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范如此攻击王安石,看其身份就明白了。保守势力如此顽固。 王有军/文曾令兵/图 ![]() 范冲曾参与重修《神宗实录》。 南宋伊始,定都临安,大批贤达名士跟随宋高宗渡江南下,移居江浙一带。这期间,辗转移居常山者众多,有樊清、胡正、赵鼎、范冲、魏矼、徐大兴、赵希琯等,其中,范冲是迁居常山时间较早的一批。 范冲(1066年-1141年),字元长,原籍四川华阳,登绍圣元年甲戌(1094)毕渐榜进士,出身名门,父亲范祖禹是《资治通鉴》的参编者之一。南宋初期,范冲迁居常山叠石(今金川街道徐村)。 纵观范冲的一生,初为小吏,后当史官,再任帝师,最终回归山野,隐居乡里,一个个鲜明的身份标签,犹如一朵朵绚烂的烟花,璀灿夺目,又归于平淡,这既见证着范冲色彩斑斓的一生,更彰显着他谦恭淡泊的一生。 奉命修史传佳 华阳范氏一门,家学渊源颇深,范冲从小耳濡目染,在史学研究上有着极高的天份。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三范修史”典故,说的就是宋代时期,范氏家族成员范镇、范祖禹、范冲,先后奉命编修史书,因考究严谨,论证科学,评价中肯,被传为史学佳话。其中,范镇参加纂修了《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范祖禹是范镇侄孙,纂修了《神宗实录》《唐鉴》,协助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唐代史和五代十国史部分。范冲是范祖禹长子,是范氏族人中第三代史学家,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尤以重修《神宗实录》而著称于世。 其实,在范冲之前,由于朝中党派纷争,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神宗实录》已经纂修过两回。第一次纂修是元佑年间,吕大防、范祖禹、黄庭坚等人修成了《神宗实录》,书中极力诋毁王安石倡导的熙丰新法,因该书全为墨字,史称“墨本”;第二次修撰是绍圣年间,王安石女婿蔡卞重修《神宗实录》,书中论述大多引用王安石的《日录》,极力颂扬王安石改革变法,书中凡删除修改皆用朱笔,史称“朱本”。 到了绍兴四年(1134),宋高宗认为蔡卞所修《神宗实录》与史实多有违背,不足以采信传世,他指名道姓地让范冲予以重修。据《宋史·宋高宗》记载,高宗对宰辅朱胜非说:“神宗、哲宗两朝史录,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当重别修定,著《唐鉴》范祖禹有子名冲者,已有召命,可促来,令兼史事。”任命范冲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负责删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 范冲一开始推辞不就,怕引来误会和纷争。宋高宗再三说明,并明确宰相赵鼎为监修,范冲为修撰,并提出将自己要求修史的“圣语”记录下来,附于篇尾,以正视听。 范冲在修《神宗实录》时,为体现客观公正,专门撰著了《神宗实录考异》5卷,“旧文以墨书,删去者以黄书,新修者以朱书”,这样一来,删改增添的内容,皆可查证对比,世人皆服,称其为“朱墨史”。 在赵鼎、范冲的主持下,重修的神宗、哲宗等两部史书“是非各得其正”。宋高宗非常满意,亲书“忠正德文”四字及《尚书》一帙赐予了赵鼎,并提拨范冲为起居郎,专门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两度侍读成帝师 宋高宗比较注重学习,绍兴五年(1135)闰二月,开设讲筵,范冲又兼任侍读一职,负责陪侍皇帝读书论学。高宗十分喜欢《左氏春秋》一书,范冲在讲述史实典故之际,经常铺陈发挥,借古喻今,针对时局问题进行剖析,规劝高宗从善纳谏,勤政爱民,高宗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 宋高宗独子元懿太子早夭,此后一直未能生育。