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平的避忌

 杏坛归客 2018-03-25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 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 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 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 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 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 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例如,唐·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首诗里的“遥怜小儿女”和“何时倚虚幌”都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例如,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里的“仍怜故乡水”也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又如,唐·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首诗里的“任是深山更深处”换上了 “仄仄平平仄平仄”了。 

   

再如,毛主席的两首七律:

《七律·送瘟神》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首诗里的“借问瘟君欲何往”换上了 “仄仄平平仄平仄”了。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诗里的“我欲因之梦寥廓”换上了 “仄仄平平仄平仄”了。


以上文字节选于王力先生所著的《诗词格律》 。 

 

 下面讲讲如何避免“孤平”如何“救拗”。

  1、"一三五不论"的误人之处

关于律诗的平仄,民间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一种误导,因为它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影响很大。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假如把这个句式写成了“落花付水流,”其声律则为:仄平仄仄平”,那么这个句式中除了句尾的“流”字之外只有第二个“花”字属于平声字,这样的句式就叫做“孤平句式”。应该写为:“飞花付水流”才正确。

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假如这个句式写成了“日暖杏林紫燕飞”,其声律则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那么这个句式中除了句尾的“飞”字之外只有第四个“林”字属于平声字,这样的句式也叫做“孤平句式”。应该写为:“日暖晴空紫燕飞”或者是:“日暖林前紫燕飞”才正确。

  七言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

再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这个格式中,第三个字不能不论。假如这个句式的五言诗写成了“云边暮日落”,其声律则为:平平仄仄仄。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为了“尾三仄”或是称之为“三仄尾”的句型了。这种“尾三仄”的句型在联律中是不宜使用的。应该写为“云边残日落”就是正格声律了。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格式中, 第五个字也不能不论。假如这个句式的七言诗写成了“柳卧清塘挽紫日”,其声律则为:仄仄平平仄仄仄,那么这个句子同样也就成为了“尾三仄”的句型了。应该写为“柳卧清塘探紫日”。“探”是个平仄两读的字,字义不变。在这个句子里读平声,就是正格声律了。 

所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错误的,最起码也是不全面的。


 2、救拗

凡是平仄不依格律规矩的句子,就属于病句,也叫做拗句。“诗句有病就要治病”, 必须"救"。所谓"救",就是补偿,在诗词的用语中叫做“救拗”。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两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试举几例说明:

(1)、本句救拗: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如:“鹤栖月下松。”这个句式就属于“孤平病句”,就要治病救拗。将第三个仄声字“月”换成一个平声字“云”,“鹤栖云上松”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上面举的“落花付水流”的声律为:仄平仄仄平”,那么这个句式就叫做“孤平句式”。将句子改为“飞花付水流”就属于正规的五言声律了。如果将句子改为“落花随水流”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属于救拗句式了。

    七言句“月下野凫共浪眠。”这个句式的声律则为:“仄仄仄平仄仄平”也属于“孤平句式”,就要治病救拗。

第一种办法:将第五个仄声字“共”换成一个平声字,使之成为“月下野凫听浪眠。”这样就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第二种办法:将第一个字仄声字“月”换成一个平声字,使之成为“芦下野凫听浪眠。”这样就变成了“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也是是本句自救方法。

上面举的“日暖杏林紫燕飞”的声律为: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个“孤平句式”,可以将句子改为“日暖杏林雏燕飞”这样就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第二种办法:将第一个仄声“日”字 换成一个平声字“风”,使之成为“风暖杏林雏燕飞”这样就变成了“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也是本句自救方法。


(2)、对句救拗:

  五言诗在本该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句中的第四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 如:“野鹤栖月下,松涛盈谷中。”第一句第四字位本该使用平声字,却使了一个仄声字“月”,对句原为“松涛满谷中”的第三字位本该使用仄声字“满”,救拗的办法就是将对句中的第三字位的“满”字改为一个平声字“盈”,这样就成为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五言古诗示例:

例如白居易《原上草》诗句:

  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仄仄,

    春风吹又生。

    平平平仄平

第一句第四字位使了一个仄声字“不”,对句的第三字位使了一个平声字“吹”,这样就成为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诗本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句中的第六个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如:“深林野鹤栖月下,峻岭松涛盈谷中。”上句中的第六字位本该使用平声字,却使了一个仄声字“月”,对句中的第五字位本该使用仄声字,救拗的办法就是将对句中的第五字位改为一个平声字“盈”,  这样就成为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以七言古诗示例:

七言诗如黄庭坚的《次韵裴仲谋》诗句:

  舞阳去叶才百里,

    仄平仄仄平仄仄

    贱子与公俱少年。

  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一句第六字位使了一个仄声字“百”,对句的第五字位使了一个平声字“俱”,这样就成为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3)、全仄拗句的救拗:

五言诗: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仄仄仄仄仄 

   驱车登古原。

   平平平仄平

七言诗:如杜牧的《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

平平仄仄仄仄仄

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平平平仄平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

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在新浪网上曾经有位诗友叫做《夕阳博客站》,这位朋友经常故意写“拗句诗”进行“救拗练习”后被我劝阻,为什么哪?所谓的拗句就是“病句”,假如写诗的时候按部就班的遵循格律去写,何必要救拗哪?莲翁临屏写下了小诗一首:

      五 绝

《救拗有感》

 有病人无奈,

 医疗是必然,

 平康期少恙,

 不药最周全。

—— 莲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