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从军征》为何“出门东向看”?

 三驾马车1966 2018-03-22

    《汉乐府诗》中有这样一首: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读到最后两句,难免会有疑问,为何出门要向东看呢?诗中的主人公是看什么呢?就此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在此,李老师查阅资料,几经思考后提出两种可能。

【望墓说】

   诗中乡里人的回答“松柏冢累累”当看做是虚写,委婉地说出老兵家里人都已死去,并不是老兵所见的实景。那么当老兵捡些野谷野菜做饭后,“不知贻阿谁”,此时他想到了家人,而家人自然已经作古,他只能出门遥望墓地,潸然泪下。

   先秦两汉时期,穷人居左,富人局右,由此老兵自然是住在东边。此外,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古诗十九首》中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据此,诗中“出门东向看”的方位实际上是看“东北”方的墓地。

 

【望募说】

   诗中开头提到“十五从军征”,根据当时的征兵制度,十五岁并不是强征的年龄,也许老兵当时是为求一出路而去当兵,还怀有杀敌立功、衣锦还乡的愿望。

   只是六十五年过去,白发还乡,一无所成,家又空无一人,如此再向当时征兵的地方看去,想到“当时的征兵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早年的踌躇满志化为泡影,怎能不落泪?

   《汉乐府诗》中《东门行》中可以看出类似义无反顾的形象,可以算是此说依据。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