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微信成瘾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

 NA小米926 2018-03-24

 

本文由《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李艳、姚佳佳、许丹莹

摘要

 

微信作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社交媒体,已极大程度地深入并影响着使用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为微信使用的重要主力军,大学生使用微信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成瘾水平是否较高?哪些因素影响其微信成瘾水平?从981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微信成瘾水平整体并不高,但不同性别、专业背景、受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微信成瘾水平有显著差异,且微信使用时间越久,好友以及参与微信群、关注公众号数量越多,微信成瘾度越高。另外,大学生微信阅读行为对微信成瘾水平无显著的直接影响,但它能通过交互行为和创作行为间接影响微信成瘾水平;交互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显著负影响,创作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显著正影响。预防大学生微信成瘾,可以通过高校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空间改造、社团/俱乐部活动创新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校内外/课内外活动的机会,减少其对手机和微信的依赖与成瘾可能;通过高校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引导大学生优化使用微信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等。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社交媒体;成瘾水平;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从2011年诞生至今,微信已从最初的社交通讯工具成长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平台,微信在海内外华人社交传媒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而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6.92亿,占网民总体的92.1%,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6.68亿,占手机网民的92.3%,微信朋友圈使用率达84.3%,用户渗透率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作为行业第一应用,微信已覆盖68.04%的移动智能终端,且通讯社交全天活跃度普遍较高,凌晨时段活跃度不减(Talking 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2017)。


2016年微信团队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1)微信用户中男性居多,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2)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微信用户占比最高,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3)朋友圈更在意“生活信息流”,文章链接在朋友圈中的接受度低于图片、文字和短视频;(4)35.8%的微信读书用户利用碎片时间提升了自己的阅读量,超过1/4微信运动用户提升了自己的运动量;(5)微信红包是微信支付中渗透率最高的功能,超过六成微信用户使用过微信生活服务;(6)社交网络成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过电脑和电视;(7)公众账号是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泛媒体类公众号比例最高,超过1/4(腾讯科技,2016)。


由此可见,微信已极大程度地深入并深刻影响着使用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人们对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依赖度快速提升的同时,社交媒体成瘾现象也日益凸显,过度使用微信带来的负面问题常见于各种媒体报道。作为微信使用的重要主力军,大学生使用微信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微信成瘾水平是否较高?哪些因素影响其微信成瘾水平?本研究旨在调研中国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了解他们的微信成瘾水平,为高校引导大学生健康、理性地利用这一流行社交软件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现状


“社交媒体成瘾”(Social Media Addiction)是近几年国内外心理和技术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也是继“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之后又一新的技术成瘾研究话题。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心理科学系的Andreassen教授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发表的诸多关于社交媒体成瘾的文章(包括理论与概念界定、测量量表研制、各类综述研究等)在该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并对国外社交媒体成瘾的研究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根据Andreassen等(2014)的界定,“社交媒体成瘾”指的是个体过度关注社交媒体,登录或使用社交平台的动机强烈,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过多时间以致于影响了其他社会活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Andreassen(2015)曾较为全面地阐述过社交媒体成瘾研究的现状,且总结了较为权威的四项社交媒体成瘾测量工具,分别是卑尔根Facebook成瘾量表(Andreassen et al.,2012)、Facebook依赖度调查问卷(Wolniczak et al.,2013)、社交网站成瘾量表(Turel et al.,2012)和成瘾倾向量表(Wilson et al.,2010)。


社交媒体成瘾现象与诸多因素有关,哪些人会对社交媒体成瘾?社交媒体成瘾会对哪些个体和社会产生哪些消极影响?这些问题是当前社交媒体成瘾研究关注的重点。


Karakose等人的研究关注了高中生Facebook成瘾与其孤独感之间的关系(Karakose et al.,2016),发现高中生们最喜欢的Facebook活动是在平台上分享个人照片和视频,在Facebook上花费时间越多的人Facebook成瘾水平越严重,学生孤独感高低与Facebook成瘾水平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Hong等人研究了241位台湾大学生心理性格特征、Facebook使用行为与Facebook成瘾之间的关系模型(Hong et al.,2014),发现自卑、消极的心理对Facebook的使用、成瘾有显著影响,且Facebook使用行为会显著影响其成瘾现象。Koc等人研究了大学生Facebook成瘾与其心理健康、人口学变量及Facebook使用特征间的关系(Koc et al.,2013),发现Facebook成瘾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愈发频繁参与Facebook社交互动的人,Facebook成瘾现象越严重,不同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Facebook成瘾情况并无显著差异。不过,在这一点上,Andreassen等人的一项涉及23532人的调查研究有不同发现:年龄、学历和收入越低,自尊心越弱,自恋,单身,学生族和女性等群体更容易对社交媒体成瘾(Andreassen et al.,2016)。


