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两年中医学,或多或少有点收益和感概,借今天天气转凉,店的生意闲淡,就同各位老师同学分享一下 如果未来,我作为一位中医医生,而我要运用到西医的,只有两点:①用它的检查设备,辅助检查无法确诊的疾病 ②救急的时候,才用它的药急救。 回归中医话题: 1、严格来说,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医医师,应该是'无方自有方,辨证挑药”,而不是辨证选方。因为时代变迁,环境气候的不同,人的身体体质不同,所以,没有一条方是能原原本本,同时适合两个人的,必须要通过加减化裁。 2、中基理论过关,生理、解剖学越透,用到的药越少。现在看到社会上很多医生喜欢拿两条、三条方,甚至更多的方合在一起开剂,我敢说,这种医务人员一是开大剂为了多赚钱,二是'无料'。例如,一个外感伤寒(感冒)初起,是完全不必要食药,可以解决的方法有很多种:①通过跑步发汗缓解②通过温热水敷(淋浴)发汗③食碗姜粥,然后盖被发汗④实在要开一剂中药,最多也就3~5味就足够了。无须吊针又打屁股,或又开西药中成药等一大堆,既浪费钱又伤身体(降低免疫力)。试问,吊一瓶温度只有几度的冰冷液体入人体的血管,然后经膀胱排出高达几十度的尿液,这温度从哪里来?中医讲,是通过消耗了人体的阳气而来。《伤寒论》的总纲是:“扶阳气,护胃气,存津液”,而西医这套吊液法恰好相反。一个小小的外感伤寒,治法应该是扶正气鼓邪外出,使之从表来,从表而去(汗法),没那么复杂。 3、现今人的体质,伤寒病少了,大多是因为温热或湿热所引起的病。比如一个发斑疹身痒的病人。我们首先要考虑其体质是阳实发斑还是阴虚发斑,不能一来就上止痒类药,这个不论是中医或西医,都是一个误区。如果是阳实证,就应清热解毒泻火为主;如果是阴虚证,就应该滋阴降火为先,总的在祛邪扶正的基础上,火去斑退。 4、特别想说的是,如果得了一个慢性病,必须要用上中医,且药能少尽少。因为一个慢性病,长期以来,肯定有伤阴或损阳,所以,在治疗时,必须要兼顾补阴扶阳,而且也急不来,就算华陀再世,也只能一点一点慢慢“刮”,因为得个慢性病也是不容易的事。 5、其实很多病只要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或生活方式,就能自愈的。 6、补充一种病例,本来不打算分享的。现今很多男人在三四十岁就觉得晚上力不从心,所以去找医生开壮阳药,而医生毕外就是开补火助阳或滋阴复阳这两大类方剂。而我觉得有另一类更为长效且贴切的治法:“祛湿化浊、通调气机”。 总的,提高免疫力就是治病的唯一方法,至于西医或中医都只是一种治疗渠道,但中医之法更为人性化。 今次的分享到此,感谢大家! 中医学者:邹明亨(望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