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从太祖后裔中选出年仅9岁的赵伯琮,调入皇宫,以备储君。赵伯琮被封为建国公,就学于专门为其建造的资善堂。选谁来当建国公的老师呢?宋高宗一下子就想到了范冲,于是,绍兴五年(1135)五月,下诏任命范冲为徽猷阁待制兼史馆修撰兼侍讲、资善堂翊善(即皇子的老师),全权负责建国公的教学培育。诏词曰: “朕为宗庙社稷大计,不敢私于一身,选于属籍,得艺祖七世孙鞠之宫中。兹择刚辰,出就外傅,宜有端良之士以充辅导之官,博观在廷,无以易汝冲,德行文学,为时正人。乃祖发议嘉祐之初,乃父纳忠元祐之际,敷求是似,尚有典刑。顾资善之开,史馆经筵,姑仍厥旧。朕方求多闻之益,尔实兼数器之长,施及童蒙,绰有余裕。蔽自朕志,宜即安之。”图片 当时,张浚等朝中大臣也极力推荐范冲,认为范冲为“一时名德老成,极天下之选”,真正的名至实归。宋高宗要求建国公每次见到范冲,必须低头拜见,以示敬重。 对于新的职务,范冲也是恪尽职守,勤勉有加,表现相当出色。绍兴六年(1136)四月,宋高宗再次下诏,提拔范冲为翰林学士兼侍读。考虑到姻亲赵鼎位居宰相,范冲坚决推辞不受以“避嫌”。9天后,宋高宗无奈准许,但出于对范冲的信任与关爱,不仅恢复了早先废除的“翰林侍读学士”职位,“特以命冲”,还于绍兴六年(1136)五月下诏强调“侍读学士班翰林学士之下,恩数依学士例”。由此,范冲与范祖禹二人,成为宋代时期唯一的父子“翰林侍读学士”。 在范冲等人教导下,建国公学有所成,继位后即为孝宗,成为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晚年的范冲被秦桧之流诬陷迫害,含冤而死,孝宗上任后,立即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师生情谊之深,不言而喻。 淡泊超然居常山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说范冲家世显赫,丝毫也不过份:父亲范祖禹,高宗皇帝侍读、著名史学家,母亲为宰相吕公著之女;弟弟范温,文学家,著有《潜溪诗眼》,弟媳为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之女;妹妹范氏为司马光之孙司马植妻子;儿子范仲熊,曾任吏部员外郎,著有《北记》,媳妇为宰相赵鼎之女。然而,范冲从未因名门出身,而自觉高人一等,他性情十分恬淡,凡事随遇而安,处处低调守拙。 公元1127年,赵构称帝,随后宋室南迁。范冲在第一时间渡江南下,被授予虞部员外郎之职,不久又调任两淮转运副使,出任地方官员。然而何处居家安眷?经过慎重的遴选,范冲放弃了繁华热闹的京城临安,一眼相中了地偏一隅、山深谷幽的常山作为憩身之地,举家迁居常山叠石。据光绪版《常山县志》载:“范冲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因金乱南渡来常,奉祀,居邑之叠石”“叠石,在县北七里,石突出溪中,层叠如堆,常孕龙,龙出石裂,崖上有窝,宋学士范冲居之。”同时,重情重义的范冲,还把司马光的亲属家眷一并携带至叠石新家,组成一个大家庭,加以赡养和抚育。《宋史·卷四百三十五》记载:“冲性好义乐善,司马光家属皆依冲所,冲抚育之。” 三年后,范冲改任衢州知州一职,据《《衢州古城志》》记载:“宋建炎四年(1130),史学家范冲知衢州。”此地距离常山叠石的“家”又近了一步,这无疑是范冲内心所渴望的。当年十一月,时任“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御营副使”的姻亲赵鼎,因反对提拔军功微薄的辛企宗,触犯龙颜,被贬为提举临安府洞宵宫。范冲借此机会,索性提出辞呈,赋闲在家,修心养性。明崇祯《衢州府志》记载:“(范冲)建炎中,知衢州,因请祠与赵鼎有连,夺职。” 绍兴八年(1138)正月,朝廷委任范冲为婺州知州,范冲因姻亲赵鼎位居宰相,再度避嫌谦让。绍兴1141年11月卒于婺州(金华),后葬于何家黄冈山永年寺傍溶车山。 死于婺州而葬于常山,由此可见范冲内心早已把常山作为真正的故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