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绍基:碑帖融合的开路先锋——专访著名书法家伍昭富先生

 鸿墨轩3dec 2014-03-29

何绍基:碑帖融合的开路先锋

——纪念何绍基逝世140周年重庆书画艺术网

专访著名书法家--伍昭富先生

 
    ▲重庆书画艺术网:何绍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大家,有人誉其为“清代书法第一家”,尤其是他的创新具有开创性意义,当之无愧为碑帖融合的开路先锋。您对他的艺术成就作何评价?何绍基哪种书体成就最高?
    伍昭富: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个时代。至中期,碑学兴起,晚期盛行。碑学的倡导,崛起,改变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书法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涌现了一批成绩卓著的书法大家,何绍基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碑帖两派的熔铸而又诸体全面发展上,他是开路先锋,是典范,是楷模,堪称“清代第一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碑、帖的融合上,后来有些人也取得过好的成绩,但,都未超越何绍基。
    何绍基很有天赋,在学识修养上非常全面,在书法方面,篆隶楷行草(除狂草外)样样精通,都有创新,成绩斐然。楷行草中融入篆隶,篆隶中融入行草书,他的各体书法,都很好地体现出了碑帖融合的思想。在诸体中,相对比较还是行草书成绩最大,尤其是他的日记、信札、册页、楹联等代表着它碑、帖融合的最高水平。四川何应辉在一次看稿会上,曾对我说:何绍基书法最好的是他的日记、信札、册页。我完全赞同何先生的观点。

何绍基:碑帖融合的开路先锋——纪念何绍基逝世140周年重庆书画艺术网专访著名书法家伍昭富先生
(何绍基书法四条屏)

    ▲重庆书画艺术网:您浸淫何绍基书法20余年,是何原因让您对何绍基书法情有独钟呢?
    伍昭富:用“情有独钟”来评我对何绍基书法的热爱是很恰当的。我的的确确是何绍基书法艺术的追随者。我学书的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6至8岁,在外婆家读私塾,始学柳公权楷书。在小学至中专阶段,断断续续临习柳体和颜体。1963年参加革命工作后,受四川省机械厅一先生的影响,对隶书产生兴趣,从而学习汉隶。直至1995年前,业余学书,多学汉隶诸名碑,同时穿插临习金石秦篆和清人篆书,还穿插临习颜鲁公《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怀素《小草千字文》、米芾、智永等行草书以及北碑《郑文公碑》,在这段时间里,80年代至90年代初,把心思集中到了参与组建发展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的工作中,放松了对毛笔书法篆隶的学习,虽在坚持,但精力不集中,进步不大。从1995年起,放弃了硬笔书协的工作,把学书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学习何绍基行草书上,兼习北碑、晋人小楷和汉隶、金石文。学何绍基,实属偶然。当时,回过头去看篆隶学习,成绩不大,誓改写行草书。行草书学谁?是坚持学颜、米、怀素还是另辟新径?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何绍基留蜀墨迹》。于是开始接触何绍基书法。开初,对子贞书不理解,看不懂,觉得用笔怪怪的,作品不“规矩”,兴趣不大。正在这个时候,全国大兴明清书风,我为顺应潮流便接受了何绍基书。临习不过半年,学何行书作品竟然入选了中国书协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行草书大展。这是我第一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书展,在展览中还得到沈鹏先生的肯定,对我的震动极大,使我看到了学何绍基书的前景,从而坚定了学何绍基书的决心。我一直坚持学习,从1996年到2002年,我用学何书创作的行书作品投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种书展,包括“国展”、“中青展”,各类单项展,近乎投一次稿,入选一次。参加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几次入选并获银奖等。在参加重庆直辖市后的市书展中,第一、二届分获一等奖、市奖,获重庆市首届书法艺术奖等。这些都证明,我学何绍基书,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我学好何书的热情。书法史告诉我们:再天才的书法家,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位书家或一种经典,作为一种精神依凭,或作为一种技术学习的对象,在自身的笔下一直书写着。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书家不带着传统的印记而来,就看不到一种精神和技术的来源,会让欣赏者的欣赏无法安放。优秀的书法家就是把一种经典写活了,写透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可能就建立起来了。作为缺乏天赋的我,选准一位书家和他及他追求过的经典学习,这是学好书法的前提。这个书家,这个经典正是何绍基书和他学过的经典。不管“跟风”如何风靡,我都坚持学子贞,不动摇。