Elphinston等人研究了Facebook成瘾对恋爱中嫉妒心理和关系满意度的影响(Elphinston et al.,2011),发现Facebook成瘾通过对恋人嫉妒心理和监视行为的影响而密切影响着恋人间的恋爱关系满意度,恋人间过度使用Facebook交流和相处会更容易引发嫉妒和不满的心理。Sriwilai等人研究了社交媒体成瘾对职场人士专注力与情绪衰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Sriwilai et al.,2015),发现对社交媒体高度成瘾的人专注力更低,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做事,由此引发的职场焦虑和压力也更倾向于选择情绪性发泄来释放,从而导致其更严重的情绪衰竭。类似结果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被证实存在。Hormes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媒体成瘾与其情绪调控能力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具有在线社交成瘾特征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在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方面成瘾(Hormes et al.,2014)。同样的,Xanidis等人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成人用户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也发现,社交媒体成瘾会通过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成瘾者白天工作和学习中认知水平方面的正常发挥(Xanidis et al.,2016)。


国内媒体界虽然对现代人的“社交媒体(微信)成瘾”存在热议现象,但与社交媒体(微信)成瘾影响因素相关的学术性研究尚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几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刘杰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使用大学生网络关系倾向量表(钱铭怡等,2007)等工具对哈尔滨5所高校的800名学生进行了自尊、网络关系成瘾、孤独感与社交焦虑调查,发现自我悦纳、孤独感、社交焦虑均能显著预测网络关系成瘾的发生,且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自我悦纳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刘杰,2015)。王晓静在她的硕士论文中自主开发了一套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问卷,通过问卷发现女生的社交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与孤独感显著相关,但与网络道德情感无显著相关(王晓静,2016)。


江会标在其硕士论文中使用改编自国际权威期刊论文中的量表工具对341名中国微信用户进行了调查,深入探讨了用户微信成瘾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发现微信使用的方便性和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的微信习惯,而微信习惯又正向影响用户的微信心理依赖和强迫性微信使用,用户的学历越高,越不容易发生强迫性微信使用行为(江会标,2016)。Ndasauka在其博士论文中使用自编社交网络成瘾量表对中国、马拉维、英国三国社交网站使用者使用社交网站的动机和成瘾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娱乐性作为使用社交网站的一个动机在三种文化中具有相似性,但三种文化中社交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存在差异;另外,在面向1245名中国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的调查中发现微信成瘾水平越高的人具备更好的网络社交技巧,且微信成瘾者与网络或手机成瘾者的特质、状况并不完全相同(Ndasauka,2016)。


综上所述,当前国外社交媒体成瘾主要关注Facebook成瘾,国内社交媒体成瘾主要关注微信成瘾,国内外社交媒体成瘾影响因素研究中考察过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心理/性格特征及使用行为/特征。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学历、工作性质、文化差异、婚姻状况等内容;心理/性格特征包括自我悦纳、孤独、自卑、抑郁、焦虑、嫉妒、失眠、注意力、情绪调控力等内容;使用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使用频率、时长、偏好、好友数量、使用强度等。国内外现有研究都一致表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会显著影响社交媒体的成瘾水平,但大都没有具体探讨哪种使用行为、怎样影响成瘾问题。Ryan等人曾对有关Facebook使用和Facebook成瘾的部分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虽然已有部分研究证实Facebook使用特征和Facebook成瘾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但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挖掘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或机制(Ryan et al.,2014)。


考虑到目前研究中仍缺少对中国大学生群体微信成瘾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制定合适的调研工具,并选择有代表性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从中了解中国大学生微信成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或机制,为社交媒体成瘾研究领域提供中国高校的研究案例,并为后续技术融入的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领域的实践提供改进方案。


