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7种中国濒危鱼类...再不看看水不准那天...(下完结)

 游来游去的lu鱼 2019-06-23

大鳍鱼(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大鳍鱼属。英文名:Long pectoral-fin minnow 。


濒危等级:濒危。

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头后背部平直;胸鳍前方体显著隆起,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几乎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鳞极细密,体端排列极不规则;侧线平直,侧线鳞稍大,为108~110枚。背鳍位后,与臀鳍相对;臀鳍基长,鳍条超过20;胸鳍长于头长,末端尖;腹鳍短小,位近腹棱;尾鳍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余银白色;各鳍淡黄色。

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平原区清澈的河流内,喜生活于水的上层,为肉食性鱼类。在东南亚地区大鱼体长达500毫米以上,在我国云南景洪曾捕获体长280毫米的个体。

大鳍鱼分布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泰国等地。

大鳍鱼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区极狭窄,个体数量甚少。本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加之栖息地河道中人为干扰较严重,使之失去生活和繁殖的基本条件,成活个体数量甚少。虽在泰国中部的大河中为习见,但在我国境内已多年未见。

珠江骨鱼――长臀鮠

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属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俗称:骨鱼、枯鱼。英文名:Helmet c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面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下颏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颏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侧线直线形。背鳍很高,尖刀形,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甚很长,臀鳍条26~34;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

为亚热带山麓河溪底层鱼类,喜清澈流水环境。善游,性贪食,以虾类、小鱼、底栖水生昆、小型贝类等为主食。

长臀鮠为珠江水系特产种,分布于广西的左江、右江、红水河、邑江、郁江、黔江、浔江、西江、桂江,广东的北江,贵州的南盘江。海南岛与云南元江另有一亚种。

长臀鮠原在珠江水系(尤其在广西各江)很习见,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公斤。由于其肉味鲜美,含脂肪量较多,原为珠江深受欢迎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骤增,捕捞过度,致使资源量明显减少。

台湾小鳊鱼――台细鳊

台细鳊(Rasborinus formosae)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细鳊属。英文名:Taiwan lesser-bream 。


濒危等级:易危。

呈长棱形,侧扁,头后背不显著隆起,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小,尖细。吻短而钝,突出。口亚上位,斜裂。无须。眼大,位于头中央偏前。鳞薄而易脱落。侧线位于体中轴之下,前端微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后;胸鳍末端尖;腹鳍短;臀鳍条多,基部长;尾鳍深叉状。体背灰色,下侧面和腹部银白,体侧中轴有灰色纵纹,尾鳍灰色,其它鳍微透明。

生活在较清澈的静水或缓流水的小河、小溪中。野生数量甚少。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此外,在海南岛部分水系、广西钦州(钦江)、广西藤县至云南罗平县的西江中也有分布。近年来由于南方的小河溪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造成原有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台细鳊的生长、繁殖受到很大的影响。

云南弯丝――中臀拟鲿

中臀拟鲿(Pseudobagrus medianalis)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俗称:弯丝。英文名:Dianchi bullhead , Dianchi lake bullhead 。


濒危等级:濒危。IUCN(1996)EN。

体长,背鳍弧度和缓,约与腹缘相等,背鳍之前渐平扁,以后渐侧扁。头平宽大,平扁。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两颌及犁、腭骨有齿。后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约达胸鳍;下颌前须短,后须达鳃膜。鳃孔大,鳃膜游离。侧线平直。体无鳞。背鳍硬刺锯齿弱;脂鳍基较臀鳍基略短;臀鳍13~17;胸鳍硬刺锯齿强;腹鳍略达臀鳍;尾鳍后缘微凹,近截形。头背包括上枕骨棘背面被皮肤。体黄色,有3~4个大黑斑,腹部较淡。

生活于南岭北麓高原河流及湖中,为底层中小型肉食性鱼类。

为云南特产种,仅分布于金沙江南侧支流普渡河水系禄劝掌鸠河、滇池。

过去在滇池及其下游为习见鱼类。自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人口骤增,生活污水及工厂污水向湖内排放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环境剧变,鱼类不能适应生存。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大规模围湖造田,更加剧了鱼类生存的困难。自1958年后数量逐渐减少,至1980年后更为少见,现已处于濒危状态。

