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又出新套路,你中招了没?

 砂璜 2018-03-26

昨儿个315,守着守着看,但是越看越像科普,该打的都没打。

那么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讨论关于保险里面的一些坑!

案例一:最近朋友圈热门的一个保险,返利型

只用存X年,下半生无忧。听起来很诱人对不对?

每年只要交2w,能拿31360元,相当于每年多拿11360元。你不禁告诉自己,2w放银行,哪个银行每年能给11360元利息?

是不是感觉坐上了哆啦A梦的时光穿梭机,将今天的财富带到了明天?

很神奇,有木有?赶紧买!

等等,

仔细看看,

好像有点不大对劲,

我们好像应该唱首赞歌。

名叫《套路》。

我们仔细算一算:

40岁,2w,自己去找收益为5%的理财产品,60岁的时候共计53066元。

41岁,2w,自己去找收益为5%的理财产品,60岁的时候共计50539元。

42岁,2w,自己去找收益为5%的理财产品,60岁的时候共计48132元。

……

如此推算下去,60岁的时候,总共是694385元,接近70w在手里。

而从这一个保险建议书看来,60岁的时候,只能每年领3w多, 23年多才能赶上自己理财的收益。

不对,23年后也赶超不了,70w拿在手里继续做收益为5%的理财,每年光利息就有3w5,已经超过保险公司每年的返利了。

其实,这种“年年返、返到老”的返利产品并没有说的那么强大了,它不过是罩上了一层名叫“复利”的光环,鹅以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鼓吹,把保险当作唯一投资工具,甚至过度依赖这种返利型分红年金保险产品,这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毕竟,保险的主要功能,正如它名字的字面意思一样,用今天的钱来为明天的风险提供保障。

收益确实有,且能在相当一个程度上为你遮挡生活中的暴风骤雨。但,真的没那么神啦!

案例2:

“超级全能”的保险,意思是既可以做到“有病治病,没病领钱”的作用。

其实认真算一下,这种“高、大、全”的保险,真的蛮坑,标榜的高收益,其实也没有银行定期高,重点是保障低,关键时刻,未必能解决问题可一旦交了钱过了犹豫期,想出来就很尴尬了。

1、超级全能保险=什么都保不了

为何说什么都保不了?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我们买的是“商业保险”,既然是“商业”的,那毫无疑问别人开公司要赚钱的。

如果一款保险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那真相只有一个!

它把你用来保障健康的钱,分一部分用于理财。这个后果是,本来可用于抵抗健康风险的保险,它的健康保障的能力被严重削弱,看似什么都保,但其实保额都很低,基本等于「什么都不保」

大家一定要牢记一点:对于人身保险(意外险、重疾险、医疗险),当你有条件领到保险公司赔偿的时候,意味着疾病或意外已经发生,没有任何侥幸。现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不买足保额,就意味着未来万一发生不幸,即使有一定的保险赔偿,仍然会陷入经济困境。

2、买日计息月复利的年年返保险给经济支柱=没买

一部分人很早就有意识给经济支柱上保险,,但买错的多不胜数。每年保险公司开门红,促销产品一大堆,不疯抢一会都不叫开门红。月月领,年年领,领到百年归老那一天,赠送万能账户利上加利!这不太划算了,太霸气,太犀利了。要是没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我都觉得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在斗智斗勇中智商超群的朋友们,理性分析一下好不?

这是理财险!!长期理财是可以买,但是经济支柱更重要的是疾病和身故保障,理财和养老是35甚至40岁以后才应该考虑的险种,是保险预算和理财预算都比较充足以后才能考虑的,而且这种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远比演示的低,购买需谨慎,进去再想出来就难了。

所以,最佳保障绝对不是这些所谓保障全面的保险!

