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

 老刘tdrhg 2018-03-22

 1. 夏商西周

奴隶制的产生,促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并使教育最终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母体中独立出来。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学校教育的产生。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才变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便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夏商西周是我国教育的开创时期。

西周学校已有教完备的制度。一类是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分大学与小学教育内容有小艺与大艺之别,而其要求是先后贯通的。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周天子大学设有五学,已有设科分教的意思。大学的分科教学有一定时间固定场所专职人员负责。大学还有学宫之称。西周贵族教育制度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塾、庠、序、校等。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领导,其基本要求和国学是一致的, 乡学与国学等级有别,但存在一定的联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官师合一,是夏商西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在官府制度的产生,完成了从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的过度。


2. 东周

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兴起。私学的创立,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这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四大自由来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私学的意义: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成就。


3. 秦汉

一.秦代的文化教育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1.改化黔首、匡正异俗,使全国人民统一法度、统一思想,促进全国范围的行同伦2.书同文字、经纬天下,对推行统一政令、实现思想统一也极其重要。3.颁布挟书令,别黑白而定一尊。以法制为指导原则,把法治精神贯彻到各种制度和社会关系中。

    确立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吏师制度和博士制度。法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掌握古今典籍、史事的博士是近臣,可以与皇帝共议国家大事,是以待咨询、议礼、议证为职务的。博士可能也担任吏师,教授子弟。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专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独尊儒术的原因:1.独尊儒术是改善民治之术的需要。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来驾驭天下,以孝悌为本,主张强化君父之权。主张推行仁政。以天道人情教化百姓。2.独尊儒术是加强君权、制止分裂割据的需要。宗法继嗣制度的理论,有助于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君权。3.独尊儒术是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帝国的需要。将被动妥协的对外政策转变为主动出击的征抚政策。

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3.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三.汉代的官学制度分中央与地方官学两级;有初等教育(痒、序),中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太学)三级;以儒学为主体,官立学校为主干,兼有其他专业教育和职官教育。太学创立了我国古代传统的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即以经师讲学为主,学生互教为辅,注重考试和自学。太学育才与选才相结合,朝廷任官标准与学校培养目的相一致的做法,以及公费额度与自费推荐相结合的办学形式,都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有益实践。尊师重教的风尚和严于择师的管理经验,形成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

四.汉代的私学教育汉代私学教育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有高中低三种层次:启蒙教育、初读经书、专经研习。在官学制度未建立之前,私学教育承担了几乎全部的教育任务,使中国古代教育从未中断,而且有相当的发展。在官学制度建立后,私学教育成为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继续承担教育任务。私学教育促进了不同学派的发展。私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许多经验在官学中应用、推广。私学教育创造并积累了蒙学教育的经验,尤其是识字、习字教学的经验。汉代字书不但考虑识字,还强调便于应用,包含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找到了巩固识字成果,并向高深层次过度的桥梁,在识字之后马上进入诵读阶段。还有专经研习的经验。私学教育重视学风、气节的训练和培养。官学私学大体一致。私学的教师教材得不到切实保证,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4. 魏晋南北朝

官学:时废时兴。学术思想活跃,儒道佛玄并存,文史艺术及自然科学皆有卓越成就。儒学一直为各朝统治者所提倡和重视,并为官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对于促进民族大融合、推动历史前进起了积极作用。专科学校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并出现了分科教学。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北魏时期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私学:昌盛发达。不仅有儒家的私学,还出现了佛家私学、道家私学和儒佛道玄各家思想兼综的私学。私学的昌盛,繁荣了学术思想,推动了儒佛道玄各家思想的合流,扩大了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汉族文化的传布,加速了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一些私学大师热心于学术,把毕生精力用于教育事业,通过他们的教育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名流学者和从政人才,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当官学不发达或处于时废时兴状态时,私学是不可缺少的。官学与私学并存,有利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


5. 隋唐

一.文教政策尊崇儒术,兼重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学校教育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隋文帝设立国子寺,设祭酒,是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之始。国子寺独立独立后改名称为国子学,后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

国子学,专收贵族及高官子弟。太学,教授五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其门第品级要求低于国子学。四门学,以五经传授为主要教育内容,学生多属于庶族秀子弟。书学,培养法的专门人才。算学,以算学专书为主要习内容。地方教育制度更为周详,按府州县人口多少分等级,规定师生名额,乡、里均设学。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以下几项:

1)入学制度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贵族与官僚的子弟有优先入学的特权,学生按出身门第的高低、父祖官位的品级入相应的学校。

2)学礼制度:束脩之礼、等。通过这些定期性的隆重礼仪活动,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从思想上受一定的熏陶。

3)教学制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从学习的课程内容来看是儒学经典。讲法:专经直进,读文精熟 ,按文讲义。