由于微信既包括社交功能,也包括阅读、创作等学习功能,因此本研究设计者认为微信成瘾和一般的社交成瘾的机制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微信用户在阅读内容的同时也会想着和他人交流互动,并很多时候会表达(创作)自己的内容。因此,本研究决定将微信的使用行为具体分为交互行为、阅读行为、创作行为三方面,且将阅读行为作为基础,假设阅读越多,交互和创作发生的可能性越多。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如下:


H1: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阅读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正向影响。

H2: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交互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正向影响。

H3: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创作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正向影响。

H4: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阅读行为对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

H5: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阅读行为对创作行为有正向影响。

H6: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创作行为对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

H7: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H8: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H9: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H10:微信开始使用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H11:微信每日使用时长不同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H12:微信好友数不同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H13:微信群数量不同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H14:关注微信公众号数量不同的大学生在微信成瘾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对应的初始结构模型建构如下图1。


图1 微信成瘾影响因素初始结构模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国内某研究型大学在校学生。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生源优质,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涵盖本、硕、博不同阶段,在读全日制学生约5万人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一半左右,由此,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被试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2.调查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微信用户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微信开始使用时间、微信每日使用时长、微信好友数、微信群数量、关注的公众号数量等。


第二部分是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强度调查,行为量表主要参考自Rosen等人研制的社交媒体技术使用量表(Rosen et al.,2013),并结合微信自身的结构特点对描述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补充,然后将描述的所有行为分为三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的行为强度均分10个等级(1=从不,2=一个月一次,3=一个月多次,4=一周一次,5=一周多次,6=一天一次,7=一天多次,8=一小时一次,9=一小时多次,10=随时)。


如表1所示,交互行为子量表包含19个条目,主要包括学生在微信上与各类人群的私聊、群聊行为以及在朋友圈点赞、评论与单纯转发行为等;阅读行为子量表包含10个条目,主要包括学生对朋友圈中各类内容、以及公众号文章的浏览等行为;创作行为子量表包含5个条目,主要包括学生在朋友圈中发表原创性内容、对他人内容或公众号文章进行加工性转发、自己撰写公众号内容等行为。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果显示,三种行为子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良好,每个子量表中包含的陈述都对各单因子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且内部一致性较高,达到了显著水平,因子载荷范围和Cronbach’s α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微信使用行为强度调查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第三部分是学生的微信成瘾水平调查,使用量表改编自卑尔根大学Andreassen教授团队开发的Facebook成瘾量表(Bergen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BFAS)(Andreassen et al.,2012)。微信成瘾子量表由8条指标构成,学生对陈述的态度采用7点等级量表(1=强烈反对,4=中立,7=非常同意)。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该子量表单个因子8项陈述的因子载荷均在0.7以上,且均达到显著水平,8条陈述的内部一致性较高(α=0.916)。


3.数据收集与分析


2017年1月20日-2月10日,研究者将制作好的问卷发布到国内知名在线调查网站“问卷星”上,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随机邀请在读大学生填写,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81份,收集的问卷数据主要通过SPSS 20.0对不同类群(性别、年级、专业、微信用户特征)的学生微信成瘾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用AMOS 24.0对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强度与微信成瘾水平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四、研究结果


1.被调查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分布


被调查学生中484名(49.3%)为男生,497名(50.7%)为女生。在读年级涵盖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558名(56.9%),硕士生264名(26.9%),博士生159名(16.2%)。专业分布较广,分别有人文学部(9.9%)、社会学部(26.2%)、理学部(4.0%)、工学部(40.0%)、信息学部(6.6%)、农业生命环境学部(7.3%)、医药学部(3.7%)等(其他占2.3%)。


