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病慢?

 hbjzjlwqhlcyz 2018-03-25

中医治病不慢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以为中医治病慢,或者认为中医只适合慢性病的调理,不适合治疗急病重病,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不算外伤,中医对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远胜现在的西医,急性病疗效快过西医,而且更彻底;对需要终身服药无法治愈的慢性病中医可以解决大部分终生服药的矛盾,解决的多少取决于从医者的水平。

1

误传从何而来?

那么为什么会有中医只能调理不能治病的误传呢?


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但是基本原因离不开近百年来舆论的误导和百姓对中医缺少了解而造成,普通百姓获得不了专业的医学知识,他们医学知识的来源多数来自耳闻目染。


其中一条途径是来自于医院工作人员的误传,这些人员不论是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或是医疗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在普通百姓眼里,都是能提供医疗意见的“权威人士”,这些人士在不同的圈子里面其实充当了给百姓传播医学常识的角色。


但事实是他们几乎连感冒的正确治法都给不了,何况其他,这些人受西医影响又不可能获得系统的中医常识,其知识水准基本上处于“流言”的水准,讹讹相传,造成了百姓对中医治病慢和中医不能治疗急病大病的误会。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医从业者整体素质的下滑。在中国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院,即便是各省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亦是如此,导致当今的中医从业者水准已经下滑到了水平面以下,所以社会上很多自学中医的人治疗效果超过专业主任副主任医师的人比比皆是。


而话语权仍然被这些水平有限的中医师们掌握,当他们解决不了疾病问题时,或是求助于西医,或自我掩饰说中医慢。国人对中医的误会就这么形成了。


2

中医治病难在哪里?

中医治病难在哪里?太多了,只能捡我觉得关键的回答,其他的听听大家的意见。

研究经方的朋友大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很多让一般医生望而生畏无处下爪的大病难病,只要辩证对路,按方用药往往有药到病除的神奇疗效,他们为此创造了一个词来赞美自己,叫用药力速效宏,这些疑难病例的成功治疗,首先体现了中医的强大,其次此类疾病的成功治疗给医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自豪感,令旁人对其医术为之侧目。

但是随着名气的增大和病人的增多,这些医家的困扰也随之而来,就是有些不痛不痒的慢性病反而拿不下来,在老百姓眼里,你大病能治,说明水平高,那么小病也一定能治,可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攻城掠地的能力有,维持持续繁荣的能力缺,就是治疗效果的不平衡。

所以行医到了一定阶段,自己的彷惶和病人的失望会同时到来,仲景所立之法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

3

择其一而论之--儿童发烧示例

我们捡其中一个原因以论之,用举例说明的方式大家更容易理解一些。


比如说一个小朋友受凉感冒,体温陡然升高到39度,发冷寒战,浑身疼痛,没有大小便,这个辩证非常明确,《伤寒论》麻黄汤证,一副药就可解决于顷刻,煎好的药甚至不用喝第二次就能痊愈;假如这个孩子被送到医院去化验查血,打吊针,这样一折腾至少一周以上也好不了,仍然反复发烧,甚至新增了咳嗽、咳痰、气喘,转为所谓的支气管肺炎或肺积水,这也无妨,小青龙汤一到两副亦可以解决。

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没有碰到合适的中医,反复用西药退烧出汗,少数孩子最初的感冒就继续进展演变,出现口渴、持续高热、惊厥、昏迷、烦躁的表现,此时病到阳明,也有挽救之法,就是白虎汤或大小承气汤类。


如果治疗不当,在第三阶段还可能演变为不思饮食,倦怠盗汗,慢性干咳,可能还伴有扁桃体肿大的问题,这时候桂枝汤或小柴胡尚有挽救的可能,但是大多数小朋友不会遇到特别明白的中医,反复错治的结果是发热的症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从此体质变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再次感冒,这就是说孩子的体质变差了。


一个体质变差的孩子生任何简单的病,治起来都比较费事,用药时各种顾虑也会比较多,这就是相同的病,治法不同的原因。国情不同,遇到外寇,打法就有不同,不是一个秘方可以包治百病的,感冒如此,高血压、糖尿病……皆是如此。


5

先天、后天共同决定体质

其实,一个病治疗效果的好坏,和病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体质是有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决定的,所以遇到先天性疾病中医也很发愁,假如后天之本太差,同样的药物产生不了相同的效果,就好像一家两个孩儿,吃同样的饭睡同样的炕,脾胃不好的就是长得差一些,吃饭如此吃药自然也是如此。


差异就在于被称作后天之本的脾胃上

6

重视胃的治疗和保护

仲景以六经辨证和五行生克写《伤寒杂病论》,没有将胃病单列一章讲,所以令今天固守条文的经方派医生在治疗与胃相关的疾病时遇到了障碍,造成了恶战易胜,守城反倒不足的尴尬。这是所有优秀的经方派医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关卡。

其实细究《伤寒》,在不同的篇章均有为胃的寒热虚实所立之法。

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人体五藏六腑的状态,通通与脾胃有关,应用六经辨证所得出的诊断如果合并有胃病,就需要或先治胃病或将胃病列为六经病的合病同时治疗,才不违仲景本意,此种治法在伤寒论中俯拾皆是,以胃气虚寒最为多见,亦有为虚热和寒热错杂所立之法,只不过要深思细究方能发现。

在仲景所处的建安时期,战乱和饥荒是胃的最大威胁,寒症虚症多见,所以甘草大枣生姜的组合最常用到,当今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多吃多占和人民群众日益衰退的体力活动以及垃圾食品泛滥之间的矛盾,胃受到的损害一点也不小,虚热、湿热多见,一旦后天之本受损,身体所得的任何疾病都难以康复,而且胃本身的虚热还会导致正气的下降,更容易生病和衰老,如果忽视了胃的治疗和保护,对医生来说往往取效容易,完美收官却很困难。



但是胃病不大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人认为胃痛胃酸胃胀或吃不下饭时才是胃病,其实不然,只要吃不吃都行,或者吃多吃少都可以,没有明显的饥饿感,或者晨起口干,黏腻,或有轻微的口气,这些都是胃中有邪热的表现,要引起重视。


等到胃痛的受不了再去医院检查,这时候多发展为胃溃疡穿孔,或是胃癌,此类故事太普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