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研究】清代书法流派略述 ■王忠敏

 耽读斋 2018-03-24




清代书法流派略述


■王忠敏


  晚明的美学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奇”(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此论主要是受晚明一位重要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追求内在真实的自我,对晚明的艺术影响巨大,具体说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应该是亦步亦趋地模拟古人,而是要自然地表现。“奇”的目的和使用也有所不同,表现在书法方面就掀起了一场张扬个性的艺术运动。晚明书坛上的这种尚“奇”书风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在一夕之间消失,清初书法风格基本上是晚明的延续,延续者主要是前明遗民和“贰臣”,这就是清初浪漫派书家。“浪漫”亦作“漫浪”,最早源于中国,《新唐书·元结传》云:“又漫浪于人间,得非鳌龋乎?”就浪漫主义的美学意义而言,是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争取个性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潮,明末清初书坛保守与革新、恋古与创新相互激荡。在王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大胆求变、勇于革新甚至追求狂怪的书家,继而筑成清初书坛之浪漫书家。继浪漫书风之后,乾隆时,赵孟頫书法深受统治者的青睐,学赵书者灿若繁星,刘墉、王文治、张照等书家驰骋书坛,帖学书法水平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到清代中晚期,碑学书法开始萌芽,到清末达到鼎盛,成为书坛主角,这一时期的书坛基本上是碑学书法一统天下,“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传统帖学,在笼罩书坛一千多年之后,终于山穷水尽,一蹶不振了”(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三题》)。当然,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严重,帖学书法在此时并未消失,只是当时的书家们把眼光重点转向金石考据了,而帖学书法却少有人问津。

        

  一、清代书法发展的简要脉络

  清初书法基本是在继承晚明书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康熙年间,整个书坛基本上是在董其昌书风的笼罩之下,局限性就是书法风格基本上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情况;到康熙末年,这种风气才有所转变,一些书家开始不满足于单纯地学董,书家们开始为书法寻找新的出路,他们有意突破董氏的藩篱,追求书法取法的丰富性。乾隆时期,皇帝于书法方面欣赏的对象由董其昌转为赵孟頫,于是书坛上出现以取法赵孟頫书法为主的潮流,兼学晋唐诸家,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此时帖学书法水平达到最高峰。帖学书法经过乾隆时期的鼎盛之后逐渐开始没落,碑学书法逐渐崭露头角,并登上书坛舞台;到了清末,碑学更是广为流传,碑学书法崇尚豪放大气,笔力雄强,沉着端庄,这种特点、要求与大众的心声相一致,碑学书法更是被大众所接受。

  二、清代书法的主要流派

  清顺治元年(1644年),大清建国,此时的书法基本是由明末降臣、遗民浪漫书家传承过来的。浪漫派书法成为清初书坛的主流,浪漫书风可以追溯到明初以陈璧、张弼为代表的狂草书风,中期由徐渭等人传承,到后期由王铎、傅山等人继承和创新,成为明末清初一种有重要影响力的书风。继浪漫派以后则是帖学派,碑学派是后来兴起的。刘恒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对帖学和碑学作了阐述:“‘帖学’指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由于这一风气是在宋代出现的《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刻帖的刺激和影响下形成的,故称‘帖学’。……‘碑学’则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1.浪漫派书法

  明清易代,一些汉族官员、士大夫采取了投靠新主的办法,成为“贰臣”;然而也有一部分积极抗清,在反清复明毫无希望的时候,他们依然对新朝廷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隐居不仕,甘为“遗民”。以王铎为代表的“贰臣”也好,以傅山为代表的“遗民”也罢,他们大都擅长书法,更是旧有传统的拥护者和传播者。王铎等人在清廷为官,虽被委以官职但没有实权,得不到重用甚至被排挤,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并未得到发挥,无奈之下他们才潜心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用继承前明浪漫书风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傅山等人一直受儒家思想影响,当满族成为国家统治者的时候,这个群体无论从个人良心还是社会责任感上都受到很大的刺激,这样势必对其书法艺术思想产生影响,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在挥毫染翰之际,将自己的情感意象融入到书法作品当中,以晚明浪漫书风为基础创造出瑰丽奇异的书法风格,来表达自己忠于前明和不与清王朝合作的决心。这一群体是晚明书风的拥护者和继承者,他们毫不顾及当时的时代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坚持弘扬晚明书法,即使是创新,也是以晚明的审美为标准,这样一来,晚明浪漫书风在清初书坛上就得以暂时地延续和发展。