2.被调查学生的微信用户特征分布


如表2所示,95.5%左右的被调查学生使用微信超过一年以上,80.7%的学生使用微信超过四年时间,其中,2011-2015年期间开始使用微信的学生数分别为148、218、246、180和145。也有少数学生(4.5%)近两年才开始使用微信。超过半数被调查学生的微信好友数在200之内,其中,292名学生的好友数在100以内,254名学生的好友数在101~200个之间;另外,有187名学生的好友数为201~300个,还有25.3%的学生好友数超过300个。可见大学生微信好友数量分布不均。78.8%的被调查学生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个小时,其中,使用时间超过1小时但不超过2小时的有231名,超过2小时但不超过3小时的有199名,超过1/3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超过3小时。74.1%的被调查学生微信群数量在20个以内,其中,300名同学有10个以下群,427名同学有11~20个群;其余分别有21~30个群(153人)、31~40个群(41人)和超过40个群(60人)。91.2%的被调查学生关注了10个以上的公众号,其中,33.6%的学生(330人)关注了11~20个公众号,26.0%的学生(255人)关注了21~30个公众号,11.7%的学生(115人)关注了31~40个公众号,19.9%的学生(195人)关注了超过40个公众号。


表2 被调查学生微信用户特征分布(N=981)

表3 被调查学生微信成瘾情况(N=981)


(注:1=强烈反对,4=中立,7=非常同意)


3.被调查学生微信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3所示,整体而言,被调查学生微信成瘾的平均水平并不高(M=3.76,SD=1.24)。不过,后续的相关分析发现,人口学变量和微信用户特征都对学生微信成瘾水平有显著影响。


(1)人口学变量对微信成瘾的影响


由表4可见,性别、年级、专业这三个人口学变量是影响大学生微信成瘾的重要因素(p<0.01):整体而言,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微信成瘾更严重;大学生受教育阶段越高,微信成瘾越严重;来自信息学部和工学部的学生微信成瘾水平低于全体受调查学生的平均水平。研究假设H7、H8、H9得到支持。


表4 人口学变量对被调查大学生微信成瘾水平的影响(N=981)

(注:1=强烈反对,4=中立,7=非常同意;* * 显著性水平为p<0.01,* 显著性水平为p<0.05)


(2)微信用户特征对微信成瘾的影响


由表5可见,被调查学生微信开始使用时间、好友数量、每日使用时长、微信群数量以及公众号数量都对其微信成瘾有显著影响。整体而言,微信使用时间越久,好友数越多,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越长,微信群数量越多,关注公众号数量越多,其微信成瘾水平越高。研究假设H10、H11、H12、H13、H14得到支持。


表5 微信用户特点对被调查学生微信成瘾水平的影响(N=981)

(注:1=强烈反对,4=中立,7=非常同意;* *显著性水平为p<><>


(3) 微信使用行为强度对微信成瘾的影响


如表6所示,整体而言,被调查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强度不算高(M=4.40,SD=1.93);相对而言,交互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阅读行为和创作行为。可见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在这三种行为上分布较为均衡,不存在某一行为极端化的现象。


表6 被调查学生微信使用行为情况(N=981)

(注:1=从不,2=一个月一次,3=一个月多次,4=一周一次,5=一周多次,6=一天一次,7=一天多次,8=一小时一次,9=一小时多次,10=随时)


对于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与微信成瘾之间的关系模型,路径分析的初步结果如表7所示。其中,阅读行为对成瘾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0.05),故假设H1不成立。其他路径系数均显著。因此有必要对初始模型作适当的修正,即删除阅读行为与成瘾水平之间的路径,得到修正后的结构模型见图2,路径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7 初始模型的路径分析数据

图2 修正后的微信成瘾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表8 修正后的路径分析结果


由表8可知,修正后的模型每条路径均为显著(p<0.01),研究假设H3、H4、H5、H6得到支持;但交互行为对成瘾水平是显著负向影响,假设H2没有得到支持。


修正后模型的拟合结果如表9所示。最终的结构模型各项拟合度指标均达到好的标准,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且模型明确阐释了大学生微信成瘾的影响机制,该模型预测力达到91.1%。


五、总结与讨论


1.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度和使用度接近中等水平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被调查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超过一年以上,超过八成被调查学生使用微信超过四年,但从微信成瘾和微信使用行为强度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成瘾水平和使用强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微信虽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和影响力较高,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工具,但大学生尚未对其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交成瘾问题。


调查同时发现,大学生微信好友数量分布不均,超过半数被调查学生的微信好友数控制在200个以内,有1/4学生的好友数超过300个,说明大学生群体选择微信好友较为理性和谨慎。同样,大学生们的微信群数量也基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近3/4学生的微信群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微信中的交流互动对象相对比较集中和固定。


