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ZGGDWWZS 2017-03-01

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何绍基无疑是清代学术界、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其在经学、小学、金石学以及诗学等领域建树颇丰。他于经学,问学阮元、程恩泽、李兆洛、刘逢禄等人;于金石稽古、古书校雠、小学考据,则与许翰、苗夔、俞正燮、徐松等人;于诗学,常和魏源、姚莹、梅曾亮、龚自珍等人切磋,更是宋诗派的中坚人物。林昌彝谓其“于学无所不窥,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凡历朝掌故,无不了然于心。”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其实,从书法史角度审视,何绍基注定是清代书坛的大家。其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善;且力求古意、碑帖融合;继承阮元碑学理论;续行邓石如师碑的实践;独创回腕等。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其实,何绍基对当时的书坛以及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对行草书的突破和变革,而历代学者对此论述基本一笔带过,本期书扬文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清代的书法大师何绍基的行草艺术成就。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从清初一直到乾、嘉,期间的确不乏一些楷书、隶书、篆书大家的出现,但在行草书体上却没有出现一位标新立异的大人物。像王铎、傅山属于晚明入清的书家,其主要书学观念是受明代书风影响,所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清代书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清代初、中期受赵董书风的长期影响。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可以说有清一代,赵董书风占据了书坛大部分时光。康熙帝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乾隆帝则推重赵孟頫的书法,两位帝王又亲自研习,因此上行下效,世人皆学赵董书体,以至于清代书坛被元明帖学占据了百余年。到了后来举子为了科考应试,皆习方正、乌黑且大小一致的馆阁体,这无疑让书坛死气沉沉。行草书无法跳出赵董的樊笼几乎让当时的书法处于停滞状态,如康熙帝的老师沈荃,其书法深得赵董余韵,但始终无法形成自家面貌,确是遗憾。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而世人都取法元明,其结果必然“仅得其下”。这种取法不高导致古意全无,且赵董书风最大的弊病在于柔媚与靡弱,故后学者的行草书骨力不足应是通病。又因清代刻帖过于泛滥,反复摹刻,导致古法殆尽,已不见古人风神。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何绍基虽然是碑派书法大军中的一要将,但其对包世臣以及包派弟子的所谓的“碑派”并不迷信,其甚至对固有的碑学观念加以修正。 的清代书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清代初、中期受赵董书风的长期影响。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何绍基改革行草书的念头是出于对帖派书家沉浸在赵董书风而无法自拔,以及碑派书家或师刀过重、或篆隶独擅等现状,他坚持以唐碑为主,兼融汉碑意味,中锋运笔,达到行草书既现古茂气韵,又不失流动风情,他以实践最终取得了成功。何绍基行草书改革的成功就在于他将碑帖相融。碑,古朴却难以韵胜;帖,流动却容易媚俗。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何绍基认为李邕书上绍北碑,气势如“干将莫邪”,又言“《麓山寺碑》之遒劲,《李秀碑》之肃穆,《卢正道碑》之精丽,《灵岩寺碑》之静逸,‘龙兴寺额’四大字之雄厚”,也就是李邕书法有“遒劲”、“肃穆”、“雄厚”的北碑气态,但又有“静逸”、“精丽”的南帖之韵。故其后云“北海书,于唐初诸家外自树一帜,与鲁公同时并驱”。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正是有着行草书改革的志愿,何绍基尝试着打通隶书与行书的关节,将汉碑的古意注入到流动的行书中,使得行书具有古朴流美二者兼具的新面貌。如果说何绍基对于中国书法的意义是什么,他对书法的意义就在于能打通碑与帖的隔阂,将两者截然相对的风格融为一体,兼具二者优点。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何绍基行草作品欣赏

李邕书法系王书一脉,而其以行草书最擅,他最大的开创就是将行书入碑,在其之前刻碑基本采取篆书、隶书或者楷书,从未有行书入碑的,李邕是开创者。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何绍基所说的“独树一帜”和“法门一变”。博古通今、名标青史,清代碑帖结合的一代书法大师

颜真卿 祭侄文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