滇池小白鱼――银白鱼

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白鱼属。俗称:小白鱼。英文名:Silvery minnow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处稍隆起,而后平直,腹缘呈弧形,腹棱自腹鳍基向后延伸至肛门。头长略大于体高。吻尖。口端位,下颌稍突出。无须。眼大。侧线在胸鳍上方明显弯折。鳞极小,侧线鳞76~81个。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后缘光滑的硬刺,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上方;胸、腹、臀鳍均短小;尾鳍叉形。体银白色,背部稍暗,腹部浅,各鳍灰白色。

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常在水草丛中觅食。食性杂,不同生长阶段食物组成不一样,体长110~170毫米,以枝角类为主要食物,其次是丝状藻、小鱼及虾等;体长171~335毫米时,则以小鱼和虾为主要食物,而枝角类很少。生长速度较之同一湖中生活的近缘多鳞白鱼(A.polylepis ,俗称:大白鱼、桃花白鱼)要缓慢一些,故有小白鱼之称。1冬龄鱼可达性成熟,4月分集群于浅水区的砾石滩处产卵。

银白鱼为我国特有种,仅见于云南滇池。

为中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体重54~270克左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经济鱼类,占鱼产量的50%。由于滇池围湖造田,湖面缩小,湖盆变浅,破坏了水生生物繁殖栖息场所,尤其是产卵场所的石砾滩涂受到严重破坏,迫使银白鱼产卵地的迁移,而新产卵场正是水质污染区。水环境的破坏和酷渔滥捕、湖中引种失误等原因,导致仅分布于滇池的银白鱼资源量大幅度下降。现在仅在捕捞季节偶见。

滇池央丝――金氏

金氏(Liobagrus kingi)属鲇形目,钝头鮠科,属。俗称:央丝。英文名:King’s bullheadd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侧扁,背缘拱形,自吻端向后上斜,背鳍以后微向下斜,腹面在腹鳍以前较平直。头稍短。吻钝圆,平扁,吻端几乎平直。口大,端位,横裂。两颌及犁骨有齿,前颌齿带为整块状;下颌齿带弯月形,分为紧靠的左右两块;腭骨无齿。须4对,鼻须、颌须各1对,颏须2对,下颏须伸达胸鳍基,前下颌须较短。眼小,背位,眼缘模糊。鳃孔大,鳃膜游离。体无鳞及侧线。头、鳍富有厚皮。脂鳍长,起点不甚明显,后端以一浅缺刻与尾鳍分开。胸鳍硬刺短,后缘靠近基部有锯齿3~4枚,基部有毒腺。胸鳍后缘圆凸。臀鳍外缘圆凸;尾鳍圆形。全身棕灰色,散有不规则的褐色小点,鳍黄色,背、尾鳍中央黑色。

生活于底质多石的急流水环境,为底层生活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个体小,无经济价值。

金氏为我国特产鱼类,仅分布于云南省滇池。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尚较习见,但数量不多。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急骤增多,生活及工业污水向湖内排放过多,湖水污染严重;其次,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大规模围湖造田,破坏了鱼类的生活及产卵环境等因素,使本种的数量明显减少,现已多年未再发现。

滇池红梢油鱼――云南鯝

云南鯝(Xenocypris yunna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鯝亚科,鯝属。俗称:油鱼。英文名:Kunming nase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腹棱自腹鳍末端开始延伸至肛门。吻短而钝圆。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眼侧上位。口小,横裂,下颌具发达的角质缘。上颌厚而稍突出,下唇很薄。无须。侧线略下弯。侧线鳞72~77。背鳍具后缘光滑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胸、腹、臀鳍均短小;尾鳍叉形。生活时背部灰黑色,两侧及腹面银白色。背鳍灰色,臀鳍淡红色,尾鳍橘红色。

喜生活在水质清澈、透明度大、溶氧高的水域,多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食性杂,除摄食浮游动物外,也食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产卵期为5~6月,在沿岸砾石滩上繁殖。卵粘附于砾石上孵化发育。

云南鯝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20~200毫米。生长较慢。它以肉嫩、味美而在滇池湖畔享有盛名,每逢初冬,肠管周围积满脂肪,故有“油鱼”之称。自20世纪70年代始,滇池围湖造田导致其栖息和繁殖场所的破坏,水质污染与滥鱼酷捕,引种不慎带入大量生命力和繁殖力强的小杂鱼大量吞食其鱼卵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云南鯝资源量的急剧下降,目前仅能在捕捞季节中偶见。