在微信的每日使用时长方面,有近八成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个小时,超过1/3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超过3个小时。被调查学生群体的日用微信时间比微信团队发布的总用户调查结果更长(腾讯科技,2016),说明大学生这个群体虽然好友数量不及中国微信用户的平均水平,但其投入微信的时间却大大高出总用户群体的水平。这个结果同样说明使用微信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2.性别、受教育阶段、专业背景等人口学变量对微信成瘾水平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微信成瘾,这一结果跟现有关于社交成瘾的部分研究结果一致,即女生比男生在社交方面更容易感到焦虑(吴琛,2009);或者,女生较男生对社交网站更有依赖感(沈洁,2014)。根据以往关于网络成瘾的部分研究结果来看,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胡岚,2005;杨红梅,2008;张志松,2008;张志松等,2011),但当网络内容聚焦于社交媒体时,结果却是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社交媒体成瘾。这表明女生较男生对社交媒体有更多的依赖性,而男生在网络上的成瘾则更多与网络游戏有关。


受教育阶段越高的学生越容易微信成瘾,博士生明显比硕士生、本科生更依赖微信。这可能的原因是博士生相对课业较少,自由支配时间较多;还可能的原因是博士生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学术信息浏览和资源摄取、在线交流与共享、以及观点与思想的创作表达等方面的需求和意愿会比硕士生和本科生大,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微信成瘾的倾向。


来自信息学部和工学部学生的微信成瘾水平明显低于受调查学生的平均水平。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来自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整体而言,来自信息学部和工学部的学生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计算机操作上,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这些学生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没有其他学科的学生多;而且,这两个学部的学生构成中男生比例偏高,如前所述,整体而言,男生比女生更不容易微信成瘾。


3.微信用户特征对微信成瘾水平有显著影响


微信成瘾和微信用户基本习惯之间有着密切关联。首先,大学生微信开始使用时间(微信使用年数)对其微信成瘾水平有显著影响。整体而言,使用时间越久,微信成瘾度越高。这一结果合乎常理。接触微信越久的人更容易熟悉微信的特点和功能,且已渐渐养成使用习惯,将微信结合到了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而刚开始使用微信的人则需要一个接纳和习惯的时间。从显示的数据变化来看,使用微信时间在四年以内的大学生微信成瘾水平以较快速度上升,到了使用的第五年左右,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基本达到一个平衡,说明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从接纳、习惯到开始成瘾,其过渡期可能为五年。


其次,大学生的微信每日使用时长以及微信好友、微信群和关注公众号的数量均对其微信成瘾水平有显著影响。微信好友、微信群以及关注公众号数量越多,微信每日使用时长越长,大学生的微信成瘾度越高。这样的结果也符合预期。因为好友数越多,微信群越多,关注的公众号越多,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和移动阅读行为难免就会越频繁,包括聊天的频繁和朋友圈浏览的频繁,对微信依赖度也会提高。从调研的数据变化来看,微信好友数一旦超过100个,其微信成瘾水平上涨较为明显,之后每增加100个好友,微信成瘾水平都会略微上涨,且上涨速度开始变慢,因此100个好友数量对社交(微信)成瘾来说可能是一个关键的节点。适当地控制好友数量有利于降低自己对微信的成瘾度。此外,微信每日使用时长1小时似乎也是一个关键节点,每天使用微信累计超过1小时后,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程度会明显上升。因此,大学生适当控制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可以明显降低自己的微信成瘾水平。


4.微信使用行为对微信成瘾水平的影响


大学生的微信阅读行为对其微信成瘾水平不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但能通过交互行为和创作行为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微信成瘾水平,交互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显著负影响,创作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显著正影响。


首先,大学生微信创作行为对微信成瘾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Karakose et al.,2016),即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分享自己编辑的内容(文本、照片和视频),“表达”可能是大学生群体利用社交工具最有成就感的一种行为。


