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村落藏大医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8-03-25

小山村里藏大医

——文字里的孔祝三先生

初次知到孔祝三先生的大名,是在近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人物版上,贾海忠先生的一篇文章《无冕中医孔祝三》。孔祝三,何许人也?一看才知道,孔先生乃中医界的星宿,高手,只是蛰居于山西洪洞县的小山村,而不被人知。虽未谋面,查阅了先生的一些资料,也算是对先生的大致了解吧!

先生1920年出生于山西洪洞县甘亭镇东孔村,至今已从医七十余载,虽已至耄耋之年,仍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清楚。看其生年,当与刚刚去世的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志远教授同龄。

孔先生中医功底厚重,学有渊源。先生年少时便投身药行,16岁拜师学艺于临汾宏一堂,几年时间便将上百种药材的功效熟记于心,同时学会了膏、丸、散、丹的制造方法,工余自学《本草备要》、《脉诀》、《汤头歌谣》等。1937年参加天津郝希允先生创办的函授学校(高级职业传习所)国医系学习结业。1942年出师回乡行医,白天开业应诊,夜间自学唐宗海《中西汇通医术五种》、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及吴鞠通《温病条辨》。抗战胜利后,先生游学南通,结识当地中医朱良春,应朱公之邀在南通中医学校教书育人。1947年远赴南京通过全国特种考试,获得中医师证书(当时全国仅通过100余人),同年悬壶于南通,三年后辗转至苏州,1949年重返故乡,在城内创办诊所,1951年参加山西第三期中医进修班培训,1952年响应国家号召,联合县城名医筹建健康联合诊,1953年卫生部授予中医师的职称,发放中医师行医证书,1956年调入县医院任中医科副主任、主任,1984年为响应国家卫生部要求在每一个县里成立一家中医院的号召,先生参与筹建洪洞县中医医院,并以花甲之年躬身坐诊近三十年,见证了洪洞县中医医院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步发展壮大的坎坷历程。先生自从医以来,勤勉好学,工于钻研,擅取百家之长,熔中西医之精华为一炉,怀济世之心,悬壶七十余载,活人无算。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先生曾先后当选为历届县政府委员及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山西省第三、第五届人大代表,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十年间,先后十余次获得县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党员、优秀科技干部等称号。1986年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的殊荣,1987年卫生厅颁发从事中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为当地中医事业的发展与传播立下了汗马之功。

贾海忠为何称先生为无冕中医?以先生之学术、资历,在当下评个“国医大师”、“国家百名名中医”应该不成问题,可先生依然只是地方名医,没有任何国家级名医称号。在外人看来,当属遗憾之事。其实先生自己未必这么认为,居庙堂之远,远离是非争斗,悟治病之乐趣,享安逸之生活。

干祖望先生曾讲过一句俗话:长工看出汗,医生看病案。意思就是如何判断长工干活是否卖力实干?那就看他干活时是否出汗;如何判断医生的水平高低?那就看他写的医案。医案写得好,能够反映出医疗水平。孔先生临床水平之高毋庸多言,仅从几例医案便可窥一斑。

孔先生曾治疗一例急性乳腺炎、皮下蜂窝组织炎、脓毒败血症的女性患者,外科手术切开排脓并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12天,无效,邀孔先生会诊。诊见:发热(体温38.5℃),脉数(120分)无力,口干苦不欲进食,胸憋胸痛,呼吸困难,夜不能寐,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淡苔白厚中心微黄,胸部上至颈下至剑突上两侧至腋中线皮肤红肿,按之疼痛,皮下脂肪组织坏死,左侧乳房溃烂面约10×15厘米,深度约0.5~2.5厘米,右侧乳房溃烂面约9×10厘米, 深度约0.8~3厘米,创面布满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不见新鲜肉芽,此外还有5个散在的、大小不等的溃烂面,均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创面周围皮肤呈紫色。先生考虑病虽属热毒炽盛,但病人已元气大伤,治宜扶正固本为主,解毒清热为辅,俟有转机再加调脾胃之剂以资化源。方用:生黄芪30,当归身25,白糖参9,白术10,金银花45,天花粉15,元参15,瓜蒌15,柴胡3,枳壳5.4,甘草9。病人服用2服后,精神好转,食欲增进,体温下降(36.6℃),脉搏减慢(100分),创面坏死组织开始剥离、脱落,部分新鲜肉芽显露。继用上方去枳壳加木香5,鸡内金6,陈皮63服。三诊在此基础上略事加减,六七天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精神接近正常,食欲恢复正常,创面坏死组织脱落,新生肉芽红润,分泌物大大减少,之后停服中药以饮食调养,创面外科处理,10天后愈合出院。