版纳西瓜鱼――魾

魾(Bagarius bagarius)属鲇形目,鮡科魾属。俗称:面瓜鱼、黄鱼。英文名:Yellow sisorid-c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头和体前部特别粗大平扁,背缘以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往前后渐低,尾柄圆,腹面平。头宽大,前端楔形。吻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齿尖锥形,大小不等,下颌齿较前颌齿稀疏,外列齿较大,约呈1行排列。眼小,位于头背侧。具颌须1对和颏须3对,颌须发达,宽扁,末端细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颌须有皮褶与吻部相连;颏须纤细。头背及体表皮肤粗糙,布满纵嵴突,腹面光滑。背鳍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状;脂鳍短;胸鳍平展,硬刺后缘有弱锯齿,末端亦呈丝状,延至腹鳍基后端;尾鳍大,深分叉,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状。体灰黄,背鳍后方、脂鳍下方及尾鳍基前上方各有一灰黑色大鞍状斑,下延过侧线,偶鳍及尾鳍布有黑斑。

主要栖息于大江河的主河道,为底栖鱼类。性凶猛,猎食性,主食小型鱼类,亦食蛙类及虾类。约在5~6月份繁殖。

国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到印度、缅甸和泰国等。

对其野生状态数量不甚了解。但常可见到。近数十年来,由于产区人口剧增,电、毒、炸等有害捕捞方法的使用较为普遍,致使其资源量急剧减少。

傣家巴红鱼――裂峡鲃

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裂峡鲃属。俗称:巴红(傣语音译)。英文名:Grooved isthmus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纺锤形,侧扁,腹部圆,无棱。头较大,约占体长的1/3。吻圆钝,略突出,吻端光滑。吻皮不发达。口端位,口角达眼前缘,上唇与吻皮之间有1条沟,该沟后伸绕过口角须基部外侧向前向内伸折成为唇后沟。左右唇后沟互不相通。口角须长约等于眼径。鳃峡中央有1条深纵沟达口下方。鳃膜相连且游离。鳞较大;侧线鳞26~29。背鳍最后硬刺上半部软而下部稍硬且有时有小锯齿;背、臀鳍外缘均内凹。体银白色,背侧暗绿,背、腹鳍始点间有1垂直黑带纹。背鳍灰黑,其它鳍橘红色,尾鳍上下缘黑色。

生活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带地区的平原河湖内。喜缓流水域。为杂食性鱼类。一般体长200~300毫米。成鱼雄性的偶鳍、臀鳍及尾鳍为橘红色外,头部及体鳞有许多小珍珠状追星。小鱼尾柄中部及尾鳍基也有较明显的黑色垂直状纹,在尾部臀鳍基前端上方尚有一圆黑斑。

裂峡鲃在我国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的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及勐仑;国外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爪哇岛。

在我国澜沧江下游原来较习见。由于该地区人类活动加剧,捕捞过度,再加上毒、炸、电鱼等现象,对此鱼的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致使现在已很少见到这种鱼。

彩色桂鱼――长身鱖

长身鱖(Coreosiniperca roulei)称长体鱖。属鲈形目,鮨科,长身鱖属。俗称:竹筒鱖、彩鱖、彩桂。英文名:Slender mandarin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较细长,近似圆筒形,其长为高的5倍。头长,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临近头背缘。口裂大,稍倾斜,下颌明显突出;上颌达眼下方。两颌及犁、腭骨有尖齿,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犬齿外露。前鳃盖骨后缘有十多枚细锯齿,腹缘有向前倾斜的鳃盖骨棘2枚。鳃盖后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较小的短棘1枚。鳃膜左右分离且不联于峡部。鳃耙退化为痕粒状。肛门近臀鳍。体被弱小的栉鳞。头及前腹面无鳞。侧线前端位较高,至尾柄处为侧中位。幽门盲囊5~10个。背鳍条ⅩⅢ~ⅩⅣ~10~11;臀鳍条Ⅲ~7;腹鳍近胸位;偶鳍与尾鳍圆形。体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黑斑,腹侧灰白,各鳍黄色。

为暖温带山溪鱼类,喜水体底质多石的清流水环境。为肉食性中小型鱼类,善游,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为食。最大体长约为200毫米左右。长身鱖是我国东部的特产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水域中。