其次,模型验证结果最有趣的莫过于发现大学生微信阅读行为对其微信成瘾不产生直接影响,而交互行为对微信成瘾会产生负向影响。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是三种行为之间虽然存在相关关系,但一定程度上它们也是并列竞争关系。即学生能投入微信使用的总时间是有限度的,当微信交互行为占据时间较多时,另外两种行为发生的强度便会降低。而模型验证的结果显示,从微信阅读到微信创作再到微信成瘾的路径影响力大于微信阅读对微信交互再对微信成瘾的影响力。因此,微信交互高强度发生的代价就是微信阅读和微信创作强度大大降低,导致微信成瘾水平大大降低,总的结果看上去会显示微信交互的增强反而会降低微信成瘾水平。


其实这个结果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上述第2、3点里的部分结论。首先,博士生的学术修养一般比硕士生、本科生高,博士生在基于微信公众号或学术共同体交流等渠道的学术信息浏览和资源摄取(阅读行为)以及学术观点、思想的创作表达(创作行为)方面的强度很可能会比硕士生和本科生高,相对应的,博士生分配给交互行为的时间就会比硕士生、本科生少,因此导致其微信成瘾水平比硕士生和本科生高。其次,微信好友和微信群数量的增加虽然会导致微信成瘾水平的上升,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未必是因为交互行为的大大增加。因为我们知道大学生日常维系人际关系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即使好友数不断增加,但能活跃在我们日常互动对象范围内的人可能就那么几个,所以,微信通讯录里大多数好友其实都是虚置的,为的只是以备不时之需的交流。但好友越来越多会导致朋友圈浏览信息的大量增加,从而导致阅读行为强度的增加,进而影响创作欲望,导致创作行为增加,而大多数人因存在“潜水”现象,故即使浏览信息增多,也很少在朋友圈增加互动行为,最后导致成瘾水平呈现提高的结果。因此,为了防止大学生的微信成瘾问题,与其控制好友数量,不如控制好友的朋友圈可见,即适当降低朋友圈信息量的阅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选择适当地关闭朋友圈;同样的,微信群虽然增加了,但是群里的内容对于大多数潜水用户而言更多是信息渠道之一,增加的更多是阅读行为而非交互行为。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加主要也是增加阅读行为,而不是交互行为。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中的公众号和朋友圈等功能,适时为学习者推送优质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专业阅读数量和质量。另外,通过适当设计一些创造性学习活动以及同伴交互活动、任务,增加学习者创作行为和交互行为,通过这些正面积极引导来培养学生良好地利用手机和社交媒体开展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理性消费社交媒体,平衡好社交媒体成瘾的两条影响路径,降低其社交媒体成瘾水平。


六、建议


与网络一样,微信等社交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使用者的过度依赖或恶性成瘾,对使用者身、心、灵造成严重危害。考虑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及微信功能越来越强大,社会上“低头族”现象及网络/微信成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教导年轻一代理性看待和适度使用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全球教育者和研究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管理部门须认真思考如何应对新时期出现的这一新问题。基于以上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对于预防大学生微信恶性成瘾、培养微信良性使用习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高校学工部、基建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以及各院系等可以通力合作,通过大学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空间改造、社团/俱乐部活动创新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校内外和课内外各种活动的机会,引导易成瘾群体更多参与现实世界的多样化生活,以减少大学生在读期间“无聊”时间,从而减少其对手机和微信的依赖与成瘾可能。


第二,鉴于传统高校课堂的诸多弊病,大学生上课玩电脑和手机现象普遍,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可以通过组织更有效的教改项目和教学技能比赛来调动教师参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分享活动,通过学习活动设计改进以及技术融入的学习方式创新等多样化途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导微信与各类移动学习活动的结合,使学生具备优化使用该工具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第三,高校班主任、德育导师、学业导师以及任课教师等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反思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及利弊分析,鼓励学生不盲目、无节制、无原则地随意增加好友数量、群数量和公众号数量,建议好友数控制在100个以内,群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公众号数量控制在30个以内,或者设置朋友圈可见好友数在100个以内,减少朋友圈的信息量和互动频率;多做运动,尤其是保健类活动,每天看微信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等。


总之,随着微信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微信的功能和附加价值还会持续增长,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大多数大学生已不太可能完全放弃对它的使用,但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微信及其内容,并在不断创新使用的过程中尽可能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学习、生活、娱乐中的积极作用,降低对使用者的身心危害,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李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佳佳,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数字化学习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8);许丹莹,本科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