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术·虞翻的卦变理论

 隐然 2018-03-25

『虞翻其人』

虞翻是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研习《周易》的专家,他曾把自己撰写的《易注》书稿给孔融看,孔融看后给他回信说:听说延陵季子研习音乐,看到你攻治《周易》,才知道东南地区的美好事物,不仅仅是会稽的竹箭。你观看天象云色,察应寒温的变化,推究祸福的根源,处处与神明相符合。可以说是探索精微、通晓奥秘的著作。孔融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对他在《易》学方面的成就加以如此高的评价,可以想见虞翻在当时的影响。

《三国志》本传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关羽战败后,孙权让虞翻占了一卦,得到的卦象是兑下坎上的《节》卦,第五爻又由阳变阴,成为《临》卦。而《临》卦的卦辞是“至于八月有凶”,所以虞翻解释说:“不出两天,他一定会掉脑袋”,后来情况果然象虞翻所说的那样。可见虞翻是以卦变说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虞翻的《易注》已经亡佚,但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广为收录。清人张惠言辑有《周易虞氏易》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言》二卷。

虞翻是汉《易》中以象数学解易的代表人物。他非常推崇荀爽,他曾经说:“自汉初以来,海内英才,其读《易》者,解之率少。至孝灵之际,颖川荀谞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三国志·虞翻传》裴注引)

而荀爽解《易》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乾坤升降”说的理论。即乾卦九二,居于坤卦六五,坤卦六五下降居于乾卦九二变成坎、离二卦。由此荀爽进一步认为一卦中的其它各爻也存在着阳升阴降的问题,以此来解释《周易》经传文和《易》学中的原理。这种通过一卦中阴阳爻上下往来爻位的变化来阐释《周易》,方便之处在于一卦可以变成两个以上的卦,从而为灵活解释《周易》经传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虞翻对此十分感兴趣,因而他不仅继承了荀爽的理论,而且发挥了荀爽的学说,将汉代流行的卦气说引向了卦变说。

以卦变说解释《周易》的经传文,从而取代了京房《易》学和《易纬》中的阴阳灾变说。这不失为治《易》的一种新途径。所谓卦变就是指一卦中的阴阳爻互易其位,并以阴阳二爻互易其位及其地位的转化作为变易的基本法则。虞翻卦变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乾坤父母卦变为六子卦;②十二消息卦变为杂卦,与这些相联系的还有旁通说,互体说,取象说,下面分别加以叙说:

『乾坤父母卦变为六子卦』

关于乾坤父母卦变为六子卦,虞翻说:

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乾二五之坤则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则生巽离兑,故四象生八卦。(《周易集解》引)

这是解释《系辞》提出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虞翻以乾坤为两仪,乾卦的九二和九五两爻居于坤卦的六二和六五两爻,这就是“乾二五之坤”,从而形成坎、震两卦。与此相对,坤卦的六二和六五两爻居于乾卦的九二和九五,则形成离兑两卦。当然这层意思,虞翻并未明言。再以春夏秋冬相配,则成四象。在这基础上又变成八卦。

本来,乾坤两卦的二五两爻互位只能生成坎、离两卦,荀爽已经明言。但为什么虞翻说这两爻互位就能生成八卦呢?原来这里运用了互体的理论:

乾二五居于坤二五后,即成坎卦象。在坎卦象中,初爻至三爻为坎卦,二爻至四爻为震卦,三爻至五爻为艮卦。同样,坤二五居乾二五之后,即成离卦象。在离卦象中,初爻至五爻为离卦,二爻至四爻为巽卦,三爻至五爻为兑卦。虞翻以荀爽的乾坤升降理论和京房的互体学说来解释六子卦由乾坤二卦变化而成,这与《说卦传》的说法完全不同,今用图表来表示则为:

乾坤生六子图

『十二消息卦变为杂卦』

关于十二消息卦变为杂卦,虞翻也是以卦变的理论来阐述其变化的理由。他认为乾坤两卦是其余六十余卦的基础,乾坤两卦的相互推移,则变成十二消息卦,也就是他说的“以乾推坤谓之穷理,以坤变乾谓之尽性。”(《同上》)“以乾推坤”,即指从复卦到姤卦的变化过程;以坤变乾;即指从姤卦到剥卦的过程。前者叫息卦,后者叫消卦。这并不是虞翻的创新,早在西汉的孟喜就提出来了。

虞翻的贡献在于根据这个理论,他将《周易》中的卦都以阴阳爻的多少为标准,分成一阴一阳之卦,二阴二阳之卦,三阴三阳之卦,四阴四阳之卦四大类,除乾坤两卦和中孚、小过两卦之外,他将其它卦都按阴阳爻画的多少分别归入上述四大类中。再以十二消息卦中的另外八卦作为这四类中的代表,亦即认为每一类中的其它卦都是该类消息卦爻象互易的结果,后人在总结虞翻卦变理论时,为了便于说明,画出《卦变图》以示之,今取之附于此:

这个图共有六十八卦,其中共有八个卦重复。原因是二阴二阳卦与四阴四阳卦中势必有交叉,因为每卦是六爻,所以二与四及四与二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去掉重复者,加上乾坤、中孚、小过,即为六十四卦。

上图的排列,可以看出,卦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阴阳二爻的互易,而且导致卦发生变化的只有一爻。中孚卦所以未列入这个系统中,是因为它的变化不符合上述原则。中孚卦的卦象是,它为二阴之卦,如果放入遁卦这一类,那就要使遁卦的两个爻同时发生变化才能成为中孚卦。如果放在大壮卦这一类,那就要大壮卦的三四爻同时居于上、五两位才能变成中孚卦。小过卦所以排除在这个系统之外,也是这个原因。因而只好给中孚卦和小过卦另立体制,这两卦也被称为变例之卦。至于十二消息卦中的剥、央两卦,所以不另立一类,是因为这两卦也是一阴一阳之卦与复、姤卦完全一样,所以放在复、骺卦一类。当然不以复、姤卦为此类卦的代表,而代之以剥、夬,也未尝不可。

虞翻依照其卦变说的理论,来解释《周易》的经文,如他释《大过》卦卦辞“栋桡”:

大壮五之初,或兑三之初。栋桡谓三。巽为长木,称栋。初上阴柔,本末弱,故“栋桡”也。(《周易集解》引)

这是说大壮卦的五爻和初爻互易其位,即成为大过卦。或者说是兑卦的三爻和初爻互相换位,即成为大过卦。意思是大过卦是由消息卦大壮变来的。栋桡指是的三。大过卦的下卦为巽,巽为长女,以木来说则为长木。所以叫作“栋”。初爻和上爻都是阴爻,阴为柔弱,这是“本末弱”,故说“栋桡”。

又如其解释《益》卦卦辞:“利有攸往”说:

否上之初也。损上益下,其道光大。二爻往坎应五,故“利有攸往,中正有庆”也。

这是说益卦是由否卦变来的,即否卦的上爻来到初爻的位置,即成益卦。将上面的阳爻去掉一个增加到下面,故叫“损上益下”。人类社会里损上益下是上级关心下级,如此势必赢得下级爱戴,故说“其道大光”。益卦的二爻阴爻与五爻阳爻既各自得中,又为有应,故说:“利有攸往,中正有庆”。

其解释《周易》的传文也是如此。如他解释《系辞》“断木为杆,阙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说:

晋上之三也。艮为小木。上来之三,断艮,故:“断木为杵”。坤为地,艮手持木,以闷坤三,故:“阀地为臼。”艮止于下,臼之象也。震动而上,杵之象也。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臼中,舂之象也,故:“取诸小过。”本无乾象,故不言以利天下也。

这是说小过卦是由晋卦的上爻和三爻互换位置后变来的。小过卦的下卦为艮,它是由晋卦的上爻来到三爻的位置上形成的,艮为小木,由上位来到三位,有切断之意,而艮为木,故说:“断木为杵”。晋卦的下卦是坤卦,坤为地,晋卦的二爻至四爻为艮,木在地上,这是以木凿地,故叫:“阙地为臼”。艮为小过卦的下卦,艮有止义,故说:“艮止于下”,这是臼的取象,小过卦的上卦为震卦,震为动,木在臼中转动,这是杵的形象。震为动为出,小过卦的二爻至四爻为巽卦,巽为人,上震、中巽、下艮和晋卦的下坤,共同象征木杵在臼中一出一入,这是舂米的形状。所以说“断木为杵,阙地为臼”,这是取自小过卦。

从以上可以看出,卦变实质是以某一卦引出另外一卦,两卦会在一起,使得解释《周易》经传文时左右逢源。其除了使用卦变之外,还运用互体的学说。

『互体』

互体,又叫互象或互体之象,是指一卦的六爻之中,除上下两卦之外,另用二三四爻组成一个新卦,或用三四五爻组成一个新卦。这种由上下两卦交互组成的新卦象,就叫互体。按这种说法,一个重卦中有内卦、外卦、内互卦,外互卦四个单卦,卦中有卦,象中套象。四卦各有卦象,产生各种关系,它是汉人为扩大取象范围而创立的解经方法,京房对此有所论述。

但清人俞樾认为《周易》本身即包含着互体,这当然不可信。也有人认为,《左传》中已记载着互体的说法。虞翻是使用互体方法的代表人物。上面举的乾坤生六子和“断木为杵”一节都使用了互体之法。下面再举一例。