长身鱖虽分布广,但数量不多。近数十年来人口骤增,捕食过多,加之水环境的枯竭和污染,导致其资源量急剧减少,现在已很稀少。

菠萝鱼金线鲃

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俗称:金线鱼、小洞鱼、菠萝鱼。英文名:Golden-line barbel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呈弧形。头细长,背面平直,稍下弯。吻尖细,口端位,上唇薄而下唇厚。须2对,发达;吻须短,颌须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沿侧线鳞则比较大,侧线鳞61-69,侧线略下弯。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背鳍刺较细,基部粗硬,后缘锯齿细弱,顶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腹鳍稍后。全身呈淡黄色,头侧与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淡灰色圆斑;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金黄色。

金线鲃多生活于水面较开阔的静水湖泊中,平时多分散栖居于湖泊的出口或积水较深处,生殖季节集中在湖边或湖出口的浅水区有泉水的溶洞中产卵孵化。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2月间,卵产于石砾之中。幼鱼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藻类和高等植物碎片;成鱼转食小虾和小鱼,也食浮游动物。

金线鲃为我国特有种,常见于云南东部的各湖泊中,其中以阳宗海和滇池为最多。

金线鲃为云南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体型较小,一般体长为100-230毫米,体重为50-250克左右,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云南地区的名贵鱼类之一。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引种不慎、酷渔滥捕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鱼洞大都被围堵,生境的破坏致使其种群资源衰竭。现在滇池等湖泊中仅能偶尔见到。

热带蓝宝石――线足鲈

线足鲈(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又称毛足鲈。属鲈形目,斗鱼科,线足鲈属。俗称:木渣鱼、蓝宝石、大飞船、印度斗鱼、大核桃。英文名:Giant gouramy , Spotted gourami , Bluegourami 。


濒危等级:易危。

体近卵圆形,极侧扁,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点。头小,头长远小于体高。吻钝圆,其长小于眼径。口裂小,上位,下颌突出。唇略发达。眼较大,位于头的前半部。眶前骨下缘游离,具锯齿。鳃盖骨外缘亦具细锯齿。头及体均被有较大栉鳞。侧线鳞35~39,侧线至背鳍起点的垂直下方急剧下弯,到尾部呈侧中位。背鳍具硬棘7枚;臀鳍具硬棘10~13枚,鳍条31~37枚;胸鳍圆形;腹鳍胸位,鳍棘退化,第一鳍条呈长丝状,可伸过尾鳍基;尾鳍叉形。体色艳丽基色银白带绿色光泽。自吻部至尾鳍基具多数蓝色斜横纹;体侧中央和尾鳍基部各具1蓝色圆斑。背、臀、尾鳍具多数亮蓝斑点。雄鱼体色较深,背鳍方长。

主要栖息于池塘、小河湖、沟渠等水草较多的静水环境水体。对环境的生活适应性强,体质强健。主食浮游生物。生殖期为3~4月。雄鱼吐泡沫与碎草混合,筑成浮于水面的产卵巢。个体小,色彩艳丽,易饲养,是国际上常见的热带观赏鱼之一。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各地。

在其分布地原来有一定数量,较常见。近年来,由于水量大减,其栖息地的小河沟塘等多已干涸;另外,一些水塘多被用作饲养家鱼,而此鱼无食用价值而被清除,现数量已明显减少。

棒子鱼――似鱤

似鱤(Luciocyprinus 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鱤属。俗称:竿鮈、棒子鱼、香花鱤、墨线鱤、杆条鱼。英文名:Shutfle-like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呈圆棒状,背鳍之后稍侧扁,腹缘无棱。头较长,其长大于体高。吻尖,圆锥状。口端位,口裂极深,几成水平,上下颌几等长,上颌末端达到或超过眼前缘的垂线;唇较肥厚,紧包于颌外表,下颌骨联合处内侧有1突起,与上颌的凹陷镶嵌;唇后沟前伸到颏部中断。无须。眼大,位较高,外突。眼后头长远大于吻长。鳃孔大。鳞小,侧线鳞90~100。背、腹鳍起点相对,背鳍无硬刺;尾鳍尖深叉状;其它鳍均短。体背侧青灰色带暗红,腹部银白,沿体侧中轴3~4行纵行鳞片具黑条纹,后段色深,尾柄背侧鲜红。

生活在大江河和湖泊的开阔水域的中、上层,善泳。亦喜栖息在底质多岩石的场所。幼鱼食浮游动物和鱼苗,成鱼专以鱼类为食。性成熟年龄较迟。生殖季节一般在3~5月份。产卵需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激流沙滩处繁殖。幼鱼无明显的集群现象,栖息在支流的缓流或静水处。每年涨水逆江而上,退水顺江而下。

