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临床28种病脉(四)

 万物和合 2018-03-23
散芤伏牢革动疾

(二十二)散脉
1.俘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弄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俘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
2.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3.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俘大无根,至数不匀。
《濒湖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
【相类诗】
【主病诗】

(二十三)芤脉
1.俘大中空,如按葱管。芤脉的脉象特点是应指俘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俘、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2.常见于大量失血、伤阴之际。
3.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濒湖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
【相类诗】
【主病诗】

(二十四)伏脉
1.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显。伏为深沉与伏匿之象,伏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管博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隐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时俘取、中取均不见,需要着力直接按致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2.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3.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
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濒湖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
【相类诗】
【主病诗】

(二十五)牢脉
1.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者,深居于内,坚固牢实之义。牢脉的脉象特点是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2.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3.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当属危重征象。
《濒湖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
【相类诗】
【主病诗】

(二十六)革脉
1.俘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豉皮。革脉的脉象特点是,俘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革脉与芤脉虽均有按之豁然中空之感,但革脉为俘弦而硬,如按鼓皮;芤脉为俘虚而软,如按葱管。
2.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3.因精血耗伤,脉管不充,正气不固,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以致脉来俘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绷急的鼓皮,有刚无柔,此为太过。为无胃气的真脏脉,多属危候。
《濒湖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
【相类诗】
【主病诗】

(二十七)动脉
1.见于关部,滑数有力。动脉的脉象特点是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故《脉经·卷一》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2.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
3.惊则气乱,痛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阻滞。故因惊、因痛致使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乘乱,脉行躁动不安,则出现滑数而短的动脉。
《濒湖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
【相类诗】
【主病诗】

(二十八)疾脉
1.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搏每分钟120次以上。
2.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3.若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之候,可见于外感热病之热极时。若脉急而弱,按之不鼓指,多为虚阳外越,元气欲脱使然。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为平脉,不作病论。
《濒湖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
【相类诗】
【主病诗】

另:二十九大脉
1.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大脉的特点为寸口三部皆脉大而和缓、从容。
2.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3.健康人见之,为体魄健壮的征象。疾病中若脉大,则提示病情加重,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大则病进。”脉大而数实者为邪实;脉大而无力者为正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