参鱼,体呈长筒形、腹圆、后部较侧扁,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缘有一显著红斑,故名红眼。是优质的经济鱼类,全国各水系均产,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商品售价高等优点。

文章图片14

鳊鱼

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属。俗称:鳊鱼,长春鳊,草鳊,油鳊,长身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英文名:White bream,Beijing white bream。又名长春鳊、长身鳊、鳊花。体身侧扁,中部较高,略呈菱形,自胸基部下方至肛门间有一明显的皮质腹棱;头很小,口小,上颌比下颌稍长;无须;眼侧位;侧线完全;背鳍具硬刺;臀鳍长;尾鳍深分叉;体背及头部背面青灰色,带有浅绿色光泽,体侧银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边缘灰色,腹鳍至肛门之间具腹梭。体长达30cm余,重可达2kg。银灰色。腹面腹鳍前后全部具肉棱。头小,上下颌前缘具角质突起。背鳍具硬刺,臀鳍延长。栖息淡水中下层,草食性。生殖季节到流水场所产卵,卵飘浮性。分布于中国各地江河、湖泊中。肉味鲜美,为重要经济鱼类,可养殖

文章图片15

翘嘴鲌

是鲤科、鮊属鱼类。体长150~431毫米。体长形,侧扁,背缘较平直,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尾柄较长。头侧扁,头背平直。吻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上位,口裂几与体轴垂直。眼间较窄,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宽大,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后上方,外缘斜直。胸鳍较短,尖形,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鳃耙长,排列密。下咽骨狭长,呈钩状。咽齿近锥形,末端尖而钩状。腹膜银白色。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色,鳍呈深灰色。

文章图片16

翘嘴鲌多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游动迅速,见到水面漂浮的小昆虫、浮游物质便追上去捕食。在有风浪时与早晨和傍晚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而且是成群的“集体行动”。分布甚广,分布于中国珠江、台湾、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等水系。

长吻鮠

是鲿科、鮠属鱼类。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覆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文章图片17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鳌花鱼

又名鳜鱼、桂鱼、季花鱼等,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也是淡水中的珍贵鱼类。其肉质细嫩鲜美,刺少肉厚,营养价值很高,分布于除青藏高原的全国各水系中。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

文章图片18

鳌花鱼生长快,如果饲养条件较好一年即可育成商品鱼。鳌花鱼为底栖鱼类,喜欢栖息在静水或缓流并水草茂盛的水体中。

银鱼

银鱼科,动物尖头银鱼、长鳍银鱼的全体。银鱼又称银条鱼、面条鱼。分布于我国山东至浙江沿海。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文章图片19

银鱼是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食的鱼类,基本没有大鱼刺,适宜小孩子食用。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并认为银鱼不去鳍、骨,属“整体性食物”,营养完全,利于人体增进免疫功能和长寿。

马口鱼

是鲤科、马口鱼属的鱼类。马口鱼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下领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各有一凹陷。眼中等大。侧线完全。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

文章图片20

泥鳅

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文章图片21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黄鳝

又名鳝鱼,古代称为蝉鱼、黄蝉等。体细长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无鳞,色泽黄褐色,体则有不规则的暗黑斑点,各鳍不发达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

文章图片22

黄鳝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中国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附近之大小岛屿,西起东南亚,东至菲律宾群岛,北起日本,南至东印度群岛。

白鳝

是鳗鱼的一种,学名鳗鲡,又称河鳗,是一种江河性洄游鱼类。在海里出生,而到江河里长大。产于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及江河。

文章图片23

麦穗鱼

是鲤科、麦穗鱼属鱼类。体细长,稍侧扁,尾柄较长,腹部圆。头小而略尖,上下略平扁。吻略尖而突出。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口裂近乎垂直,下颌较上颌为长。咽头齿1列,齿式5-5。唇薄。无须。鳃耙退化,排列稀疏。体被中大型的圆鳞;侧线完全而较平直。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3(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6(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7~9(分枝软条)。体背侧银灰色,腹侧灰白,体侧鳞片后缘具新月形黑斑。雄鱼在繁殖季节,吻部有明显之珠星。雌鱼及幼鱼体色较淡,体侧中央有一条黑色纵带。

