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有诤子

 红谷斋主人 2018-03-22

父有争子

读读《孝经》16

第十章《谏诤

(峻岫)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人间的我都知道了,请问:做儿子的,不问正确与错误,一味地听父亲的,是不是孝子呢?孔子回答说:说的什么话!说的什么话呀!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天子尚有诤臣七人,即便是天子“无道”,也不至于国家灭亡。“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诸侯也是同样,只要身边有五位敢于提意见,敢于说真话的人,诸侯国也不会灭亡。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大夫身边有三位敢于说真话,敢于提意见的人;一般的官员身边有“诤友”,都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不至于丢掉官职,坏了名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同样的道理,父亲身边有一个深明大义,敢于争论,敢提意见,提建议的儿子,父亲就不会陷于不义,触犯刑律。“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所以说:当儿子的不可以父亲说什么,就是什么;做臣子的也不可以在君王面前唯命是从。“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不管是父子之间,还是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只要是不符合道义,不符合法律、法规,不符合实际情况,会对事业造成损失,都要争,都要提意见,都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孔子虽然提倡孝道,把孝道提高到“百行之先”,“百行之本”的高度,提高到“天经地义”的高度,但是孔子并不是一个只提倡孝道,而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是非曲直的人。一个人讲究孝道,但是必须服从“道义”,孔子这一观点是坚定不移的,是板上钉钉的。否则,父亲、母亲叫你去偷,你就去偷;叫你去杀人,你就去杀人,这不是孝,而是“盲从”。如此父母是“教唆”,子女是在加剧父母的罪行。“孝”必须服从“道义”,把这一观点,放大、扩展、延伸到社会上,当官的害怕人家提意见,害怕人家批评,于是打压不同意见,记恨不同声音,给人家穿小鞋,受冷落,遭打击报复,那么你就离倒台不远了。一个人有势力,而身边又无“诤友”,那么他就免不了任性、使气,骄狂,甚至胡作非为,等到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处罚、惩戒,再悔恨已经晚了。即便你是普通人,身边也需要诤友,常常提醒,常常敲打,常常激励,互相提携,推心置腹,也是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