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物说

 隐然 2018-03-25


昨天发布了文章《观物吟》,有朋友反馈看不大懂。不得不在此再啰嗦几段,解释一下。

观物,自从被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专门提出来之后,不断被后世儒家所提及,成为宋明理学中一个独特也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实,邵子的观物和《大学》中的格物,异曲同工,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而观物之说,并非开创于邵子,也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中单独存在的。观物之说,对儒释道三家,甚至对诸子百家、平民百姓都有影响。下面,略作介绍。

要想理解观物,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观。我们常说“仰观俯察”、“察言观色”、“观察事物”等等,那么,何为观呢?《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什么意思呢?原来,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常之视,观要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物,原来在说格物时说过。何为物?《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世间牛为大物,正与天上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相应,日至牵牛而物方生。《易·序卦》:“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因此,天地为至大之物,天地大人体也。精气所成细微之微生物,为微小之物。万物充盈于天地之间,生生不息,其造化之理相类,都是天地阴阳二炁造化而成。怎么观物呢?自然还是要立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高度,从自然造化的角度来推究万事万物之机理。邵子所谓以物观物,不动声色,理会心机,道合自然也。

三教经典,其实都以“观”为根本之法,离“观”则一无是处。《周易》作为儒家群经之首,六十四卦中专门有一个观卦,上巽下坤,风行地上为观卦。经传也有多处提到“观”字,可见观的重要性。《易·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易·贲·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观,要用慧眼,一目了然,达观天下也。

释家经典,亦多有涉及观的概念,并有止观禅定法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篇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大乘义章》卷二:“粗思曰觉,细思曰观。”天台家系心于脐下为止,昏沉掉举、引心于眉间为观。《注维摩经》卷五:“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摩诃止观》卷一:“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卷二:“观如灯,止如密室。”内观自在,外观物,其理一也。

道家经典,“观”同样多有涉及。如《阴符经》开篇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清静经》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离“观”,岂能修仙了道?甚至,连道教的建筑,都命名为宫观。离开道观,立身之处亦无,香火何存?

由此可见,观物之说,并非儒家独有,而是三教皆用。只不过,各有各的体系而已。邵子有一首名诗《观物吟》:“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讲的是什么?天人性命,自然造化至理也。这才是邵子所提出的观物之真谛,物理性命之学也。可以说,不知观物之道,则难以进入邵子的《易》学体系、性命体系。

最后,还是讲一下邵子闻杜鹃之声而知天下将乱的故事。在《宋史·邵雍传》中,记载了这个故事。话说北宋治平年间,有一天,邵雍与客人散步到洛阳的天津桥上,忽闻杜鹃鸣声,邵雍顿时面带愁容。客问其故,邵雍曰:“洛阳旧无杜鹃,今始有之,不二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客人感到奇怪,邵雍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春秋》书‘六鷁退飞’、‘鸲鹆来巢’,气使之也。自此南方草木皆可移,南方疾病瘴虐之类,北入皆苦之矣。”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北宋元气大伤,天下随之而乱。邵雍在临终前,专门给他儿子交代,让其后代迁到西南蜀地以避战乱。果然,在其去世五十年后,北宋被金所灭,但金军始终没有入蜀,邵雍后人也因避乱于蜀地而得保全。邵子何能如此神奇?精于观物之道也。

观物之道大矣,岂可小觑乎!


      本公众号立足于天人合一视角,寻本探源,披沙拣金,解读千古神圣文化,揭秘文化背后精彩,向你展示一个不同寻常的文化视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