文章图片24

甲鱼

是鳖科、鳖属动物。成体背盘长192.0-345.0毫米,宽138.8-256.0毫米。头中等大,前端瘦削。吻长,形成肉质吻突,鼻孔位于吻突端。眼小,瞳孔圆形。吻突长于或等于眼间距,等于或略短于眼径。耳孔不显。背盘卵圆形,后缘圆,其上无角质盾片,而被覆柔软的革质皮肤。背盘前缘向后翻褶。盘面有小瘰粒组成的纵棱,每侧7-10余条,近脊部略与体轴平行。腹甲平坦光滑,可具7块胼胝,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腹甲后叶短小。四肢较扁。第五指、趾外侧缘膜发达。体背青灰色、黄橄榄色或橄榄色。腹乳白色或灰白色,有灰黑色排列规则的斑块。幼体裙边有黑色具浅色镶边的圆斑,腹部有对称的淡灰色斑点。颚与头侧有青白间杂的虫样饰纹。

文章图片25

镜鲤

是欧洲鲤鱼的变种,表皮有光泽,好像镜面一样光滑且光泽明显,故称呼为镜鲤。体形较粗壮,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较小,眼较大,体表鳞片较大,沿边缘排列,背鳍前端至头部有1行完整的鳞片,背鳍两侧各有1行相对称的连续完整鳞片,各鳍基部均有鳞,个别的个体在侧线上见有少数鳞片。侧线大多较平直、不分枝,个别个体的侧线末端有较短的分枝。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通常背部棕褐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多栖息於水域中下层,而以富营养水域底泥砂质静水域为主,有集体群游习性。为杂食性鱼类,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与底栖动物为主。为适合在中国推广的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在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较优的饲养条件下,镜鲤生长速度非常快。

文章图片26

太阳鱼

淡水鱼类,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成鱼体长24-40公分。大多数太阳鱼都拥有格外出众的色彩,而美丽的太阳鱼种类中最为夺目的种类就是这一款被称为“嫦娥”的种类,其闪烁着耀眼的金属蓝色调的鱼身上布满了桔色的斑纹,眩目而美丽的眼睛后端有一双宛如耳状的花纹,这是它们明显的标志。总种类约有30种,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主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也吃水生植物、小杂鱼和小型软体动物

文章图片27

鲈鱼

是真鲈科、花鲈属鱼类。体长、侧扁。口大、倾斜。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长,末端到眼后下缘。两颁、梨骨、腭骨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后角有一个大棘,下缘向后下方有3个大棘,鳃盖骨有一个大棘。具两个背鳍,第一背鳍以第5鳍棘最长。幼体的体侧及背鳍棘部有若干黑色斑点,成熟个体逐渐消失。

文章图片28

分布于北海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朝鲜到雷州半岛以西。在黄海流域仅见于济南以东黄河下游,沿长江曾见于江西省九江。鲈鱼为近海及河口附近中上层凶猛鱼类,亦进入淡水河内索食,以虾蟹及小鱼等为食。

刀鱼

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体形不大,但数量甚多,产量很高,是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

文章图片29

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均能见到。据资料记载,我国刀鲚主要分为江海洄游型和湖泊定居型2个生态类群,前者按水系又分为长江、钱塘江等几个生态型。[3]长江刀鱼是小眼睛、黄背、鳞片发白亮,光泽度高,且鱼身圆润、有肚,整体白里透。而海刀则鱼背发青黑,海刀和钱塘江刀类似,一般头尾发红、青背、身材细长。湖刀则是刀鱼中稀少罕有的“大眼睛”,且周身鳞片发白,光泽度不佳。

河豚鱼

本称河鲀,别名艇巴、腊头等,泛指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的各属鱼类。[1]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高档水产品,被誉为“菜肴之冠”,但其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

文章图片30

因其外形似“豚”,又常在河口一带活动,江浙一带俗称河豚,而山东则称艇巴,河北叫腊头,广东称乖鱼或鸡抱,广西则叫龟鱼。

塘里鱼

是极鲜美的河鲜,它的肉质雪白,非常细腻,红烧、炖汤皆宜。由于塘里鱼的体型较小,一般很难登“大雅之堂”,但其美味却赢得几乎所有人的认可。

文章图片31

又叫塘鳢鱼、塘鲤鱼、狮子鱼,味道、做法、加工方法与昂刺鱼极为相似

黄颡鱼

是鲿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视钝圆。口大。眼中等大。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前缘光滑。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臀鳍基底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胸鳍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圆。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文章图片32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分布于老挝、越南、中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

胭脂鱼

是胭脂鱼科、胭脂鱼属鱼类。体长146毫米。体侧面观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宽圆,腹缘较直;鳃膜条骨3。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侧线直线形,侧中位。小鱼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后端与偶鳍均红黑色,大鱼色较淡。

文章图片33

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胭脂鱼为底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分布于长江和福建闽江。