术业有专攻,大家目前对于保险的认知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关注某个产品好坏,却从不认真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整个市场变成了一个产品导向,业绩导向的循环,大家都犯了搞不清重点的错误。

盘点下保险行业有哪些坑?夸大分红险产品收益

虽然不建议大家投保分红险产品,但依然有很多人会选择这个险种。分红是一个比较大吸引点,但投保产品前后的分红有“坑”,演示分红不等于实际分红

投保前我们经常会以最高收益率演示分红,但分红险的实际分红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几乎没有保险产品的实际分红实现最高收益率的演示分红。但凡超过10%收益率基本都是不可能的,目前行业的平均收益率在5%-6%区间。

代签名乱象

代签名这一点在保险行业是被禁止的,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但这里要提示大家注意,代签名合同是无效合同,一经查实,保险公司是不会承担保险责任。如果投保中因为外出没办法签名也绝对不能接受保险业务员代签名的建议。

如果说爷爷为孙子买保险,爷爷代签名的话那么保险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代签名很多时候是规避道德风险。说个例子,如果夫妻一方为另一方投保寿险产品并代为签名,作为受益人的一方会存在谋害被保险人这种道德风险,代签名是不合法的。

对健康告知不解读,直接选“是”

我们大家都知道,重疾险、医疗险等健康险产品的健康告知是非常严格的,很多时候消费者不提及过往病史、比如三高、家族病史等情况都是需要明确告知的,部分业务员并不会对健康告知部分的内容进行解读,从而导致很多人带病投保

这种后果就是一旦出现理赔,保险公司是可以以未如实告知健康和带病投保的理由合理且合法拒赔的。

银行储蓄单变成保险单

很多银行保险会在网点内安排办公人员办公,在办理储蓄业务时,我们非常容易被其宣称的该产品是银行的一个新业务,零存整取,利息也高的话语所打动。于是很多人的储蓄变成了保险,明明只想存一笔钱变成了退保会有损失的保单。这个“坑”真的很难看出来。

身边有很多老人不懂理财,基本有钱就去存银行,他们非常容易受到这些在银行大厅办公的保险人影响,虽然在后来的日子也会知道真相,但投保有损失的现实往往让老人懊悔。

组合型产品责任复杂

保险本身就是比较专业的,但依然有很多保险产品还是采取组合形式,往往这一类产品的保障责任比较复杂,诸如共享保额占主险保额这种隐藏的“坑”会极大的降低保险产品的性价比。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建议大家投保保障明确的单一产品,避免组合产品复杂的保障内容带来理解偏差。

前不久一个朋友说两年前投保了某福产品,当时觉得产品不错,一张保单保重疾、寿险还有意外,但最近了解保险知识发现原来重疾和寿险共用保额,只赔付一个。这就是典型的组合产品责任复杂带来的“坑”。

参加产说会盲目投保

不少人应该都参加过类似的产说会、旅游会,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反对,这是一个了解保险产品和代理人更好互动的方式,但如果不明白自己的需求盲目的在情绪带动下冲动下单就不对了。

保险产品那么多,好的保险产品也有很多,但你需要的的才是应该买的

热炒产品停售

产品停售是会存在的,但产品停售的原因并非是为了涨价,而是一种推陈出新或升级,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清醒的知道,这些“噱头”跟你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些坑是不是都很眼熟。其实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有很多,但我们依然可以相信,在行业监督和企业自律及消费者意识不断提升的综合作用下,作为消费者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买保险如何避免入坑?

在保险行业的这些年,看到了很多行业乱象,很多消费者深受其影响入了很多“坑”,保险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没有接触过保险小白很难摸清其中的门道,在投保保险产品时非常容易入“坑”。行业的问题交给监管和企业,消费者买保险如何避免“入坑”的问题我再补充几点建议。

清楚保险是什么?保险是应对风险的一种产品,它的的本质是保障,买保险一定要保障先行,在保障充足的情况下可考虑理财。

知道为什么买保险?担心重大疾病费用、想在自己发生风险时为家人提供保障或经常出差担心意外发生等,这些购买的原因直接关系到你要买什么保险。

明白要买什么保险?应对疾病风险对应的是重疾险、医疗险等健康险产品;与身故降低家庭经济影响对应的保险是寿险产品......选风险对应的保险。

了解怎么买保险?买保险的渠道可以是经纪人也可以是互联网渠道自主投保是明明白白买保险的一种选择,担心专业词汇看不懂就和客服问清楚,明明白白选保障。

保险行业问题很多,从产品到销售各个层面都有其亟待完善的部分。但我们不能否认保险在保障方面的作用。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保险为许多人提供了保障,降低了财务风险,生活上了一把安全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