似鱤主要分布在西江、南盘江水系,以及云南东南部的异龙湖及贵州南部;国外达越南的部分地区,如谅山等地。

过去曾为产区的经济鱼类。由于似鱤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体大,肉多而细嫩,肉味鲜美,为优质鱼,为产地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的酷渔滥捕,包括电、毒、炸等违法渔法,加之江河上游兴建水利,拦河建坝,阻碍了此鱼的迁移通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此外,围湖造田、农田抽水灌溉,导致水位急剧下降,鱼类栖息、繁殖场所遭受破坏,因而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已成为易危物种。

四鳃花鼓鱼――淞江鲈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属鮋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属。俗称:四鳃鲈,媳妇鱼(山东),花鼓鱼。英文名:Roughskin sculpin , Songjiang sculp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头及体前端平扁,向后逐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口大,端位,稍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下颌和犁骨上有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4个刺,上刺大而尖端向上钩曲;后鳃盖骨上有1纵棱,鳃孔大。眼小,侧上位,眼眶两缘高凸,形成眼上棱。体无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或皮褶。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大而圆;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黑色斑纹,背部、头部和各鳍上有黑褐色的小斑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恰似四片鳃叶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淞江鲈为东亚暖温带沿海的降河洄游鱼类,喜欢在澄清的流水中生活。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长至1龄即达性成熟,体长可达120~140毫米,达性成熟的个体于11~12月直至翌年1~2月,降河入海在沿海浅水地带产卵,初期11~12月雄鱼较多,后期1~2月雌鱼较多。性腺在游入海水时逐渐成熟。产卵场在牡蛎礁多的潮间带。在贝壳洞内产卵,2~3月为产卵盛期,洞口多向南,满潮时水温4~5℃,盐度3.0%~3.2%。怀卵量为5100~12800粒。卵粘在穴顶壁上结为块状,由雄鱼守护。繁殖期不索食,繁殖后沿海索食。到6月海中的鱼全部返回淡水河湖内索食。孵出的仔鱼长成幼鱼后于4~5月随潮水又回到淡水河川中生长肥育。稍大在河湖内昼伏夜出。淞江鲈多以蝦为食,兼食小鱼。

我国从鸭绿江口直至福建九龙江口等邻海淡水江河下游地区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体者以上海市淞江所产为最知名。国外在朝鲜半岛西及南侧和日本九洲的福冈等地也有记录。

淞江鲈、黄河鲤、松花江的鲑鱼(即大麻哈鱼)和兴凱湖的白鱼(即翘嘴鮊)并称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向来受到诗人雅客的颂扬,自古就留下了“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佳句。隋炀帝曾赞此鱼为“金薤玉鲙,东南佳味”。自东汉至今,淞江鲈驰名于我国朝野,被视为食中珍品和贡品。实际上,淞江鲈为小型鱼类,最大个体不及150毫米,仅淞江地区产量较多,渔汎在秋、冬二季。其个体虽不大,但肉质细嫩鲜嫩,无腥气,口感甚佳,尤以产卵期间更为肥腴。它的肝脏和颊部肉块甚为腴美,因而剖杀后,内脏洗净后要塞回鱼腹。淞江鲈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主治脾虚泄泻、慢性胃痛、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

淞江鲈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现在已很少见。

台湾兔仔鱼――高体白甲鱼

高体白甲鱼(Onychostoma alticopus)又称高体铲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高身鯝、赦免、兔仔。英文名:Sharp-jaw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高而长,稍侧扁,背鳍前方为最高处,腹部圆,尾柄细。头小而短,头顶显著隆起。吻短,宽圆。吻皮向下伸展覆盖上唇。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缘。无须。眼小。侧线前段微弯,侧线鳞43~44。背鳍无硬刺,起点近吻端,前于腹鳍起点;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尖长。体背侧青灰,头略带黑色,腹部银白,鳃盖下缘、偶鳍及臀鳍粉红色,背鳍灰黑,鳍膜红色,尾鳍暗黑,中间浅红色。

一般生活在山溪的中游,常喜在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的小河及水流量较大的溪流中栖息。以刮食附着于石面上的着生藻类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本种仅分布于台湾省南部和东部的河流和山溪。为我国台湾省特有种。

本种过去曾为台湾省产的淡水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期由于河川自然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水利建设工程引起水文条件变化,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响;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原有生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加之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促使本种数量的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易危状态。

Reference :中国数字科技馆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