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鞠稚儒|元朱文创作中如何做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lq4g5lz4qdo6p7 2018-03-22

鞠稚儒:不是在篆刻中把印面搞烂,把古代的剥蚀、风雨留下的痕迹、人为破坏之后的结果,面目斑驳,甚至狰狞留在我们的印面上就叫金石气。而是要多在金石学中多探求古文字的营养,包括新的字形、结字方法、用笔方法、节奏感,使之转移到我们的篆刻创作中,这个才叫金石之气。

元朱文印边框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篆刻不管是任何的风格、任何的方式,边框都非常重要。咱们这几天在评述过程中,我也一直在用和印文一样的比重在说,边框很重要,它就像一个人的外在,长得很帅但是不修边幅,在人群中如果没有精准的谈吐,也显不出来个人的风度。边框是最后决定整方印气质的关键所在。早些年我在《书法报》写过一篇短文,关于印章边框的处理,那个时候有感触,而今天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元朱文印的边框处理,我觉得很简单,就是简单、整齐、划一,越精准越好,一定要准确、粗细一致,包括转折都要一致,但是边框的粗细一致要和印文相匹配。有几种风格,一种边框和印文相同粗细;第二种,边框比印文细;第三种,边框比印文粗。唐代的印里,有边框比印文粗的,印文刻得很流美、精细,边框是粗的,我觉得偶一为之也挺好看。还有一种是圆朱文印的边框,比如王福庵的圆朱文印,里面的字方折并用、粗细并施,有时还有大片的留白,因为字笔画多少的缘故,他不计较把印面填满,他完全就按照篆书的书写方法,对比地非常强烈,疏密之间给人一种非常自然地、跌宕的美感;在他的边框中,时有残破,会利用印文上的分朱布白、边框有粗有细,甚至有的边框带有封泥的意味;粗细不均,残破地很自然,这个也是边框的处理方法。要仔细分析各家各派在独特印风的基础上形成的制作特点。

展开剩余72%

在您的篆刻生涯中,谁对您影响最大?是什么原因让您钟情于工稳一路的元朱文?

我最早的时候学过邓散木,包括早期的韩天衡、李刚田老师发表的作品。最早期我对艺术的理解是这样:我觉得王福庵、陈巨来没什么,艺术就要打破常规,冲击我以往的观念,就得和常人不一样,包括书法、篆刻、画,我当时都是这么理解的。那个时候刚刚学是在学校的美术老师的教导下,强压抑心目中对艺术的渴望,向往向心目中“真正艺术”狂奔;再长大一点,我要开始追求“真正的艺术”了,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当代书画艺术作品选》,里面都是些“作怪”的书法,我觉得艺术就该是这样的。那时候我已经跟我老师学篆刻了,他让我临汉印,我就临汉印交给他,然后背后临邓散木,那时候就觉得汉印不好,在那时的观念里觉得汉印和王福庵、陈巨来一样,没什么。后来随着不断地深入、练书法,慢慢地就清晰了,就往汉印这边转了,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美,美得很含蓄、美得不暴露,觉得这个才更值得人追求,它是那么深邃、高级、纯洁。说到谁在篆刻生涯中对我的影响最大,那是--阅读,大量地阅读。古人云:善读书可以医愚,你只要通过不断地阅读,一定能治疗你的愚昧。

工稳一路只是我篆刻体式中的一种而已,我是东北人,喜欢东北菜,但是其他的菜系我也不拒绝。钟情元朱文的原因,是当我真正理解了传统的那种静谧、高雅的那种美后,我觉得我用这种方式更能表达我心目中想追求纯净、高雅、静谧、心外无物的美的所在。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更让我对这种艺术形式有种渴求。其实我的内心深处,渴求的不是这种艺术形式,而是这种生存状态。

您经常担任各大节目的主持人,主持得也很好,平时还要进行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您是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的呢?

及时转换自我,有效利用时间。那些是我的生存资本,这些是我的艺术追求。心态的及时转换很重要,面对不同的工作要有不同的心态,及时地调整自己,学会释放自己。学会释放自己就能在书法篆刻创作中展现自己,抓住自己的特点,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弱点。

王福庵与陈巨来都是近现代工稳派制印大师,在元朱文方面贡献和影响都在中国篆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您觉得他们两者之间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同吗?

王福庵的元朱文印是以他的篆书书写、书法功力、汉印取法为依托。虽然是元朱文,但是他也用汉印的平整、方正、敦厚的体式加以书写中篆书流美飘逸的特性来解决他字形上的一些特点。再加进了秦篆的一些方法,在细朱文的线条中不乏篆书的起笔、行笔、收笔、顿挫之美,以很细的线条展现了王福庵标准书法的特性,从而自开面目。

陈巨来的印,是建立在宋元朱文印的基础之上,在师承赵叔孺的元朱文印基础上,更加强化了赵叔孺在宋元朱文的结构的完美性,使之线条更加光洁瑰丽,而且在宋元朱文的体式上融入了现代人用印的需求意识,在实用上、整体的结构上(也可称为印面构成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的印风在引导了当代篆刻的新思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朱文创作中如何做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您觉得今后创新与突破的方向有哪些?

印有六美,其中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我们在判断一方精美的作品的同时,要求第一,印材美;印材是重要载体,比如吴昌硕在市场上的作品,一方很普通的青田石和一方田黄就不一样,甚至有时候人们会轻篆刻重田黄。第二是印材的雕工美(除平头章、素章外),雕工是锦上添花。第三是印文的内容美,一方纯洁无暇的封门青,我觉得就不能刻“勇猛精进”,不适合;用一个雕着貔貅或龙的钮就不合适刻“冰清玉洁”。另外,我们在刻制方法上也要到位,所谓的篆刻水平,包括了技法、章法、字法、边款的刻工美、文词美、章法美。这要多看前贤的边款作品的章法。印文刻得再好,边款没到位,也似美人敝目,白玉存瑕。

我觉得我们不能在主观上有急切创新和突破的想法。要创新和突破,深入传统的学习是前提,第一,认字、组词、造句、成文,这些要先解决,不过就这几点现在大多人都是欠缺的。咱们要建立在真正学者的基础上看待艺术,你的胸怀、眼界才能变得博大;我们怎么在此基础上变得更加高深?那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

最后,如果你对美术史论、书法史论、篆刻史论、整体的艺术史论有了解,甚至于如果你有闲情逸致,对于欧洲艺术、外国艺术也稍有涉猎,对比艺术之间的倾向、角度、民族,人性之间的不同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了然于胸,然后我们在这些众多的艺术流派中寻找自我,那个才是真正的目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