先生曾有一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西医用补液、抗生素、退热药等3天不效,请先生会诊。先生据其高热(39.5℃)、微汗不恶寒、口渴引饮、小便黄赤、脉大而数、舌质红、苔燥黄,辨证属于热陷阳明,方用白虎汤加味清阳明在经之热:生石膏50,知母12,生地黄15,元参15,生甘草9,粳米1把。服药1服,病愈过半,次日原方加生杭芍122服后热退身平痊愈出院。

还有一淋雨并生气后的高热患者,亦经西医治疗3天高热不退,先生诊见患者高热(39.7℃)烦躁,胸憋难忍,大声疾呼,周身痛楚,辗转反侧,夜不成寐,辨证为盛怒伤寒,寒邪化热,又加肝气横逆,愤气填膺,拟清热行气、疏肝解郁方:柴胡9,黄芩10,生地黄15,瓜蒌20,枳实10,半夏10,葛根12,生杭芍16,牡丹皮10,甘草6。患者第一服下肚一时许而入睡3小时,连服2服,次日热退身平气和,已能进食,尚感关节痛楚,更方:桂枝6,葛根10,柴胡9,生杭芍15,黄芩9,半夏9,枳壳9,瓜蒌15,甘草6,又1服后诸症消失。

如此验案,比比皆是。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德高而不自居,饱学而不自满,识广而不保守。临床诊病,无论病之轻重,皆详询细问,反复检查,必得其确切而后已。处方用药,味简力专,配伍合理,用量讲究,如老吏之审案,大将之用兵,既疏而不漏,又密不透风,颇具大家气度。临证或有所得,则书之于文,以传后人,其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医案医话》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验方》在当地广为流传。

谈及洪洞县的中医发展史,先生如数家珍,根据先生回忆,洪洞县解放前河西一方较出名的中医大夫是万安村的杜延庚先生,南垣一方是魏忠兰先生(古县人,后调往省中医研究所工作),广胜寺一方是赵玺先生(马头人,世代行医),较有名的推拿大夫是范仰吾先生和何文祥先生,小儿科大夫则为程胜忠先生。洪洞县最早的正规的中医诊所为1952年创办的城内联合诊所,当时国家号召大联合,公私合营,当时几位较为著名的中医师进入县城,联合在一起,成立了健康联合诊所。联合诊所在当时物资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算是较为正规的松散组织,给当时的群众诊病就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累计营业额曾达到相于现在近50万元的资产,颇为有名。

谈及自己几十年行医中的一些趣事,老先生说,有一年涧桥生产队的队长老婆得了美尼尔氏综合征,不能动,一动就头晕,天旋地转,在床上躺了九个月后,到县医院就诊,当时大家诊断后,都说治不了。但家属说:尽量给我们治,能治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治不好我们就不抬回去了,如果你们不要,我们放下人就走了。当时害怕家属真的把人放下就走,县医院只好收下,但收下也于事无补,你得治病啊!西医没有办法,只能试试中医。 当时有人说这病是迷路神经和前庭神经发生障碍引起的,但是什么导致迷路神经和前庭神经发生障碍的?无非是气血问题,通窍活血汤正好对此有效。那时候还能买到真麝香,往通窍活血汤里放了些麝香,果然药到病除。不过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刚开始脖子僵硬,不能转动,活动一段时间后便完全康复了。谈及此事,老先生仍不止的感叹,中药真是神奇,几服药就能救人于病痛之中。

对于如何作学好一名中医师,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学中医和炊事员做饭一样。同样用油盐酱醋这些调料,有的炊事员做出来的饭就好吃,有的则淡而无味。这其中的奥妙不在乎油的多少,全在于自己对量的揣摩。再比如白糖,红糖,冰糖全是甜的,你让一个没吃过的人来分辨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这是没办法通过言语表达的。即使别人告诉他,他还是不会懂,非得自己尝过之后才知道。中医师讲究的是抽象,其中的奥妙靠自己揣摩,老师所教或者书上所说只是个框架,细腻之处全凭自己领会,下苦工夫。像号脉一样,滑脉等脉比较好分,其他脉就不好区分了。纵然有人教你怎么分辨,若自己不亲自号脉,过过手,还是不行。

对于中医未来的发展,先生说,还是要研究经典著作,下苦功夫,学习中医没有什么好办法,贵在持之以恒。有的经典著作,非常难读,可能会看不懂,讲不清,像中医说的经络一样,在解剖学上找不到,但那却是事实存在。人的神经和经络走向是不一样的,要细细地钻研,没有捷径可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