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色南京 长江之滨崛起的新高地

 弘净 2018-03-24
    时间:2012-08-20

  “再往前,就是地铁3号线市政府站,在修建过程中,为有效保护行道树,全市共召开了41次会议,并出台了一部规定。”刚拐进北京东路,同行的南京市“创森办”工作人员便讲起了“绿评”的事情。 

    2011年,南京市政府为更好地把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特别出台了《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树木移植、保护咨询评估规定(暂行)》,成为中国包含公众参与的市级管理办法。 

  “本身为百姓做事,为城市发展做事,因此一定要让百姓满意,让城市可持续发展。”南京市市长如此解释“绿评”。他认为“绿评”的过程可以让决策更加科学完善。 

    事实上,随着“绿色南京”的实施,南京市政府连续制定颁布了《南京市森林消防条例》、《南京市林地管理条例》,还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南京市生态绿地保护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控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尤其是义务植树服务中心的成立,为全市民众履行义务提供了新的途径。每年有近万人参加认建认养认管活动,既有效地保护了绿化,又提高广大市民绿化意识。 

  “当然,与培养祖国未来的希望而言,这只是‘绿色南京’建设硕果的一朵浪花。”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可贵的是,逐步增强生态意识的市民,尤其注重对下一代的生态教育。 

    记者在地处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的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馆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点。去年生态文明教育馆接待人数超过32万人,其中未成年人占半数以上。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场馆管理处副处长唐志强说,加强青少年生态教育,使其从思维方式上思考生态问题,进而推广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记者从场馆的留言簿中看到,一位家长在参加了“万名儿童生态之旅”活动后,感慨地写道:“在这里,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课堂里没有的知识,促进了他们的心智健全,而‘绿色南京’也由此实现了新的跨越。” 

    地标 南京市的绿色符号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习惯于“急行军”的中国人来说,“慢城”是否乌托邦? 

    8月2日,记者到高淳县桠溪镇采访,一进入“生态之旅”的主干线,眼睛便被四周的景色所吸引:浓郁或者青翠的绿色,从山顶一倾而下,绕过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缓缓流入山脚的小河,颇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桠溪是我国目前的‘国际慢城’,也是‘绿色南京’建设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南京市“创森”办相关负责人解释,“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有休闲的绿色、散步的空间,还有绿色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国内鲜有人知的“慢城”概念,在西方已经流行了10年。根据“慢城”运动联盟的规定:“慢城”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的具体规定。截至2011年底,全球共有135个城市获得该称号,在亚洲国家中,只有中国、日本、韩国有“慢城”。 

    在国际性大城市战略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意境的地方如何与之并驾齐驱?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安得其所? 

    高淳县农业局局长王正深笑着说:“高淳是南京的‘工业不开发区’。当然,重视生态,打造‘工业不开发区’,并不是说高淳不重视经济建设,2011年,桠溪镇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 

    据了解,在“绿色南京”建设的进程中,高淳对各乡镇实行了差别化考核,以工业发展为主的乡镇考核绿色GDP,以森林旅游、生态保护为主的乡镇则不考核GDP,这种考核方法使高淳在告别政绩唯GDP方面走在了南京甚至江苏全省的前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