    ▲重庆书画艺术网:何绍基哪些方面对您影响最大?
    伍昭富:一是他的包容思想,即碑帖融合的思想。子贞学书最先学颜真卿,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其老师阮元影响下,也尊起碑来。但他没有以碑贬帖,而是千方百计地把碑与帖融合起来,创作出一种崭新的书法风格,这是何子贞书法大成的首要条件。二是创造精神。首先在用笔的方法上,创造前无古人的“高悬回腕”执笔法,改变了传统的执笔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新的艺术效果。三是篆隶楷行草(除狂草外)全面研习,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都有创新,都有自我面目。四是运用篆隶用笔参入楷、行、草,又把楷行草,尤其是行草的用笔参入篆隶,极大地丰富了各种书体的内涵,让各体书法面目一新。五是在用笔用纸上的选择。何绍基在用笔上,选长锋羊毫。在用纸上,虽不挑剔,什么纸都可用,但还是偏爱毛边纸一类比较粗糙的纸。用笔选择也好,用纸的选择也罢,目的都是追求“苍辣”、“迟涩”的艺术效果。六是一生勤奋,全面修养。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史,靠两种精神支撑着,即创造精神和人文精神,碑学体现创造精神,而帖学则更能体现人文精神,碑帖结合,没有人文精神的全面修养,没有一生勤奋,敢于和善于创造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何子贞的学识修养,一生勤奋是当代书法家的楷模。

    ▲重庆书画艺术网:范国明先生曾评价您的书艺具“五胜”,即力胜、情胜、势胜、奇胜、韵胜。在书法创作艺术(创作技法)方面,何绍基对您哪些方面影响最为深远?您吸纳、继承、发展了何绍基的哪些书法创作技法?篆隶入行草有何优缺点?
    伍昭富:范国明先生评我书艺具“五胜”,即力胜,情胜,势胜,奇胜,韵胜。实际上是范先生用子贞书的五大特点来鞭鞑和激励我,其用心良苦。何子贞“高悬回腕”足见其力胜;何子贞在创作和临帖中所参入的情感,足见其情胜;何子贞“行书以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书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衔环勒马,意态超然”足见其势胜;何子贞恪守“横平竖直”,从平实中生出险妙,横不求平,竖不求直,使书劲险欹侧,变化万千,足见其奇胜。子贞用笔遒劲,注意气韵,不以分布为工,而以圆润婉遒见长,笔墨古拙而有奇趣,字形不计工拙妍丑,而追求点画上的苍劲凝重,参差错落,足见其韵胜。
    何绍基书最突出一点就是篆隶入楷行草,楷行草入篆隶。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是篆生隶,隶生楷行草。篆隶入楷行草,实际上,何绍基是在追根溯源,取高古之法,书写楷行草,使楷行草朴拙,苍辣,迟涩避滑,厚重遒劲。曾有人讲过,没有篆隶笔意的楷行草书,不是好的书法。二王书法,诸遂良书法,颜鲁公书法等等,书中无不内含篆隶笔意。何绍基从中领悟了篆隶入楷、入行、入草的内涵而发展之。何绍基又反过来,在篆隶中参入行草用笔,改变了篆书和隶书呆滞的面目,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篆隶入楷行草,虽缺少了帖书的“清逸”、“妍美”之气,但更显拙朴、金石气韵。

    ▲重庆书画艺术网:您对何绍基创造的“回腕执笔法”作何评价?他的独特执笔方法对书法风格产生哪些影响?您为何坚持您的传统执笔法?

    伍昭富:何绍基能开碑帖融合的先河,独创的“回腕执笔法”帮了他的大忙。所谓“回腕执笔法”,他在跋《张玄墓志》时曾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褥也。”说得通俗一点,“回腕执笔法”就是高悬臂肘,臂与腕平,然后回腕,握笔对胸,写字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锋正。这种执笔运腕方法,应当说是不合人体生理的,十分吃力,每写一次字都要出一身大汗。其优点是能气力贯注于腕臂之间,可使精神高度集中,无其他杂念。笔锋完全垂直于纸面,是一种心到、眼到、手到的绝对中锋态势。它保持了中锋入纸,又略带颤掣,从而产生“生拙”、“迟涩”的金石味和碑趣,避免了一味平直光滑的现象。
“回腕执笔法”是何绍基书写的主要执笔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执笔方法。在何绍基的墨迹中,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日记、信札、行草、小楷,何绍基还善画。这些,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高悬回腕”来书写,而是采用了传统的执笔方法。
    何绍基在择纸用笔上,也很考究。何绍基平身多用长锋羊毫,长锋羊毫弹性不及其他毛笔,然吸水多,且不易调停。但驾驭得法,写出来的字苍劲有力,无流滑之态,最能体现北碑的那种古朴,浑厚、铿锵有力的风貌。在比较粗糙的纸上写字,则是何绍基平生书法的另一种尝试。一般书写,何绍基多用生宣,并不择纸。但在他的传世作品中,有相当的是书写在毛边纸和粗糙的纸质上的,多了“苍”、“涩”意味,纸涩则墨涩,墨涩则字涩,苍辣。这种“苍”、“涩”味,恰到好处地体现出金文、北碑的气息。
    我在学子贞书中,没有采用“回腕执笔法”。这是因为:在学子贞前,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执笔法;再则,我右手手腕脱过臼,以致残疾,想回腕,却没有了回腕的条件。苏轼早就讲过“把笔无定法”。何况子贞用笔也不是一种方法。书法的成功与否,不全在某种执笔方法,应因人而异,关键在指导思想,选准书家,选准经典,勤奋一辈子,学深、学透。

