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 | 读画看山似欲癫

 YANG158798 2018-03-26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明宗室。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石涛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号元济、原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居住在安徽宣城敬亭山的广教寺中,后来云游四方,以卖画为业。后人将石涛与同时代的其他三位佛门画家弘仁、髡残、朱耷合称为“清初四僧”。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1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2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3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他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其擅长画册页小品。他所画的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并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4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5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6

奇、躁、丑可以基本概括石涛绘画的艺术特色。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人绘画,在审美上,以南宗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讲求高邈清幽的意蕴,追求虚静内敛,而石涛则不愿落入这种毫无生气的审美范式当中。他所要表达的是与自然相合的大美,这种美的核心应该是真实,即以真实的情感来描摹胸中的山水,而不是延续冷冰冰的传统。石涛在他的著作《石涛画语录》中曾对此有所阐发,他说:“一画之法,乃我自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一画”是石涛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其含义甚广,包含万有,其形式简单明了,这类似于道家所推崇的“道”。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对于绘画而言,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抒发个人独一无二的情感,它的基础在于个人有所体悟,如此一来即便不墨守成规,绘画方式也可以由自己掌握,即“有法”;如若不然,就算依样画瓢,那也只能陷入无法的境地。石涛本因为有着佛门经历,其特殊的身份及境遇也使之对人生有着不一样的思考,他深知“执着”是产生烦恼之根源,于绘画则是抒发真情的障碍,所以他倡导无法之法,其目的就是要将绘画从附加的种种教条当中解放出来,使之真正成为与画家情感相契合的独立存在。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7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8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9

文人画追求一种高邈出尘的静默之美,仿佛这样就可以留住时间。我们看倪云林的画荒寒萧索,枯淡孤寂,少有人物存在,如此一来让人顿生时空隔绝之感。石涛的画则不然,他所画的一帧帧小景虽也有奇峰怪石但自有一种真实与畅快,这在他自己的表达中被称为“墨醉”。石涛的经典之作有很多就出自这酣饮之后的墨醉中。在“墨醉”中显露真情,是石涛艺术上最感人之处。他的构图奇特,往往不寻常格,景物的安排,所要突出的重点经常出人意料之外。他的用笔质朴,有干裂秋风,润泽春雨之变化。如《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中的涩笔枯墨,纵横交织的线条,凌乱中呈现出一种苍古之美。而那些设色的花卉、山水小品又饱含墨气,湿笔淋漓。石涛的画以奇警的构图与表现,躁动无端的笔墨,丑怪的表现物象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究其本源,应归乎一个“真”字,在真和静,和美,和善之间石涛选择了真,并以一生之力实践了它。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10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11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