他在解释《升》卦《象传》“柔以时升”时说:

柔谓五,坤也。升谓二。坤邑无君,二当升五虚,震兑为春秋。

《升》卦的卦象,上卦为坤,五为阴爻,故为柔。由于坤处无君,故阳爻二当升至坤五为君。震指的是升卦的三爻至五爻,兑指的是升卦的二爻至四爻。

不仅如此。虞翻还常用“连互”的方法来扩大卦象,所谓连互,就是由卦体内外两卦及互成的两卦相互连接,互成数卦。连互之法有“四画连互”和“五画连互”两种。

四画连互,就是在一个六画卦象中.将初爻至四爻。二爻至五爻、三爻至上爻,各连互组成一个新的卦体,这样一个卦便可变成四个卦。如:

五画连互,即在一个六画卦象中,将初爻到五爻看成一个新的卦体,二至六爻看成另一个新的卦体,又互成两卦。新的卦体的组成是重复使用五个爻画中居中的那一爻。如:

虞翻运用四画连互和五画连互解释《周易》。如其解《蹇》卦“利见大人”一句,说“离为见,大人谓五”,此处的“离”即是指《蹇》卦的第三爻和五爻连互。

连互主要是为了扩大卦象。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而且值得指出的是:运用连互方法,往往是受卦爻辞的支配。那种连互能解通它就用哪种方法。如泰卦六五爻辞中有“帝乙归妹”一语,怎么解释呢?依连互之法,泰卦的二至五爻,四画连互可得《归妹》卦。故有“归妹”之语。前举的《蹇》卦也是如此,因爻辞是“利见大人”故用连互法得离,而离有见义。这种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清人杭辛斋更制有《六十四卦交互图》。

『旁通』

旁通,也是虞翻经常使用的一种卦变方法。旁通,是指两个阴阳爻完全相反的卦,如乾和坤,坎和离,中孚和小过,可以旁通。如虞翻说比卦与大有卦旁通,师卦与同人卦旁通。按这种理论,《周易》六十四卦中共有三十二对旁通卦,如其解释《颐》卦斟辞“贞吉”时说:

晋四之初。与大过旁通。养正则吉。谓三爻之正,五上易位,故“颐贞吉”。

这是说晋卦的第四爻居于初爻之位,则成颐卦象,而颐卦象与大过卦象六爻完全相反,故为旁通之卦。本来颐卦卦象的阴阳爻都有点不当位,但为什么卦辞却说:“贞(正)吉”呢?原来是它与大过卦旁通。所以可以以大过卦来说明。大过卦的三爻五爻上爻都得正位,这是由晋卦的五爻与上爻互换位置形成的,所以颐卦的卦辞有“贞吉”说法。和互体一样,是否运用旁通,也是由卦爻辞决定的。

用旁通说来解释《周易》经传文,使得卦变说更趋于烦琐牵强。如丰卦九四爻辞有“遇其夷主”一句,涣卦六四爻辞亦有“匪夷所思”一句,两句中都有一个“夷”字,据说这是因为丰卦茎和涣卦蚕旁通的缘故。这显然是非常牵强的。

『取象』

汉代人解释《周易》非常重视取象的方法。关于八卦的象征物,《说卦》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而且《说卦》中所例的象征物就已经不算少了,但汉代人在解释《周易》的经传文时觉得还不够用,就又增加了许多。虞翻觉得还不够,又广为增加,可以说他是将取象发展到顶峰的代表人物,据清人惠栋在《易汉学》中统计,他所取之象已达三百多种,具体说来是乾卦六十,坤卦八十二,震卦五十,坎卦四十六,艮卦三十八,巽卦二十,离卦十九,兑卦九。如:

乾——王、道、知、甲、古、久、畏、岁、门、野、庆、肥、郊、百、顶、告。

坤——民、姓、鬼、我、身、下、礼、义、闭、过、丑,表、杀,乱、书、安。

坎——云、谋、志、灾、破、罪、美、后。

艮——弟、友、官,时、道,多、厚、求。

等等。

从这些可以看出,虞翻的取象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当然也没有依据。只要那样能  解通《周易》的经传文,就取那样的象,全是随心所欲,任意附会。

更有甚者,虞翻还进一步提出了半象说。即取卦象的一半。这就是他在解《周易》时不时提到的“象半见”。这就更加属于牵强附会了。此不再述。

综上所述,虞翻的《易》学理论虽然在《易》学史上,特别是象数派中影响很大。但正是他将汉《易》引向了繁复牵强之路,从而导致汉《易》在一段时期的衰落。当然,这种解《易》的方法不可取,并不等于这种思维方式也一无是处。他重视一卦内部及卦与卦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别是看到了对立面的相反相成,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其后李之才、朱熹、俞琰、杭辛斋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他的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