    ▲重庆书画艺术网:您的书法风格与何绍基书风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何独特之处?
    伍昭富:既把何绍基作为我学书的书法大家,我就得在学书的过程中,把他的书法尽力学深、学透。二十年过去了,回头来看,既未学深,更没学透。在碑帖上有融合,然而,仅仅是开始;在各体书中,跟着子贞的学书路子,临习他临过的篆、隶、碑、行、草,但不及他全面、深入。在篆隶用笔参入楷行草,追求书法的金石气和“苍辣”、“枯涩”,劲险欹侧、多变化方面,尚属实践阶段。一句话,在学何绍基书上,只能说,才开始入门,要进得去,出得来,形成自我面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老天爷不一定再给我机会,就算老天爷再给我时间,我没有何绍基的天赋,没有何绍基的学养,没有何绍基的创造精神,再勤奋,也摆脱不了古人的藩篱,独出新迹。

    ▲重庆书画艺术网:据您所知,在何绍基书法诸多临习者中,有哪些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您对他们的艺术成就如何评价?
    伍昭富:学习何绍基的人有,但不是很多。碑帖熔铸的观点,还不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就是学何绍基的人,目的不同,也是各取所需。与子贞同时代的人,如赵之谦,在学子贞行草上下过工夫,然为我所用,其行草虽也有一定特色,但没有更进一步。近现代人如齐白石、郭凤惠、李一氓、林散之、沙孟海、舒同,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杨超等,他们都受过何绍基碑帖融合思想的影响,学过何书。其中,郭凤惠、杨超,学到了子贞书的形,缺子贞书的神,“未越雷池一步”。唯舒同学子贞书,突破子贞书中某一点,有创新,而自成面目。但在如何做到多肉不肥,肉中含骨,墨气华滋,线条弯曲不弱,苍涩,诸体皆善,文气等方面,都无法与子贞相比。
    当今,学子贞书者,不是很多。有如舒同、李一氓、郭凤惠、杨超水平者,却不见其人。可见,碑帖融合的思想要深入人心,彻底改变碑帖对峙的局面,是一个极其久远的过程。不是当下和以后几代人就可实现的目标。

    ▲重庆书画艺术网:有人将何绍基的书法称为“何体”,对此您作何评价?您认为何绍基书风具有哪些特点?对现当代书风产生了何种影响?您对何绍基坚持的“碑帖融合”作何评价?“碑帖融合”派会否成为当代书坛的主要流派?

    伍昭富:将何绍基书称为“何体”,虽无可厚非,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不可能像称颜、柳、欧、赵那样响亮,得以最广泛的认同、传承。首先,颜、柳、欧、赵属帖学范畴,是他们撑起了帖书的传承、发展、壮大,而一统天下,无人可取代。再则,称颜、柳、欧、赵体,主指他们的楷书。而楷书,有严格的用笔法则,人们当楷模来学习。要学好书法,必须至少选其中一体学习。“何体”主指何绍基行草书。而“何体”是碑帖融合的新产物。在碑帖两大派对峙的情况下,要想有更多的人理解和学习,还需要长久的努力。我想,真正到了那个时候,人们会像顶拜颜、柳、欧、赵一样,顶拜“何体”,学习“何体”,发扬光大,传承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帖学排斥碑学的现象仍是突出的。所谓“回归传统”,实际上人们理解为是回归帖学。片面地认为帖学才是传统,碑书只不过是“民间书法”罢了,就当书法展厅看,二王书风一统天下,已到千人一面的地步。碑书,尽管在清中叶以后,渐兴,发展迅猛,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影响及于全国,以至达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程度”在“回归传统”的口号下,尊帖排碑的现象是严重的。但不管怎样,碑书在展厅里仍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作品不多,但它们与千人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极大反差,更吸引人们眼球,震撼人们心灵。雄强的中国,需要雄强的书风。实践告诉我们,碑帖两派并峙共存,不可动摇。谁要成为主流书风,吃掉对方,不再有可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史,靠两种精神支撑,即创造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碑学和帖学恰好分别代表了这两种精神。
    碑帖融合,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趋势。但,要在短时间内成为当代书坛的主要流派,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碑帖融合”虽然有了何绍基这个开路先锋和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人物,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帖派的保守和排它性,绝对不会让“融合”者舒舒服服地成长、壮大、发展起来,阻力依然重重,要冲破阻力,只有随时间的推移,认清“碑帖融合”的发展趋势,有更多的人参加探索、实践,最后才能成为气候,成为新型的一派书风。

 何绍基:碑帖融合的开路先锋——纪念何绍基逝世140周年重庆书画艺术网专访著名书法家伍昭富先生
(伍昭富书法)

   伍昭富简介:

   伍昭富,艺名冬生,1941年12月生于四川省泸州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九龙坡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九龙书画院副院长。

    自幼酷爱书法,初学柳、颜,后习汉魏碑刻、帛简、木牍、金石篆文、隋智永、唐张旭、怀素、颜鲁公,宋米芾,清人何绍基,近人于右任行草书以及钟繇、二王小楷。研习何绍基行草尤勤。国画主要学吴俊卿,石涛,徐青藤傅抱石,八大山人.山水,花乌并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