4)考核制度:国子监为了督促学生课业,每阶段都有考试,考试形成系列,发展过程有些演变但考试终作为考核的基本手段而运用。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毕业考试合格者,名册经祭酒审阅,然后报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

5)惩罚制度

6)休假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学校体系的形成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专业教育的重视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封建等级性加强了。儒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专业教育开始确立。学校形式多样化,除了正规学校外,在某些行政部门招收学生,采取带徒弟的办法,一面学习,一面工作,进行职业性训练,把教育研究行政三者结合起来。

隋朝创立一些新的教育制度,唐朝加以继承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而达至到新的高度。官学和私学并举,以官学为主干,私学为补充;按地方行政区,建立州县学的学校网;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联系,向中央官学选学选送生员;以儒家经典与历史文学为育内容的传统经学和以应用知识为教育内容的专科性学校并立;专设的学校与附设于事务门的学校并行,构成适应国家需要的教育体系。学校内部管理,也加以完善。入学制度、学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惩罚制度、休假制度等都以法制化的方式,组成一套管理制度。

三.私学

   古代私学依其学习文化知识的程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小学与大学,即初等私学与高等私学。

继承前代私学传统:自主办学,聚徒教授,自由求学。

适应时代需要私学的发展:私学办理趋于多样化,私学的地区分布更广泛,私学规模有所扩大,私学传授内容趋于专门化,私学自选教材更加丰富。

私学的职能与历史地位:承担起初等教育的任务,补充官学单一化的不足,为科举选拔不断输送人才,维系文化的传承学术,创新的园地。

 

6. 

.文教政策第一,重文第二,尊孔崇儒,重整封建纲律伦常第三,提倡儒佛道融合,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官学教育。宋朝先后发动了三次兴学运动,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设立了武学、画学、道学等新型学校,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学田制度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对象的等级限制放宽,满足了庶族地主阶级的要求。官学教育管理体制和体系进一步完备。官学设科进一步加强。官学教育经费的确定,颁置学田。官学私学和书院相辅相成。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重视,并力求使之协调一致。对地方官学给予高度重视。设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委派专人负责。选派或自择合格人员任教。转拨学田,保证办学经费。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升补太学,建立起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联系,调动士子入地方官学的积极性。

.蒙学当儿童开蒙之际及时施以正当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重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熟读牢记。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十分注意生活仪节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宋代的蒙学教材有分类专写的倾向,伦理道德、历史、诗词歌赋、名物制度、自然常识渐有专书。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大大加重。农工商各行各业知识和技能组建充实进蒙学教材。注意采用传统的教材,又重视教材的更新。著名学者直接进行或参与编写蒙学教材。蒙学教材把以识字为主、传播基本知识和培养伦理道德规范紧密而巧妙的集合起来,注意体裁多样化。切合儿童的特点,善于将重大的政治要求与儿童生活日常结合起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记诵。

.书院制度南宋书院的勃兴主要表现在:书院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藏书、供祀、讲学。书院进一步制度化,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

南宋书院的勃兴是由于理学的发展促成的。南宋官学的衰落是直接原因。南宋科举制度的腐败是重要原因。佛教的影响。印刷术的发展。统治集团内部斗争。

  理学对书院的影响:学院的课程,祭祀制度,学规建设,藏书与刻书。书院对理学的促进: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


7. 辽金元

      文教政策:1.兴学设教以加速封建化的进程;2.发展教育以促进民族大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3.重才养士以增强国力。


8. 明、清初

一.文教政策

1.尊经崇儒,以程朱理学为文教的指导思想。

2.文治天下,以德为本。

3.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二.官学

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胄学校。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同时又是明朝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清朝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明创立)和积分法(元创立),设置管理监事大臣,实施分斋教学制度。

明朝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明清地方官学善乡俗育人才的教育目的;德艺律诰的教育内容。

三.蒙学

任务:蒙学的根本任务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它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办学体制:形式多样,种类齐全;普遍设置,普及面大;国家提倡,政府参与。

管理制度:宏观管理:扶持、诱导、控制;微观管理:经验型、随意性、开放性。

教育理论:适时施教,提早入学;去诱全纯,蒙以养正;顺其天性,导其发展;教养同道,严慈合一。

教材:1.重视汉字的特点;2.注意与日常生活联系;3.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

教法:1.识字教学。指物识字,卡片识字,书上识字,对比识字。2.写字教学3.读书教学。读书,背书,温书。重视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重视朗读的指导,强调先理解后记,提倡精读与博览相结合。4.作文教学。先放后收,多留少改。

传统语文教的主要经验有三条: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不断提高读书和作文的能力。 

四.书院

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一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明中叶以后书院兴盛起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明朝统治者内部盾激化;第二,科举腐败,官学衰落;第三,王守仁等著名学者的倡导。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期,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后期,书院得到很大发展,书院官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第二类,以学习八股文为主的书院;第三类,以学习“经”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第四类,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