中华沙鳅

是鳅科沙鳅属的一种小型鱼类,体长9-18厘米,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有美丽的斑纹;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体长而侧扁。头尖而侧扁。吻长,口亚下位。上、下唇皮褶发达,并与上、下颌分离。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前、后鼻孔间有一皮褶。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凸出。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面相连。背鳍短小,无硬刺,起点至尾基较距吻端为近。体侧浅黄褐色,腹部较谈。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8-9条黑褐色的横斑。背鳍中部和基部各有1列深褐色的条纹,尾鳍上、下叶各有3列褐色斑纹。胸鳍、腹鳍、臀鳍为淡黄褐色,并有少量褐色斑点。

文章图片34

棒花鱼

是鲤科、棒花鱼属鱼类。体稍长,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略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头大,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向前突出,吻端稍圆。唇厚,发达。眼较小,侧上位。眼间宽,平坦或微隆起。体被圆鳞,胸部前方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发达,外缘明显外突,呈弧形。胸鳍后缘呈圆形,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后缘稍圆,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肛门较近腹鳍基,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前1/3处。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部较至腹鳍基为近。尾鳍分叉较浅,上叶略长于下叶,末端圆。腹膜银白色。雄性个体体色鲜艳,雌体色较深暗。雄体背部、体侧上半部棕黄色,腹部银白。头背部略呈乌黑,喉部紫红,头侧自吻端至眼前缘有1黑色条纹。体侧自侧线之下的2行鳞片始至背中线的体鳞,边缘均有1黑色斑点,横跨背部有5个黑色大斑块,以背鳍基部后方及尾柄部的较显著,体侧中轴具7-8个黑斑点,各鳍为浅黄色。背、尾鳍上有多数黑点组成的条纹,通常背鳍外缘呈黑色,胸鳍上亦有少数小黑点,基部金黄。

文章图片35

棒花鱼

鲤科棒花鱼属的一种鱼类。体较粗壮,尾柄较高。唇发达,具乳突,上唇乳突尖形;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3~34。背鳍条特别延长。胸鳍末端几达腹鳍起点。为底层小型鱼类,数量不多。

文章图片36

鳡鱼

音:gǎn,又名“黄钻”、“竿鱼”,古代称贤鳏鱼,属鱼纲鲤科,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鳞似鳟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其性情凶猛,捕食其他鱼类,对淡水养殖有害。为大型上等食用鱼类。

文章图片37

鳤鱼

中文名: 鳤鱼,英文名: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俗称:刁子、麦秆刁、昌刁、刁杆,纲名:硬骨鱼纲,目名:鲤形目,科名:鲤科,属名:鳤属。

文章图片38

赤眼鳟

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地方称红眼鱼、参鱼,体呈长筒形、腹圆、后部较侧扁,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缘有一显著红斑,故名红眼。是优质的经济鱼类,全国各水系均产,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商品售价高等优点。

文章图片39

鳅鮀

Gobiobotia pappenheimi (Kreyenberg, 1911),鲤科鳅鮀属的一种鱼类。生活在山涧急流中的小型鱼类。

文章图片40

异鳔鳅鮀

(学名: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异鳔鳅鮀属的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等,体长可达12.1厘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

文章图片41

鲮鱼

也叫土鲮鱼,属鲤科鱼类,全身有角质鳞片,无牙齿,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等,栖于南方水温较高的河流内,是我国华南淡水主要养殖鱼种之一,性怕冷。

鲮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人面鱼身的人鱼,亦作“陵鱼”。

文章图片42

香鱼

(学名:Plecoglossus altivelis)是香鱼科、香鱼属鱼类。香鱼体狭长而侧扁,成体香鱼一般体长15~20厘米,大者30多厘米。头小,吻尖,前端向下弯成钩形突起。口大,下颌两侧前端各有一突起,突起之间呈凹形,口关闭时,吻钩与此凹陷正相吻合。上下颌生有宽扁的细齿,前上颌骨、上颌骨和舌上均有齿,口底有囊形粘膜皱褶。除头部外,全身密被极细小网鳞。背鳍后方有一个小脂鳍,与臀鳍后端相对。身体背部青黑色,体侧面由上半部至下半部逐渐带黄色,腹部银白,各鳍皆为淡黄色,脂鳍周围微红色,朐鳍上方有一群黄色的斑点。

文章图片43

香鱼是一种溯河产卵的洞游性鱼类,每年秋季在江河中产卵,当年孵山的幼鱼入海越冬。冬天在平静的沿岸越冬。香鱼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可用毛钩钓取。进入淡水后,以刮食岩石上的硅藻、篮藻等植物性为主,同时也摄食昆虫类和浮游动物,故渔民常以拟饵钩捕获。分布于中国辽宁到台湾、广东、香港及广西北仑河等河流下游。朝鲜西侧到日本北海道东侧亦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