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崇年专访:四合书屋里的历史情怀

 历史的正向 2018-03-22

(标题:以四合为书斋,以九州为情怀)

立体封面

《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立体书封

  首先恭贺《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出版问世,怎样来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

  阎崇年:近十年来,我在国内外一些地方做演讲,演讲的时间、地点、对象、场景不同,听众的年龄、文化、身份、职业不同,而演讲的主旨、内容、深浅、方式不同,这里精选了其中的十四篇。历史学者的责任,既有学术,又有普及,如鸟之双翼,不可偏颇。时代给予我了一个机会,为公务员、军人、学生、市民、工农、白领、企业家演讲,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进知识智慧,激发生命活力,给社会,给大众尽点绵薄之力。

  很多读者朋友对您在京都北四环的“四合书屋”颇感兴趣,能否再简单介绍下其中的含义?

  阎崇年: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侧重人物研究,发现历史上成功者很多,成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四合”,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止于至善”是《大学》指明的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大境界。具体说来,“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达到“四合”,达到四合是个过程,不断趋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阎崇年先生近照1

阎崇年先生近照

  在央视系统讲历史是您普及历史阅读的一项志业,付出很多,影响也很大,可我国现在的阅读现状依然不乐观。

  阎崇年:从2013年开始,花了一年半时间把几本有关讲坛录的书给做了,才算是我的第三个重要选择。阅读现状总体来说比过去有进步,全民文化素质总体提高了,为阅读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当下人的生活节奏太快,读书时间少,我国目前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是英明之举,立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从心里重视。

  您在《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康熙的读书之道,广大读者该从中学习哪些?

  阎崇年:康熙是一位读书学习型的皇帝。他的《庭训格言》即《康熙语录》,共有246条,其中41条讲读书学习。对于小读者而言,康熙的自强不息值得推崇,他小时候就失去父母,还患过天花,但他克服困难,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宏愿;对于中年读者来说,应该从书中了解康熙如何为了国家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而作为特定读者群的公务员从中会汲取营养,那就是了解康熙如何治国。

  有媒体总结您是跑向历史深处的“顽童”,我想这是在首肯您的治学精神。“顽”字是态度,“童”字是姿态,您觉得这么理解靠谱吗?

  阎崇年:我的理解是对历史要始终保持天真的态度,小孩的可贵之处是什么都不会,然后不停地发问。我现在这么大岁数,但仍然很好奇。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学者,就要不停地好奇,因为发现问题了才会有探知欲望。我热衷于积累和制作问题卡片,这样的卡片多了之后很多问题就会引刃而解。

  历史的探知往往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那么,您如何评判历史研究的细分化、专业化、专门化?

  阎崇年:胡适先生说:“考据一个字等于发现一颗星星。”中国历史学者的研究一般都专门化,分得很细,不像美国学者那样非常粗犷。美国一些中国历史研究者不精通汉语,也看不太懂中国古籍和档案,抓几条材料就能发挥他的想象精神演绎成一本书。中国的学者既有做考据的微观研究,又有宏观的研究。我曾写过一篇《张吉午与康熙顺天府志》,写的是张吉午跟顺天府之间的关系,我仅仅考证张吉午著的《康熙顺天府志》是不是孤本就花了17年,这就是微观的。你看黄河上游那么清澈,到了下游就变黄了,还有淤塞现象,此所谓宏观融贯之中有微观差异。历史研究总体来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也可以做成切片来研究,因人而异。

阎崇年先生近照2

阎崇年先生近照

  从您的研究经验看,您得出的最大鉴古阅世经验是什么?

  阎崇年:历史有正面的经验也有负面的教训。一个政权一个朝代,重要的发展机遇不是每天都有的,它带有阶段性,机不可失。慈禧就错过了一次机遇,光绪搞了个戊戌变法,然后她搞了个戊戌政变,慈禧死之前也想变法,但是时机错过了。所以说,改革一定要抓住时机,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

  学者和教育者应该如何走近历史的原生态,然后把严谨的历史研究变成历史知识的常识化试验?

  阎崇年:历史的形成包括历史事件本身、对史实的记载、对史料的解读,所以历史学家至少有三个职责,即记载、解读、论述。历史研究有很多术语,同行交流没问题,但是跟广大读者就不会完全畅通,一旦不畅通就需要解释,一解释就会影响到读者思考的逻辑,所以研究者自己要先对一个史实闹清楚,然后理清楚,最后讲清楚。一个战士就应该做到守土有责,一个学者应该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有坚守,然后才可以谈其他的。当代学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守自己的学术使命。

  研究历史需要您提倡的两项功夫:一是钻入,二是跳出?

  阎崇年: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研究首先得深入,但是钻进去还得跳出来,宏观地看这段历史,钻进去要客观,跳出来也得客观,一旦不客观,就会谬以千里。

  这么多年您好像一直饱受非议,不过它也像历史一样在钩沉中变得尘是尘,土是土,是非分明。对此您想说点什么?

  阎崇年:我并没有饱受非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清史学者指出我的某一个观点是不对的,包括在严肃的报纸和刊物上也没有出现过。网上倒是有一些说法,但它不是学术讨论。曾经网上还流传不怀好意的人总结的我的一些所谓语录,但是我自个都不知道,结果有报纸花两个版一条一条地核实,有根有据地回击了这件事。我认为网上一些人的片面理解、民族偏见等都不是学术讨论。所以说为什么要学历史呢?知道得多了,心胸就宽广了,眼界就开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