  清初书坛,浪漫书风风靡一时,书家们继承晚明浪漫手法创作出不同凡响的书法作品,各具特点,用书法来表达内心世界的复杂,在创作的时候更加专注于自我特点的强化和发挥,作品个性强烈,然而这种书风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清初书坛浪漫派书家群体,堪称清代书坛的奇葩,这些书家利用书法来发泄内心的苦涩、悲愤等复杂的心情,他们的书法作品饱含书家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经历化作笔墨语言,抒发个人的真实感受,正是这样,浪漫书风才得以发挥到极致。虽然浪漫派书法在清代书坛延续的时间并不长,而浪漫派书家敢于创新与探索实践的精神却不容忽视。当然也是由于时代成就了他们,浪漫派跻身于清代书坛的帖学派和碑学派之间,独具特色,在清初书坛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张照 行书莫放最难七言联


  2.帖学派书法

  据目前的史料来看,现存最早的帖产生于西晋,是陆机写给远方友人的信札《平复帖》(距今有1700多年),素有“天下第一帖”的美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

  康熙时期,朝廷内外学董书的人非常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康熙末年才逐渐转变,董其昌书法固有的缺陷再加上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学董书的单一,到了乾隆朝,书坛的取法对象由董其昌逐渐转向赵孟頫,一批书家在学习赵、董书法的基础之上,开始取法唐、宋诸名家,以张照为首的书坛有识之士开始扭转书坛董书极度流行的风气,加之乾隆皇帝推重赵孟頫书风,书家们意识到董书的弊病和学董的单一,并身体力行,积极地探索和发挥,着意突破董书的藩篱,从单纯地学董开始转向学赵孟頫书法,并扩大取法范围,大大地丰富了清代帖学书法。在这一时期帖学书风的转变过程中,张照的创新实践当居首位。张照在学习董、赵的基础之上,取法颜真卿、米芾等书家,大胆革新。以张照为首的书家们深深地理解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真正地感受到时代气息,而后把这种理解转化为物化形态表现于书法上,形成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清代帖学书法艺术,并带动了一大批书法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清代的帖学书法水平也达到了最高峰,盛极必衰,经过乾隆盛世之后的帖学书法逐渐开始衰落,碑学书法开始兴盛。道光以后,书坛基本被碑学所笼罩。

  3.碑学派书法

  最早的碑刻应该是在秦代,秦刻石凡六:峄山、泰山、琅琊、之罘(fú)、会稽、碣石,正式以碑命名。到了清代中晚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碑学,碑学实质上也就是讨论那一时期书法的关键词,而碑学也成了康有为发明的新概念:“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

  碑学的兴起有两个原因:一是清代中晚期士人的注意力转向了考据学,考据学的兴盛直接带动文字学和金石学的发展,这样一来对于书法取法也有了一定影响。书法取法的改变直接带动审美的转变,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秦汉刻石、南北朝摩崖造像和唐代碑版进入这一时期的书坛,为这一时期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此时书法风格与法帖截然不同,尤其是这一时期搜访金石碑版活动比较盛行,这一活动在某些方面也促进了碑学从金石考据学中分离出来,为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碑学派书法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二是清代中晚期中国内忧外患,国人要求自强,而以雄强浑厚为主的碑学书法自然成为书家内心强烈要求国家强盛的首选。碑学书法在清朝末年发展到鼎盛,一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派书家脱颖而出,在各种书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派书家为了寻找符合当时时代要求和大众审美的书法语言,他们从魏碑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努力创新,张扬个性,最终形成了厚重雄浑、粗犷自然、朴茂雄起的碑学书法风格,这也是清代书坛的一个重要流派。碑学的兴起虽然打破了帖学在书坛上的霸主局面,然而并不是取而代之,碑学和帖学之间虽有竞争,也有交融。需要指出的是,讨论清代书法尤其是碑学和帖学的关系时,由于受晚清康有为的抑帖扬碑的影响太大——“北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皆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盛也”“……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导致的结果就是帖学派书法的影响力显得没有那么大了。其实不然,此时的帖学虽然被碑学的名声所掩盖,但并没有消失,仍有一部分书家坚持帖学的探索与研究,虽然成绩不如从前,但这些书家坚持继承传统帖学的精神亦值得肯定。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